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读木心《温莎墓园日记》

2013-11-25 08:48 作者:剃度在家  | 3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时节,生活节奏放缓,人心较为沉静——舒缓、沉静,这些跟好文章是相称的,是故,冬天适于阅读。当然,踔厉风发、痛快淋漓也是文章一种,只不过是适于人生天或者天诵读——我的意思是说,秋冬之际,适合阅读木心的文字

《温莎墓园日记》,是木心的小说集,这两天我刚好重翻它。

第一次看,可能是时序或者心境不对,匆匆翻阅又匆匆放下,有几篇情节寡淡节奏舒缓的小说,甚至让我有些不耐烦——若从情节曲折离奇,紧张生猛的角度,木心的小说肯定不讨好,木心貌似有意控制着叙事节奏,让笔下的人事依次出场,不温不火——细想想,木心的叙事其实是随意的,并不刻意为之。就像汪曾祺的叙事,原本是经历过人生的山山水水,到了一定的年纪才开的口!哪一个上了年纪的人说话不是散漫的?只不过木心跟汪曾祺一样睿智,懂得裁剪,懂得适时地结束。絮絮叨叨而人生的阅历和识见在焉。

我惊讶于《一车十八人》——巴士司机李山,受辱于妻子的不忠,复受辱于车厢内猥琐的同事们过河拆桥落井下石没心没肺的奚落挖苦,结果把好心人“我”——曾经出面为李山说话——赶下车,之后车毁人亡。我一方面惊讶于人性的微妙复杂——有时候那种貌似熟人间的打趣实则刻薄损人很是让人无语的,确实,现代人越来越不注重“口德”了,可能少了敬畏之心吧,“损人的快乐是时时可以得来全不费功夫的”;另一方面我惊讶于阅读上的似曾相识:之前我在网络上看过一个版本,人称中国版的《羊脂球》——是一个女司机,受辱于歹徒,愤懑于满车厢旅客的麻木不仁,最后强迫唯一的好人“我”——曾挺身而出结果反遭歹徒围殴——下车,之后坠崖,车毁人亡。我一直推崇这个中国版的《羊脂球》的创意,没想到这个“无名氏”的创意出自木心。

《两个小人在打架》则让我忍俊不禁,同时还有些心酸无奈——小时候我们何尝不如此作文?在老师的教导和分数的引诱下,总是把内心的矛盾无限放大,乃至深挖灵魂,无中生有,像某些新闻报道凡人好事英雄壮举那样,非得刨根问底,把文章做足,做到让人生厌!诚如小说中的“我”(语文教研组长)所说,“其实,谁不是‘两个小人在打架’呢。我怪学生的倒是假打架,不是真打架”。说来惭愧,笔者也是教书匠,从教多年,对虚假文风,无力回天。好在最近的90后,行文率真,不大揣摩命题者意图。有意思的是,一直反对“两个小人在打架”的赵老师,最终在婚姻生活中还是落入“两个小人在打架”的窠臼。(“在楼顶的平台上,我脑子里不止是两个小人,是十个廿个小人乱打架呢。”)

