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评析典籍之舜- 《孔子家语》里的舜(中)

2021-08-28 07:07 作者:王照伦  | 我要投稿

评析典籍之舜- 《孔子家语》里的舜(中)

王照伦


『原文』鲁定公问于颜回曰:“子亦闻东野毕之善御乎?”对曰:“善则善矣,虽然,其马将必佚。”定公色不悦,谓左右曰:“君子固有诬人也。”

颜回退。后三日,牧来诉之曰:“东野毕之马佚,两骖曳两服人于厩。”公闻之,越席而起,促驾召颜回。回至,公曰:“前日寡人问吾子以东野毕之御,而子曰‘善则善矣,其马将佚’,不识吾子奚以知之?”

颜回对曰:“以政知之。昔者帝舜巧于使民,造父巧于使马。舜不穷其民力,造父不穷其马力,是以舜无佚民,造父无佚马。今东野毕之御也,升马执辔,衔体正矣;步骤驰骋,朝礼毕矣;历险致远,马力尽矣,然而犹乃求马不已。臣以此知之。”

公曰:“善!诚若吾子之言也。吾子之言,其义大矣,愿少进乎?”

颜回曰:“臣闻之,鸟穷则啄,兽穷则攫,人穷则诈,马穷则佚。自古及今,未有穷其下而能无危者也。”

公悦,遂以告孔子。

孔子对曰:“夫其所以为颜回者,此之类也,岂足多哉?”(《孔子家语》第230~231页。又见于《荀子·哀公》《吕氏春秋·离俗览·适威》《韩诗外传·二》《新序·杂事·五》)

『译文』鲁定公问颜回:“你也听说过东野毕善于驾车的事吗?”颜回回答说:“他确实善于驾车,尽管如此,他的马必定会散失。”鲁定公听了颜回的回答很不高兴,对身边的人说:“在君子之中,竟然也有骗人的人。”

颜回退下。过了3天,养马的人来告诉说:“东野毕的马散失了,两匹骖马拖着两匹服马进了马棚。”鲁定公听了这话十分震惊,越过席站起来,立刻让人驾车去接颜回。颜回来了,鲁定公说:“前天我问你东野毕驾车的事,而你说:‘他确实善于驾车,但他的马一定会走失。’我就不明白了,您是怎样事先就知道这件事的呢?”

颜回说:“实际上,道理十分简单,我是根据政治情况做出判断的。大家都知道,从前舜帝善于役使百姓,造父善于驾御马。但是,舜帝在使役老百姓的时候不用尽民力,造父在驾驭马的时候不用尽马力,因此在舜帝的时代里没有流离失所的人,在造父所驾驭的马中没有走失的马。现在的东野毕驾车,让马驾上车拉紧缰绳,上好马嚼子;时而慢跑时而快跑,步法已经调理完成;经历险峻之地和长途奔跑,马的力气已经耗尽,然而还让马不停地奔跑。我因此知道马会走失。”

鲁定公说:“说得好!的确如你说的那样。你的这些话,振聋发聩,意义很大啊!希望您能进一步地讲一讲这方面的道理。”

颜回说:“我听说,鸟急了会啄人,兽急了会抓人,人在走投无路的时候会做出违法乱纪的事情,而马筋疲力尽则会逃走。从古至今,还没有使自己手下人陷入困穷而他自己没有危险的事情发生,也没有国君让自己的老百姓饥寒交迫、生不如死而自己却安然无恙的事情出现。”

鲁哀公听了很高兴,于是把此事告诉了孔子。

孔子对鲁哀公说:“他之所以是颜回,就因为常有这一类的表现,能够讲出这种水平的道理,对于颜回来说是稀松平常的事情,所以没有必要过分地称赞他!”

『评析』在这段文字里,颜回以使役、御马比喻治理国家的道理。舜的治民“不穷其民力”,造父的御马“不穷其马力”,是使事物处于良好运行状态的基本条件。特别是舜善待平民百姓的仁德,是国家长治久安的充分必要条件,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原文』宰我曰:“请问帝尧?”

孔子曰:“高辛氏之子,曰陶唐。其仁如天,其智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富而不骄,贵而能降。伯夷典礼,夔、龙典乐。舜时而仕,趋视四时,务先民始之。流四凶而天下服。其言不忒,其德不回。四海之内,舟舆所及,莫不夷说。”(《孔子家语》第294页)

『译文』宰我问他的老师孔子说:“请问您老人家,帝尧是个怎样的人?”

孔子回答说:“帝尧他是高辛氏的儿子,名字叫陶唐。他的仁慈像天一样,他的智慧如神一般。靠近他如同靠近太阳那样会得到温暖,看着他如同观看云彩那样柔和。他在富有的时候不骄横,他在高贵的时候能够谦虚。他让伯夷主管礼仪,让夔、龙执掌舞乐。他推举舜来做官,到各地巡视四季农作物的生长情况,把民众的事放在首位。他流放了共工、驩兜、三苗,诛杀了鲧,天下的人都信服。他的话从不出错,他的德行从不违背常理。普天之下,四海之内,车船所到之处,人们都喜欢他、爱戴他。”

『评析』这段文字,虽然借孔子之口说的是帝尧的丰功伟绩,但是突显了舜爱民如己的大仁大德。

『原文』宰我曰:“请问帝舜?”

