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评析典籍之舜- 《孔子家语》里的舜(下)

2021-08-28 07:09 作者:王照伦  | 我要投稿

评析典籍之舜- 《孔子家语》里的舜(下)

王照伦


『原文』周宾牟贾侍坐于孔子,孔子与之言,及乐,曰:“夫《武》之备诫之以久,何也?”

对曰:“病疾不得其众。”

“咏叹之,淫液之,何也?”

对曰:“恐不逮事。”

“发扬蹈厉之已蚤,何也?”

对曰:“及时事。”

“《武》坐致右而轩左,何也?”

对曰:“非《武》坐。”

“声淫及商,何也?”

对曰:“非《武》音也。”

孔子曰:“若非《武》音,则何音也?”

对曰:“有司失其传也。”

孔子曰:“唯,丘闻诸苌弘,若非吾子之言是也。若非有司失其传,则武王之志荒矣。”

宾牟贾起,免席而请曰:“夫《武》之备诫之以久,则既闻命矣。敢问迟矣而又久立于缀,何也?”

子曰:“居,吾语尔。夫乐者,象成者也。总干而山立,武王之事也;发扬蹈厉,太公之志也;《武》乱皆坐,周邵之治也。且夫《武》,始成而北出,再成而灭商,三成而南反,四成而南国是疆,五成而分陕,周公左,邵公右,六成而复缀,以崇其天子焉。众夹振焉而四伐,所以盛威于中国;分夹而进,所以事蚤济;久立于缀,所以待诸侯之至也。今汝独未闻牧野之语乎?武王克殷而反商之政,未及下车则封黄帝之后于蓟,封帝尧之后于祝,封帝舜之后于陈。下车又封夏后氏之后于杞,封殷之后于宋。封王子比干之墓,释箕子之囚,使人行商容之旧,以复其位,庶民弛政,庶士倍禄。既济河西,马散之华山之阳而弗复乘,牛散之桃林之野而弗复服。车甲则衅釁之而藏之诸府库,以示弗复用。倒载干戈,而包之以虎皮。将率之士,使为诸侯,命之曰鞬橐,然后天下知武王之不复用兵也。散军而修郊射,左射以《狸首》,右射以《驺虞》,而贯革之射息也。裨冕搢笏,而虎贲之士脱剑;郊祀后稷,而民知尊父焉;配明堂,而民知孝焉;朝觐,然后诸侯知所以臣;耕籍,然后民知所以敬亲。六者,天下之大教也。食三老五更于太学,天子袒而割牲,执酱而馈,执爵而酳,冕而总干,所以教诸侯之弟也。如此则周道四达,礼乐交通.夫《武》之迟久,不亦宜乎。”(《孔子家语》第395~397页。又见于《礼记·乐记》)

『译文』宾牟贾陪同孔子坐而论道,当谈到乐舞的时候,孔子问道:“请问,那个《武舞》在开演之前有着长时间的击鼓警戒,这是为什么呢?”

宾牟贾回答道:“这段长时间的击鼓是为了表现周武王在出兵讨伐殷纣之前,怕得不到士兵的普遍拥护而忧虑万分,不得不做长时间的准备工作。”

孔子又问道:“请问,其中的长声咏叹连绵不绝,又是为什么呢?”

宾牟贾回答说:“这一部分,表现的是周武王担心支持他的诸侯不能及时参战,怕贻误了讨伐殷纣的战机。”

孔子又问道:“请问,在《武舞》刚刚开始的时候,演员就十分激烈地手舞足蹈,动作很大,这是什么意思呢?”

宾牟贾回答说:“这段动作比较大的舞蹈,反映的是周武王及时地发动了对殷纣的猛烈的军事打击。”
       孔子又问道:“请问,在《武舞》之中有段舞蹈演员跪左腿、支起右腿,表现的是什么内容呢?”

宾牟贾回答说:“这个动作应该不是《武舞》中的规定动作,显然是个错误。”

孔子又问道:“请问,在《武舞》之中,声乐部分过分地渲染了充满杀气的商调,这是为什么呢?”

宾牟贾回答说:“这部分也应该不是《武舞》中的标准音符,也是错误的。”

孔子又问道:“请问,如果不是《武舞》中的标准音调,不是《武舞》中应该有的音调,那么,又是什么音调呢?”