木心的小说,取材驳杂,时不论古今,地不分中外。比如《五更转曲》取材于《虞初新志》卷二的《阎典史传》,《七日之粮》是攻城的司马子反和守城的华元,是对手也是相惜的知己,典型的故事新编,寓有木心人心不古的感慨——“古时候的人,说了话是算数的”。又如《美国喜剧》、《第一个美国朋友》和《魔轮》,尤其是《魔轮》,回到了苏格拉底时的雅典,苏格拉底向赛阿达泰传授恋术,掐去首尾交待叙述,主要以两人对话的方式展开。《芳芳No.4》追述了“前后四个芳芳”,包括青春年少、知青下乡、文革劫难、劫后余生等等,覆盖了她的一辈子,功成名就身在泰晤士河边的“我”对芳芳内心施以鲁迅式的“不惮以最坏的恶意”的揣测。而结尾的对话颇有意味——“你只会道歉,我倒想把这段往事讲给她们听听呢。”“嘘——欧洲人对这些事是无知的。”与《芳芳No.4》长时间跨度不同,《SOS》则截取了海轮沉没之前的一片段,是一篇速写。临盆的孕妇,外科医生,在无望的绝境,迎接新生命的啼哭,一转眼,“海水墙一样倒进来,灌满舱房”。这篇几百字的小文章,让我想起《泰坦尼克号》中人性在没顶之灾前的尊严;想到《老人与海》圣地亚哥的倔强和不屈;想到孔夫子所践行的“知其不可而为之”以及传说中的世界末日——那个兢兢业业的外科医生,那个临盆的孕妇以及新生儿,那艘缓慢沉没的海轮,似乎都有深意,并不妨碍你把它看做某一种象征。(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以二战为背景的《寿衣》《夏明珠》《静静下午茶》等,则在生活广度以及人性深度等方面多有斩获,分别表现了生命不可承受之重(《寿衣》《夏明珠》),之轻(《静静下午茶》)。《寿衣》中的陈妈,用算命瞎子的话说,是“早年丧父母,孤女没兄弟,三次嫁人,克死二夫,一夫尚在,如狼似虎……命无子息,劳碌终身……”让人想到《祝福》中的祥林嫂,不过与祥林嫂的境遇迥然不同,俨然是乱世中的“为人清白,忠心耿耿”的女仆形象。其周边人物,虽也有歹毒贪财如虎狼的舅父等人,但毕竟更多富有人情味的乡党,多同情和友善,不像鲁镇之人情淡漠人心麻木,黯淡一如“万难破毁”的铁屋子。而夏明珠的遭遇则让人唏嘘不已。这个“我父亲”生意场上的得力帮手、没有名分的姨太太,在父亲病故后,带着女儿想回到“我家”来,我母亲为着她身后的三个浪荡兄弟,死活抗拒,乃至发狠话:“她要上我家的门,前脚进来打断她的前脚,后脚进来打断她的后脚。”但夏明珠因为她的马赛曲的琴声、一口流利的英语以及欧化的服装而遭日本人猜疑、逮捕,严刑逼供乃至要受侮辱——夏明珠当然不从,最终惨遭杀戮——至此峰回路转,我母亲出钱叫陆先生帮她收尸,并且葬于我家祖坟。只是再找那个女孩时,“已被卖掉,下落不明”。若论情节的曲折,《夏明珠》在木心小说中已算是曲折的了。

木心在自序中说到小时候看社戏的感受,散戏之后的那种刻骨铭心的忧悒——跟前的一切怎能与戏中的一切相比,本来也未必看出眼前的人没意趣,见过戏中的人了,就嫌眼前的人实在太没意趣,而“眼前的人”,尤其就是指自己,被“戏”抛弃,绝望于成为戏中人。——这样的感受,我也有——估计人人都曾经有吧。毕竟,人,怎么样都只能活一辈子,谁也不能穷尽人生。木心说:“在普遍受控制的单层面社会中,即使当演员,也总归身不由己,是故还是写写小说,用‘第一人称’聊慰‘分身’‘化身’的欲望,宽解对天然‘本身’的厌恶。”

木心用语不避雅,比如不用“深”而用“夤夜”,不用“依从、顺从”而用“徇从”,不说“足音”而说“蛩声”,不说“离婚”而说“仳离”等,其他如“戋戋小事”“聊表谢悃”“顾盼晔然”“早起晏睡”等等,这让我想起鲁迅——如果说鲁迅半文半白,文白杂糅是出于新旧交替的转折期,那么木心雅致的语言则是风行水上自然而文。此外,鲁迅小说黯淡的“铁屋子”环境、麻木不醒的人物以及由麻木到死灭的情节和教师的过度诠释——使得现在的90后不太爱看,有“一怕周树人,二怕写作文,三怕文言文”之叹——而木心小说,则以题材的丰富多彩弥补了鲁迅笔下的灰暗单一,契合年轻人的心理需求,是故,许多年轻人喜欢看木心。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599553/

读木心《温莎墓园日记》的评论 (共 3 条)

  • 纤纤柳絮
  • 星空夜
  • 何时明月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