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举的事例
参加单位经营分析调度会,某领导再三强调开源节流的重要性,还谈到他近期与民营节目制作公司接触的感受,说这些公司成本意识非常强,对成本的控制几乎做到极致,把不可能变为可能。领导举例,说他接触的这家公司,在外地拍戏,住宿方面演员每天住70元一间的民宿,还不如快捷酒店;吃饭呢,每人每天30块钱的标准,每餐供应一份十块钱的盒饭,吃不饱的,提供馒头管够......。换到我们自己的工作人员,出差时在住宿吃饭上是否有意识地节约?在平时的节目生产或经营活动中,我们对成本的把控是否到位?
对领导刀刃向内的剖析,直逼灵魂的拷问我不知道座中同事如何思考,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时,我们常常被自己的惯性思维左右,对所做出的决策或行为是否科学合理往往难有清醒的认识。
记得我刚到单位工作,看到有些同事把单位的摄像设备借出来,一借就是几天;我疑惑不解,明明是一天或半天就干完的活,为什么要把设备借用几天才归还?老同事说,设备借用手续繁琐,有时归还了再去借不一定有设备,索性借个几天,免得麻烦。确实,我也遇到过几次去借用设备没有的情况,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不是大家都为图省事,把设备闲置在个人手中造成的?二三十万的设备在个人手中闲着,想用的人没得用,是不是造成资源的浪费?
我不知道领导是否注意到这个问题,私下与相关业务部门闲聊时我反馈过我的疑虑,建议设置机时费,即设备占用费,纳入考核,免得设备被个人无端闲置,浪费资源。单位后来似乎建立了设备等资源占用时间核算考核制度,具体情况不甚了解,我不能妄加置评。
有一段时间,我曾经负责单位一些小维修改造项目,二三十万的项目打个报告报送领导,签字后随便找一家符合条件的施工队伍干完就了事是惯例。我接手后,有小小的疑问,为什么定那一家?依据是什么?标准是什么?结合一些社会经验,我向领导建议,是否引入一些竞争机制,譬如上一定金额的项目,设立标准,采取竞争性磋商的方式确定承接方,降低项目成本?对一些小项目,是否采取询价比选的方式,本着货比三家的原则,节省费用开支?好在领导没认为我是节外生枝,无事生非,采纳了我的建议。我们部门自主地用这种方式做,为保证公平,还邀请第三方业务部门参与评审,确保效果,降低项目成本。最后,还引起财务部门重视,拟出一些规范,在其他部门推广。
外出办事,我喜欢自在洒脱,能不给别人添麻烦尽量不给人添麻烦。在市内办公事,领导说给你派个车吧,我一看公交车可到达,就自己乘坐公交车去。以前乘坐公交车才一块钱,往返两块,懒得到财务报销,工资是单位发的,为单位办事贴点小钱也应当;包括乘坐公交车不太方便,要打个出租车,数额不大时,自己贴一点钱权当是为单位做贡献,不挤占单位的公车资源——说这些并非是显示自己有多高尚,单位与个人本就是依存关系,相互成就,不必过多计较。(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现在经济下行,很多市场经营主体面临着巨大的经济压力,甚至是生存危机,开源节流成了迫在眉睫的问题。我很赞同领导的意见,开源要去拓展市场,从别人口中夺食自然非常不易;节流呢,是刀刃向内,改变我们一些以往理所当然的习惯,省出来的就是利润,相比开拓市场也许要容易一点。比如,某些同志市内开会,一二公里的距离,公交车可到,是否可以选择公共交通?有同事向我抱怨,到车队要个车,市内跑一趟收费几十块,太贵了!他不知道他要这一趟车,专车专职驾驶员,到开会地点,驾驶员找地方停泊,停车费一小时六块,停车时间就是钱;还有,或许因为他这个会议用车,会导致一趟长途出车无车可派的情况,边际成本有时是无法估算的。
记得以前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单位采购重要设备非进口不买,举办活动非“高大上”不办,业务接待非高档的地方不去......,以至于现在,有些人还在活在昔日的荣光里,端着架子,放不下身段。只是,社会不会宽宥那些抱残守缺的人,市场不相信眼泪,竞争不同情弱者,不适应社会变革就只能被动出局。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里德曼曾说过一段话:“花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既讲节约,又讲效果;花自己的钱,办别人家的事,只讲节约,不讲效果;花人家的钱,为自己办事,只讲效果,不讲节约;花人家的钱办人家的事,既不讲效果,又不讲节约。”那些个体或民营企业在花钱上好多确实做到了把钱用在刀刃上,当省则省,这也许就是有些国有企业竞争不过民营企业的原因。
领导说的话我很赞同,但要真正执行,还需大家凝聚共识,把为单位办事,当作花自己的钱为自己办事,那样,开源节流,才能落到实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