宾牟贾回答说:“这个部分,应该是乐官们在教授这个舞蹈的时候产生了十分严重的失误,他们向演员传授了错误的内容。”

孔子附和道:“对!你的回答十分正确。对于这个问题我曾经和周大夫苌弘讨论过,苌弘先生也是这么说的。如果不是乐官们传授的失误,那么这段音乐表现的就是周武王志向的迷乱,《武舞》的作者是不会这样创作的。”

听了孔子的话,宾牟贾肃然起敬,站起身来,离开席位向孔子请教说:“刚才我们讨论了《武舞》在开始之前长时间击鼓的原因。请问,舞者长久地站在舞位上等待,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十分客气地说:“请坐。这个问题我来告诉你。作为乐舞而言,它是表现已经成功或者说表现已经完成的事业的工具。演员们手持盾牌像山峰一样屹立,象征着周武王事业根基牢固不可撼动;十分夸张的大幅度动作激烈的手舞足蹈,反映的是姜太公的雄心壮志;在《武舞》的末尾全体演员的十分整齐的正襟危坐,反映的是周公、周昭公共同辅佐周武王的功绩。下面说说《武舞》剧各个章节的内容:第1章反映的是周武王挥师北上的情况,第2章反映的是周武王灭亡商朝的过程,第3章反映的是周武王率兵南下的事情,第4章反映的是周武王开拓南方的疆土的情况,第5章反映的是以陕为界周公治理东方、周昭公治理西方的历史事实,第6章所有的演员都回归原来的位置反映的是各诸侯会聚承认周武王为新的天子统治天下。在这个舞剧的表演过程中,很多扮演将军的演员围绕在扮演周武王的演员的周围不停地震动铎铃,扮演士卒的演员使用矛和盾进行了4次迎击和出击,反映的是周武王的军队勇猛强大威力震撼了全中国。继而演员又排成分列式前进,反映的是平定天下的战争已经圆满结束。在舞剧开始的时候扮演战士的演员长久地站在原处载歌载舞,反映的是周武王在等待各路诸侯会师伐殷纣。难道你没有听说过牧野战役的传说吗?周武王打败殷纣之后,接着就把权力归还给了商的后人,坐在车上周武王就把蓟这个地方分封给了黄帝的后裔,把祝这个地方分封给了帝尧的后裔,把陈这个地方分封给了帝舜的后裔。并且下令修建王子比干的陵墓,释放了被殷纣囚禁的箕子,还派人查找贤臣商容恢复了他的职务。同时,周武王下令免除了黎民百姓的一切苛捐杂税,并且给官员增加一倍的工资。接着,周武王过河向西前进,把战马分散放到华山的南面不再作为战马使用使之成为野马,将拉军用物资的牛分散放到桃林的原野解除了它们的军事用途使之成为野牛。把战争期间军士们使用的战车、铠甲涂上动物的血放到仓库里面保存起来,不再作为军事用品使用。把盾牌和矛戈放倒,使用虎皮包起来,不再作为兵器使用。把带兵的将领封为诸侯,将这批人称之为‘鞬橐’,以此告知天下人周武王不再用兵打仗了。在解散了军队之后,让昔日的军人学习郊射之礼,在东郊练习射击的时候演奏《狸首》乐章来节制射击,在西郊练习射击的时候演奏《驺虞》乐章以节制射箭,停止了身穿盔甲的射击活动。周武王让这些曾经的战士身穿礼服、头戴礼帽、腰插笏板、解除佩剑,变成一派儒雅气象。周武王在郊外祭天稷配享,以便让民众知道应该尊敬自己的父亲;在明堂祭祀祖先,以便让民众知道什么是孝道;让诸侯定期朝见天子,以便让诸侯知道作为臣子的规矩;周武王在自己的籍田上亲自举行耕种仪式,以便让民众知道重视农业叫家人吃饱饭的极端重要性。周武王所做的以上6件大事,奠定了治理周朝天下的基本政策。做完了以上的事情之后,周武王又宴请那些德高望重的三老五更,他袒露左臂亲自为这些人切割牲畜的肉,并且亲自端着肉酱请他们享用,还拿着酒杯向他们敬酒;周武王头戴礼帽、手持盾牌,亲自主持慰问演出的仪式。以上种种举措,周武王的目的就是言传身教让诸侯知道相互尊重的大道理。经过这一连串的步骤,周王朝的教化就通达了四方,礼乐在天下畅通无阻,这样一来,表现周武王文治武功的《武舞》长演不衰,不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吗?”

