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故乡拾到明城砖

2013-12-20 21:21 作者:刘水腾  | 7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故乡拾到明城砖

刘水腾

今年中,故乡晨风飒然,纤断续。探亲之暇,外缘应酬,避雨道旁农舍。无意瞥见两块古砖,形色非常,喜出望外。征得主人许可,将古砖掏出,溪水清洗,剔泥细视,见其砖形方正,胎体古旧,铭文清晰。经查询资料,其铭文竟与古籍《明•南京城墙砖图文释》极为吻合,为明代建造南京城墙遗砖。尽情欣赏之余,不禁感慨良多。

城砖长42厘米、宽20.5厘米、厚12厘米。重十六千克,与史料所载一致。历经六百余年风雨洗礼,表面依然平滑,色泽依然亮丽。砖体工艺精湛,八面棱角分明,胎质密致硬实,铁钉劲划仅留浅痕。以指轻敲,声音清脆。原为运往天子脚下之建材,为何遗落民间成为百姓造屋之砖?带着种种疑问,查阅资料,访问乡邻,终得些许脉络。

公元1368年,明朱元璋即位,定都南京。建东北面城墙,需城砖达数亿,由五省一百二十五县负担。《乌斯道集骈义传》载 :“洪武朝丙辰年冬,朝廷下诏江西湖广郡县百姓,根据测量验明土地多少,承担做大砖任务。”永新县登丰乡三十九都一图(即清莲花县砻西乡第二十都,今莲花县三板桥乡)执行圣旨,耗银费工,烧造城砖,供给朝廷。当时,三板桥手工业发展迅速,窑匠技术水平娴熟,加之高岭土粘重,自然环境佳,造砖工艺赫赫有名。明工部郎中张问之曾撰《造砖图说》一册,每事绘图贴说,备述城砖烧造之艰辛,盖有感而发,惜其书已不可见。

两块明城砖属记名砖文类,砖有其纪,则有砖铭。砖铭位于砖侧面,竖排凸字,丰满端庄,清晰可辨。铭文载曰:“吉安府委提调官刘延、府吏吴彬。永新县提调官知县乌斯道、司吏叚逢谦。总甲贺惟张、甲首刘成敬、小甲邹季鲁。窑匠、造砖人夫邹季鲁。” 铭文外围厚重边框,庄重大方。砖有字而雅,字以砖而载。砖载文字与书载文字之最大不同,在于书籍记载墨在纸上,与纸共存,纸毁字亦必毁;而砖铭文字烧制于高岭土上,且经过转釉,其文字难以泯灭。(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铭文五十余字,记录吉安府、永新县品级官员及所辖里、甲基层组织总甲、甲首、小甲等三级小头目,直至造砖人夫、烧砖窑匠平头百姓八位有名有姓官民。营建南京城墙,城砖规格一致,敲之有声,断之无孔,方准发运。且“砖勒工名,以考其诚,功有不当,必行其罪”,为确保质量,杜绝"豆腐渣"工程,各府、县官员,里、甲负责人,造砖人夫、窑匠等相关责任人,均以砖铭记得清清楚楚,如果出现质量问题,追查责任可直接到人。“砖勒工名”是封建社会手工业生产管理模式具体反映,对提高手工业产品质量有重要意义。

细究铭文,首行是吉安府委提调官刘廷。府委提调官职责与府提调官相同,是负有领导责任的责任人,责重任艰。朱元璋提出:“知府掌一府之政,宣风化,平狱讼,均赋役。” 委字表示受当地府之托受任,临时指派,反映明洪武年间提调官职务临时性特征。按当今意义理解,刘廷是吉安府“烧砖工程指挥部”总指挥,府吏吴彬是吉安府“烧砖工程指挥部”办公室主任。洪武年间,提调官吏实行南北更调制,南人官北,北人官南。官吏任职回避本地,防范官吏谋私弊端,符合帝制时代政治逻辑,可谓历史上绝无仅有。

永新县提调官知县乌斯道刻列铭文中行。行政知县乌斯道兼任提调官,主持烧砖之政,承担管理责任。朱元璋提出:“若县令贤明,则赋敛平、徭役均、诉讼简,一县之事治,则府可无忧矣。”又因“官主行政,吏主事务”,司吏叚逢谦充任具体工作。《永新县志》载:“乌斯道,字继善,号草,慈谿人。洪武五年,徵为石龙县令,八年,改永新令,朝廷诏江西湖广郡县民,验田多寡,陶大甓。先时民苦苛役,逃居他邑者二千余口。至是,闻斯道政,来归恐后,遂以经济之学闻余列郡。廉静有守,民不忍欺。工文章,邑士多诵为怀之,祀名宦祠。”乌公筚路蓝缕,功不可没,“玉砖”为他铺就青云之路,得到朝廷褒奖和提携。离任另谋高就,父老送之出境,乌公遣去不可,皆泣公舍我去。去而人思之,此之谓遗

