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路边摊
人老瞌睡少,周末想睡懒觉也不成,不到六点我就醒了,索性起床,到外边随便转转。
街道边的小摊早已支起,卖豆浆油条的、豆皮的、糯米饭的;铺面上,包子铺蒸笼上升腾的热气如团团白雾,牛肉粉馆飘出的肉香弥漫了半个街头......。一年四季,寒来暑往,日复一日,这些小商贩就这样讨着自己的生活。已有不少在小摊上买早餐的人,有的衣着朴素,一副打工人模样,买了早餐匆匆忙忙地走,边走边吃;也有悠闲的路人,坐在路边支的小桌上慢腾腾地吃着,见了熟人还相互打着招呼,问要不要一道吃一点。
进城卖菜的菜农已经把他们的瓜果蔬菜在路边摆好,南瓜、豆角、茄子、辣椒、西红柿、瓜尖、空心菜、小葱......,林林总总,沿着路边都是。这么早他们的地摊就摆上了,从郊区赶来的他们得几点起床,花多长的时间才能辗转到这里?大多是两三元一斤的菜,一路辛劳,一担几十斤的菜又能卖几个钱?也许不过几十上百而已。尽管收入微薄,但有收入总比没收入好,一家人的日常开支用度或许就是从这菜篮中得来。
记得新冠疫情前,路边不允许摆地摊,说是影响市容市貌,常有城管的工作人员早早地来驱逐这些郊区菜农。那时的他们,正与光顾在摊前的大爷、大妈谈着价钱,或正称着菜,一见城管工作人员的身影,就赶紧挑着担子往小巷中四处逃窜,有时钱也顾不上收。疫情过后,经济下行,民生为要,对路边地摊的管控逐渐放松,地摊经济日渐盛行,红边门菜市场外面临街那一段街道,清晨变得热闹起来,从郊区担菜来卖的菜农,一溜儿都是。
我发现挑菜来卖的农民以老年人居多,年轻人极少。想想也是,挑一担菜卖不了几个钱,年轻人觉得不划算,或者,吃不了这个苦——如果有更好的工作,谁又愿意面朝黄土背朝天,辛苦的在地里刨食?只有我们的父辈,这些六七十岁的老人,一方面他们大半生在土地上劳作,割舍不下对土地的感情,不愿意土地荒废;另一方面,他们也没有更好的生存之道,只有依靠土地,以艰辛的劳作赚取他们微薄的生活费。
出生在农村,曾经在农村生活过多年的我,对农民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对他们有着深厚的同理心,每次到菜摊上买菜,基本不还价,菜农说多少就给多少,仿佛不这样心里就过意不去。时代发展真快,以前买菜是用现金,现在几乎都是用微信收款码扫码支付。有次买菜,遇上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太太,她没用微信,我又没带现金,只有作罢,看她一副无助的神情,我有些难受,过后身上也备点零钱,方便向那些不会用微信的老人买菜。还有一次,我向一个七十多岁的老头买菜,他菜篮里放了一张微信收款码,我扫码支付后,却听他发牢骚,说菜倒是马上卖完了,自己却没得一分钱!我问他怎么回事,他说收款码绑定的是他儿子的微信,卖半天菜,钱却落到他儿子的口袋里,我只有摇头苦笑......(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所谓无利不起早,才早上七点左右,路边卖早餐的,摆菜摊的人就熙熙攘攘,让原本清寂的街道热闹起来。世上没有哪一份工作不辛苦,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艰辛与不容易,我们都在为生活努力,多一份包容,让他们自由地买卖吧。
周末空闲的时候,清晨我常早起,逛逛路边的菜摊,买点新鲜的蔬菜瓜果,感受一点人间的烟火气。有时,我看见菜农担子里的蔬菜翠绿的叶片上还挂着露珠,亮晶晶的,我不知道它是珍珠,还是人间的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