『评析』在这段文字里,虽然记述的是宾牟贾和孔子谈论歌颂周武王的舞剧《武舞》的事情,但是,由于舜至高无上的德行就是相隔夏、商两朝之后的周,周武王也对舜的后人另眼相看。

『原文』哀公问于孔子曰:“二三大夫皆劝寡人,使隆敬于高年,何也?”

孔子对曰:“君之及此言也,将天下实赖之,岂唯鲁哉!”

公曰:“何也?其义可得闻乎?”

孔子曰:“昔者有虞氏贵德而尚齿,夏后氏贵爵而尚齿,殷人贵富而尚齿,周人贵亲而尚齿,虞、夏、殷、周,天下之盛王也,未有遗年者焉。年者贵于天下久矣,次于事亲。是故朝廷同爵而尚齿,七十杖于朝,君问则席,八十则不仕朝,君问则就之,而悌达乎朝廷矣。其行也肩而不并,不错则随,斑白之老不以其任于路,而悌达乎道路矣。居乡以齿,而老穷不匮,强不犯弱,众不暴寡,而悌达乎州巷矣。古之道,五十不为甸役,颁禽隆之长者,而悌达乎搜狩矣。军旅什伍,同爵则尚齿,而悌达乎军旅矣。夫圣王之教孝悌,发诸朝廷,行于道路,至于州巷,放于蒐狩,循于军旅,则众感以义,死之而弗敢犯。”

公曰:“善哉,寡人虽闻之,弗能成。”(《孔子家语》第488~489页。又见于《礼记·祭义》)

『译文』鲁哀公向孔子询问道:“在朝廷之上,有好几位大夫都劝我,要我尊敬老年人,请问,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回答说:“您能够问我这样的问题,受益的恐怕就不只是鲁国了。”

鲁哀公问道:“这是为什么呢?您能不能把其中具体的道理说给我听听呢?”

孔子回答道:“在从前,有虞氏是个十分注重道德和十分尊敬老年人的部落,夏后氏也是个十分注重爵位和十分尊敬老年人的家族,殷人也是在十分注重财富的同时十分尊敬老年人,周人在注重亲人的同时也十分尊敬老年人。大家知道,虞、夏、殷、周这4个朝代都是天下十分兴盛的王朝,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尊敬老年人。在历史上,老年人得到尊敬是传统,人们尊敬老年人仅次于尊敬自己的父母。因此,就形成了这样的传统:在朝廷之中爵位相同的人群里面年龄大的人更加受人尊敬,70岁就可以拄着拐棍上朝,如果国君有什么问题向他请教必须先设置好座位让他坐下才能提问题;80岁就可以不上朝,国君如果有什么问题向他请教必须到他的家里提出问题,这样做尊敬老年人的优良传统就在朝廷里面普及了。在走路的时候不能和老年人并肩而行,要错开或者跟在老年人的后面走,不要让白头发的老年人挑担子或者负重走在路上,这样一来,尊敬老年人的风气就充盈在道路上了。即使是在穷乡僻壤的边远地区,也要根据年龄论尊卑和先后,那么,穷人中的老年人就不会贫困潦倒、就会免于物质的匮乏,强不凌弱、众不欺寡的好风气就会形成,那么,尊敬老年人的好传统就遍及天下的每个角落了。在古代,有这么1个制度,当1个人的年龄到了50岁的时候就不再从事种田、打猎、服劳役和干体力活了,另外在分配猎物的时候还要优待老年人,这样一来,尊敬老年人的传统就体现在狩猎活动之中了。在军队里面,军阶相同的人群内部,年龄大的人更加受到尊敬,这样一来,尊敬老年人的传统就普及到军营之中了。圣明的君王提倡孝道,发起于朝廷、实行于道路、遍及乡村、推行到狩猎、达到军营,那么普天之下的民众受到尊敬老年人传统的影响,就会宁死也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情。”

鲁哀公称赞道:“好!太好了!但是,我虽然听到了您所说的很好的大道理,我自己根本做不到。”

『评析』在这段文字里,鲁哀公和孔子讨论尊敬老年人的问题。舜的家族有虞氏在尊敬老年人方面,又榜上有名。

5.5《论语》里的舜

『原文』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

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大学 中庸 论语》第88页)

『译文』子贡请教孔子说:“假若有这么一个人,他能够给许多老百姓很多的好处,并且能够帮助周济很多人度过难关,这样的人怎么样?可以称之为仁人了吗?”