总甲贺惟张、甲首刘成敬、小甲邹季鲁和窑匠、造砖人夫邹季鲁等屈居铭文尾行。南京城墙营建役作繁重,建立总甲制组织。依田财多少,遴选总甲、甲首、小甲等。贺惟张和刘成敬家境富裕,分别充任总甲和甲首。他们是烧砖的农村基层组织管理者。《太祖实录》载:“洪武十四年正月朝廷在全国实行里、甲制度。以一百一十户为里,一里之中推丁粮多者十人为之长,余百户为十里,甲凡十人。岁役里长一人,甲首十人,管摄一里之事,城中日坊,近城日厢乡、都日里。” 三板桥总甲制为里甲制雏形,对该地区建立里甲制产生重大影响。从砖文可以侧面了解明初三板桥农村基层组织衍变形式,看起来孤立、静态的一方砖文,仔细研读就是珍贵的历史研究资料。

小甲、造砖人夫邹季鲁是今三板桥乡邹家屋人士。清《湖溪邹氏族谱》载:“季鲁,字省吾。庠生。元至治元年生,洪武二十年(1387年)殁,享年66岁。” 季鲁秀才出身,充任小甲和造砖人夫双重身分,既是基层组织管理者,也是造砖人夫。乌斯道《春草斋集》载:“县民验田多寡陶大甓,家裕者又造舟运甓之京师。” 季鲁从乡里千里迢迢运砖到南京,责任超出砖夫范围。他不惧大江风浪,重视老乡情意,往返运输途中,拜谒江阴县丞贺子徽(三板桥人),贺县丞以《京邸感刘时敬邹季鲁运兵器赴京过访》诗相送:“耕读平生慕圣贤,宦遊七载讬生全。丹墀昔对三千字,黄石今烧五万砖。老我发华空自短,愁人心绪向谁宣。照临辱报平安喜,早晚儿童绕膝旁。”一个庠生,担任烧砖“班长”,不仅仅是个人命运归致,更是王朝大环境使然。《明史》载:“大工肇兴,采石运甓,远者万里,近合亦数百里。小民竭膏血不足供费,绝筋骨不足任劳,鬻妻子不能偿贷。”营造南京明城墙,无数的三板桥人士为之付出了艰辛血汗甚至生命,浇灌了中华民族古老文明之花。卑贱者最可贵,他们才是创造历史的真正主人。

明朝城砖铭文之书法画面,可谓古色斑斓,悦目怡心。所载文字,属金石学范畴。阳文凸显,舒放开张,圆润厚实,浑朴古拙。横向落笔,逆锋重笔,起笔饱满如卧蚕,收笔干脆如锋剑。整个字形,偏重扁方,与花园小籇正好相反。把籇书圆圆曲曲,简化为横平竖直,如同部队战士列阵,接受首长检阅。上字与下字之间顾盼自如,颔首呼应,揖让从容,有高士骚客吟诗作赋、谈古论今之神韵。铭文由民间工匠、人夫所作,透出几许村野之气。书手接近自然,不衫不履,潇洒自如,艺术语言真挚坦率,折射出强烈的谨慎和虔诚。泥与火写就不朽华章,再现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与智慧。城墙砖铭文书法是一部难得的民间书法艺术精品,对历史、考古研究,对古文字、书法史、民间书法艺术发展史研究均有宝贵价值。

明城砖铭文中,发现了简化字和异体字。繁体字“劉”写成简化字刘,这绝非偶然巧合,反映了简化字“刘”的使用,在明朝三板桥民间就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繁体字“烏”将下面四点简化为一横,写成为异体字“乌”字。据史料记载,明城砖质量有严格要求,对书法没有硬性规定。这种默认态度为本地的民间书家和刻工提供了一个相对自由的发挥空间。简化字和异体字笔画少,书写、刻模比较便捷,适合城砖使用。简化字和异体字的出现,既展现了三板桥百姓的智慧和创造力,又折射出三板桥百姓对汉字简化的强烈要求,反映了汉字简化是历史发展必然趋势,对汉字的改革发展具有不可忽略的积极推动作用。

三板桥发现明朝古砖,为“古色莲花”再添重要物证,弥补了莲花志史空白。对研究明都南京城建造与莲花的关系、研究莲花手工业及民间艺术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推测赣江禾水河上游三板桥是南京都城城砖的烧制地点,但具体的城墙砖窑址位置,还有待今后进一步发掘研究。明城砖为什么会遗留在三板桥,没有物尽其用,或与洪武十七年朱元璋下的一道圣旨有关。或许是朱元璋体恤民众艰辛,曾下旨要求造城工程皆由军士完成,不得役民。所拾之砖可能是该旨意下达后,来不及运往南京,便遗留在其“出生地”三板桥乡。

三板桥是一座历史名镇。青山绿水难掩去日繁华,寻常巷陌频现远古踪迹。祝颂之素,写述难周,区区之意,言不能胜。恰值界市城隍修缮、赣湘边境文化展览馆建成,特将古砖布施于寺庙,以任人瞩目,阅其沧桑,彰其光辉。凡见闻者,若能洞察来历,见古惜今,各有所得,心已足也。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607226/

故乡拾到明城砖的评论 (共 7 条)

  • 春暖花开
  • 晓晓
  • 纤纤柳絮
  • 婉约
  • 上善若水
  • 蓝玉
  • 雪影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