孔子曰:“乔牛之孙,瞽瞍之子也,曰有虞。舜孝友闻于四方,陶渔事亲。宽裕而温良,敦敏而知时,畏天而爱民,恤远而亲近。承受大命,依于二女。瞉明智通,为天下帝。命二十二臣,率尧旧职,躬己而已。天平地成,巡狩四海,五载一始。三十年在位,嗣帝五十载。陟方岳,死于苍梧之野而葬焉。”(《孔子家语》第295~296页)

『译文』宰我问孔子说:“请问您老人家,帝舜是个怎样的人?”

孔子说:“帝舜他是乔牛的孙子,瞽瞍的儿子,名字叫有虞。舜因为孝敬父母、善待兄弟象而闻名四方,他用制陶和捕鱼的收入来奉养双亲和弟弟。他宽容而又温和,机敏而又知时,敬天而又爱民,抚恤远方的人而又亲近身边的人。他承受重任,两位妻子给予了他很大的帮助。他圣明睿智,由1个平民百姓成长为1名统治天下的具有仁德的帝王。他任命了22位大臣,都是帝尧原有的旧职,他不论做什么事情都是身体力行、身先士卒。在他的领导之下天下太平,地有收成,每5年1次巡狩四海。他在30岁的时候被委以重任,接续帝位长达50年之久。他登临四岳,舜最后死在了苍梧之野,并且安葬在了那里。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评析』这段文字,实际上是舜的1个简短的传记。概括记述了舜的一生,突显了舜的孝、德、仁、爱。

『原文』康子曰:“如此之言,帝王改号,于五行之德各有所统,则其所以相变者,皆主何事?”

孔子曰:“所尚则各从其所王之德次焉。夏后氏以金德王,色尚黑,大事敛用昏,戎事乘骊,牲用玄。殷人以水德王,色尚白,大事敛用日中,戎事乘翰,牲用白。周人以木德王,色尚赤,大事敛用日出,戎事乘騵,牲用骍。此三代之所以不同。”

康子曰:“唐虞二帝,其所尚者何色?”

孔子曰:“尧以火德王,色尚黄。舜以土德王,色尚青。”(《孔子家语》第303页。又见于《礼记·檀弓上》)

『译文』康子问孔子说:“如此说来,帝王改变年号,是因为五行的德行各有不同的统属。请问,这样相继的变化,各自都主什么事情呢?”

孔子回答道:“所崇尚的与那些帝王他们各自在称帝的时候所依据的德行有关系。夏后是以金德称帝的,所以他们崇尚黑色,丧事入殓的时间选定为日落时分进行,在开展军事行动的时候喜欢使用黑色的马,在祭祀的时候使用黑色皮毛的牲畜。殷人是以水德称帝的,所以他们崇尚白色,丧事入殓的时间选定在太阳处在正中午的时刻进行,在军事行动中喜欢乘驾白色的马,在祭祀的时候使用白色皮毛的牲畜。周人是以木德称帝的,所以他们崇尚红色,丧事入殓的时间选定在太阳刚刚出来的早上进行,在军事行动中喜欢使用红色的马,在祭祀的时候使用红色皮毛的牲畜。这就是夏、商、周三代的不同之处。”

康子接着问:“请问,唐尧和虞舜这两个帝王崇尚的是什么颜色呢?”

孔子回答说:“帝尧是以火德称帝的,所以他们崇尚黄色。帝舜是以土德称帝的,所以他们崇尚青色。”

『评析』在这段文字里,孔子讲述了尧、舜、夏、商、周5个朝代是各自以什么样的德行称帝的,并且说明了他们各自所崇尚的不同的颜色。舜这个农民的儿子以土德称帝,显现了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的农耕社会的生活。

『原文』康子曰:“陶唐、有虞、夏后、殷、周独不配五帝,意者德不及上古耶?将有限乎?”

孔子曰:“古之平治水土,及播殖百谷者众矣。唯勾龙氏兼食于社,而弃为稷神,易代奉之,无敢益者,明不可与等。故自太皞以降,逮于颛顼,其应五行而王数非徒五,而配五帝,是其德不可以多也。”(《孔子家语》第304页。又见于《吕氏春秋》《礼记·月令》)

『译文』康子问孔子说:“陶唐、有虞、夏后、殷、周,他们不与‘五帝’(在这里,康子和孔子所说的五帝指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笔者注)相提并论,这是不是说明陶唐、有虞、夏后、殷、周的德行不如‘五帝’呢?还是在这些方面有什么其他独特的限制呢?”

孔子回答说:“在古代,虽然从事治理水土和农作物种植的人很多,但是,只有勾龙氏配享土地神,而弃为五谷之神,代换供奉,不敢增加,是为了表示尊重帝王不能和帝王平等排列。所以说,自从太皞以来直到颛顼,按照五行而称帝的不仅仅是‘五帝’这5个人,而人们把他们尊称之为‘五帝’是因为其余的帝王的德行还达不到‘五帝’的水平。也就是说,到目前为止,别的帝王的德行还不能超越‘五帝’。是不是可以和‘五帝’并列,主要是德行问题,没有什么别的原因。”

『评析』这段文字把五帝的德行至于空前绝后的高度,即使像尧、舜仁德水平如此高的帝王仍然不能和孔子、康子眼里的五帝相提并论。在孔子的时代,大概五帝就是太皞(伏羲)、炎帝、黄帝、少皞(少昊)、颛顼,没有什么异议。但是,在后世,谁是五帝是有不同的说法的。把太皞(伏羲)、炎帝、黄帝、少皞(少昊)、颛顼称之为五帝只是一家之言,另外,还有把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称之为五帝的第2种说法,和把少昊(皞)、颛顼、高辛(帝喾)、尧、舜称之为五帝的第3种说法。


评析典籍之舜- 《孔子家语》里的舜(中)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