孔子回答说:“这样的人岂止是仁人,简直就是圣人了!他的所作所为,就连尧、舜尚且难以做到呢。就仁人而言,就是想要自己站得住脚,也要帮助别人一同站得住脚;要想自己成功,也要帮助别人一同成功。不能我活着,你就活不成。不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可以说这就是实现仁的方法了。”

『评析』这段文字,阐述了孔子一个十分重要的思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实行“仁”、实现“仁”的基本途径和基本原则。“推己及人”就做到了“仁”。这与孔子所说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如出一辙。总之,这是社会的基本伦理准则,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的基本要素。孔子的这个思想,在今天的中国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

『原文』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者,而不予焉。(《大学 中庸 论语》第104页)

『译文』孔子说:“真伟大呀!舜和禹身为天子,拥有天下。在这样的环境里他们一点也不谋私利。”

『评析』在这段文字里,孔子歌颂了舜和禹的大公无私精神。

『原文』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

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

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大学 中庸 论语》第104页)

『译文』舜帝有5位贤臣,就能把天下治理好。

周武王也说过:“我有10个帮助我治理国家的臣子。”

孔子针对这个问题有感而发,说:“自古就有‘人才难得’之说,难道不是这样吗?在唐尧到虞舜这个历史时期,以及周武王统治时期,都是人才济济的时期。然而,在周武王的10个贤良的大臣当中还有1个是女性,实际上只有9个人而已。而在周文王得了天下的三分之二之后,仍然事奉殷朝没有取而代之,因此周朝的道德操行,可以说是最高的了。”

『评析』这段文字讲的是天子和国君的情操,孔子把他情有独钟的周文王视为最高境界,但是,孔子绕不过去的是舜仅仅靠5个贤人的辅佐就使天下长治久安这个事实。

『原文』子路问君子。

子曰:“修己以敬。”

曰:“如斯而已乎?”

曰:“修己以安人。”

曰:“如斯而已乎?”

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大学 中庸 论语》第160页)

『译文』子路问他的老师孔子什么叫君子。

孔子回答说:“能够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使用严肃恭敬的态度接人待物,这样的人就可以称之为君子了。”

子路进一步追问说:“作为君子,仅仅这样就够了吗?”

孔子回答说:“能够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使得他周围上上下下的人都感觉安乐,这样的人就可以称之为君子了。”

子路再一次追问说:“作为君子,仅仅这样就够了吗?”

孔子回答说:“能够努力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让天下所有的老百姓都能安居乐业,这样的人就可以称之为君子了。能够努力提高自己的判断修养,让天下所有的老百姓都能安居乐业,恐怕就连世世代代被人称颂的帝尧、帝舜也难以做到呢?”

『评析』这段文字一如既往地反映出子路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孔子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遇到仲由这么个犟脾气也颇为头疼,最后的那句话有点气急败坏的味道了。在这里,孔子不仅把尧、舜作为道德的典范,而且把他们当成君子的最高境界。

『原文』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大学 中庸 论语》第163页)

『译文』孔子说:“能够无所作为而把天下治理得十分好的人,在历史上大概也只有舜1个人吧?那么,他做了些什么事情呢?他只是庄严端正地坐在朝廷的王位上罢了。”

『评析』在这段文字里,孔子不多见地歌颂了舜的治国方略,因为孔子心目中的理想社会是周文王和周武王时代。由于“无为而治”是道家所称赞的治国方略,与主张积极进取的儒家不相吻合。在孔子的观念中,理想的治理方式不是无为而治,而是礼治。 

『原文』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大学 中庸 论语》第197页)

『译文』尧说:“啧啧!你这个舜啊!上天的大命已经历史地落在你的身上了,你就诚实地、得当地把握住命运的安排吧!假如你让天下的老百姓都处于困苦和贫穷之中,那么,上天赐给你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和丰厚的财富也将会被苍天永久地收回去。”舜在把天子的职务让给禹的时候,也这样告诫过禹。

『评析』在这段文字里,借助于尧告诫舜的机会再次陈述了一个放诸四海而皆准真理,那就是“民即为天”!舜也把这个道理告诉了禹。说得最明明白白的是周武王在《泰誓》里的话:“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说白了就是:“老天爷的所见所闻,就是老百姓的所见所闻。”

 


评析典籍之舜- 《孔子家语》里的舜(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