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074夜市场
郑棉三厂前边是一个大沟,这条沟的沟底是一条路,那是郑州通往洛阳的古道。
大沟有三四十米宽,最深的地方有十米。大沟西起三官庙,向东一直到碧沙岗。
三官庙因地处古道边形成一个集市,有时候会有,有时候没有,听人说,逢单才有集市。
碧沙岗是一个陵园,这是冯玉祥将军为纪念北伐阵亡将士,在郑州修建了碧沙岗陵园。
三官庙集市有一点远,我们很少去,我们去了就是看热闹,那里集市上有很多东西卖,还有西洋镜、有变戏法、有时候会还有练杂技耍猴戏的。
西郊就是指老城区西侧的郊区,即京汉铁路以西的大片区域。(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那时候西郊都是村庄、农田和荒地有印象的就是路砦、周新庄、罗庄、三官庙,都是务农为主的自然村。
国棉一厂国棉三厂的开工投产,让西郊顿时热闹起来,也让这条默默无闻的大沟有了人气。
白天大沟还是走车,偶尔也会有一些做生意的人。
晚上沟里大路有路灯,路灯很少,灯光很暗。
到了晚上工人下班的时候,沟里又是一番景象,最明显特征就是灯光。
那时候做生意都是一盏电石灯,电石灯的灯光刷白刷白,电石灯还有一股像大蒜一样呛鼻的味道。
电石灯很简单,电石灯由两个罐子组成。一个大一点的罐子装水,小一点的罐子装电石,电石装在一个铁网子里。小罐子底部,应该是上边,焊接一个细管子,细管子头就是灯头。小罐子倒扣在大罐子水里面,水进入小罐子里,电石与水反应生成乙炔,点燃以后乙炔燃烧发光。当乙炔多的时候,小罐子就会浮起来,电石离开水也就不会继续产生乙炔气体。反之,乙炔气消耗多了,小罐子就会下沉,水就会进入小罐子里,电石与水继续反应。
看到电石灯有多少,就知道今天的摊位有多少,当然提篮小卖就不会带电石灯的,提篮子的就借坐在电石灯旁边,也可以坐在路灯下边。
刚刚来郑州,大沟里还没有几个做小买卖的,就是一些卖烤红薯、炒花生,炒花生米、红枣、柿子、柿饼,还有卖甘蔗的卖菜的。
随着郑棉三厂不断地壮大,晚上大沟里的灯光也越来越多,已经有了带玻璃框的小车。这时候已经有了一些手工制作,草编玩具、高粱杆制作的用品人偶,这时候也有卖野菜的了。
下班有很多人来到这里买菜,那时候已经实行票证制度,我想不起来具体他们都怎么做买卖的。
那时候也没有工商管理,就是有工商管理,这时候工商管理也下班了。
我们小孩子只是看一个热闹,过一个眼瘾。
那时候我们学习很轻松,老师晚上是不留作业的,看别人做买卖消磨一下晚上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