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唐诗中的笛声

2022-09-15 08:46 作者:漂泊  | 3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唐诗中的笛声

文:吕奎(漂泊)

翻阅唐诗,常闻笛声。每诵之,悠扬的笛声便在诗书卷帙中回响激荡,绵绵不绝。

制笛吹笛的记载,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黄帝使伶伦伐竹于昆豀、斩而作笛,吹作凤鸣”。伶伦相传为黄帝时代的乐官,是发明律吕、据以制乐的始祖。吹笛声如凤鸣之音,足见其清丽悦耳。及至战国,楚人宋玉作《笛赋》,洋洋洒洒六百余言。述材质之奇异,制笛之工巧,摹千回百转之笛声。读来荡气回肠,韵味久远。东汉时,文学家马融在其《长笛赋》中,又以流水、飞鸿等辞句将美妙的笛声化为视觉之美,这也真实的反映长笛乐器的特点。

唐代是音乐的全盛时期,笛声也迎来了第一个发展高峰,成为宫廷和民间不可缺少的音乐。文史中记载了众多的唐代吹笛名家,如李谟、孙楚秀,尤承恩、云朝霞等赫赫有名。其中山东任城人李谟是开元年间最为有名的神笛手。李谟曲音婉妙绝伦。史载,李谟曾受邀在湖上吹笛,笛声响起时,天空云散雾收,流水和草木都寂然,仿佛有鬼神来到。听者“以为钧天之乐不如也”,无不惊叹至极。李谟深受唐玄宗赏识,供职于宫廷梨园,还源于一段故事:唐玄宗是个音乐达人,通音律,会奏多种乐器,如敲羯鼓技巧高超,被宰相宋璟形容为“头如青山峰,手如白点”。玄宗也喜吹笛,上朝时也怀揣玉笛,用手指不停地在笛孔上按模新曲。玄宗曾在上阳宫新创了一首笛曲,次日便是正月十五,玄宗私服赏灯,忽闻酒楼上有笛奏前夕新曲,甚是诧异。后查实,乃是一善笛少年前夕于天津桥赏月,听到宫中吹奏此曲,便于桥柱上插谱记之。此善笛少年便是李谟。后诗人张祜作诗《李谟笛》:“平时东幸洛阳城,天乐宫中彻明。无奈李谟偷曲谱,酒楼吹笛是新声。”

艺术相通相融,笛者与诗人也曾惺惺相惜。李谟曾请到任城的李白为其满月的外孙起名,李白起名为“许云封”,云封成人后亦为宫廷笛手,后遇著名诗人韦应物,曾为其吹奏。有唐一朝,笛声常在诗人的耳畔响起,唐诗中的笛声便不绝如缕。(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诗仙李白对笛声情有独钟,诗中亦是笛声悠悠。“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东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的一个夜,李白客居在东都洛阳客栈里,深夜不寐。忽闻几缕断续的笛声传来,细细听去,乃《折杨柳》曲。笛声舒缓低回,其哀怨幽咽之音在这寂寂的春夜愈加撩人心弦。李白二十四岁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离别故乡亲人已十余年了,笛声自然触动了诗人的客愁乡思。诗人披衣而起,万般思念涌在心头,泻于笔端,遂有此诗。这个春夜里洛城的笛声随着这首《春夜洛城闻笛》而千百年来回荡在无数旅人游子的心中。到了现代,诗人席慕蓉写乡愁时,或是耳畔也回旋着那洛城的笛声,她提笔写到:“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到了天宝十二年秋天,李白来到宣城,又写下了《观胡人吹笛》:“胡人吹玉笛,一半是秦声。十月吴山晓,梅花落敬亭。愁闻出塞曲,泪满逐臣缨。却望长安道,空怀恋主情。”敬亭即是“相看两不厌”的敬亭山。梅花是《梅花落》,与《折杨柳》同是古笛曲,又都是哀怨缠绵之音。又五年,李白因永王李璘事件受到牵连,流放夜郎经过武昌时游黄鹤楼时写下《黄鹤楼闻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此时,又一曲《梅花落》响起,笛声凄婉。带给诗人的是远比乡愁浓郁百倍的悲情。两曲《梅花落》,听来,却充溢着悲凉慷慨之情。许是诗人此时的人生境遇使然。

唐代诗人或闻笛生情,或咏笛抒怀。笛声给了诗人美妙的灵感,也给了唐诗丰富的意蕴,使得许多咏笛的诗作成为不朽的名篇。诗中笛声悠悠,其情或喜或悲,或愁或忧,或离或思,不一而然。

送别时,吹一曲《折杨柳》,或是古人倾诉浓浓离情最好的方式。

诗人郑谷在《淮上与友人别》中,记下了那一感人的场景:“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春日的扬子江畔,柳丝轻拂,杨花在晚风中飘飞。江边的驿亭里,诗人郑谷与友人举杯饯别,酒酣情浓之时,吹奏起了《折杨柳》,凄清忧伤的笛声随风远扬。笛声惹起无限愁思,让人离情满怀,不禁提起衣袖,搵泪而别。此诗与近代李叔同的《送别》其情其景何其相似?“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仍是一曲长笛声,两行离别泪,此情可待,此景堪忆。

古人爱登楼,爱凭栏而望。客居长安城的诗人赵嘏在一个深秋的拂晓,登楼凭高而望。只见秋雁横天,天余残星几点。此时,忽闻长笛一声,笛声悠扬哀婉不知是在喟叹人生如晨星之易逝,还是因见归雁而思乡里、怀远人?于诗人,怕是二者兼而有之吧。因这渺渺笛音听得赵嘏黯然神伤,在其《长安秋望》里留下了这一声长笛:“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即使跨越千余年的时空,拂去岁月的尘埃,远处高高的楼头上,倚栏吹笛之人仿佛依稀可见,悠远的笛声余音袅袅。

悠悠笛声也时常响起在苦寒的边塞,回旋在戍楼、营帐和沙场,为征人平添无尽的忧思、悲凉与豪迈。在诗人的笔下,或悠远、或壮阔、或雄浑。

王昌龄的《从军行》:“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坐海风秋。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关山月亦是一支伤离别的笛曲。独坐在孤零零的戍楼上久戍边关的征人听到的必是阵阵呜呜咽咽的笛声。如亲人在呼唤,又如游子的叹息,撩起了边关将士无尽的思念。这无尽的思念又随着青海湖吹来的阵阵秋风如绵绵笛声飘远到千里之外的故土家园。是的,提剑塞上,跃马边关,若无笛声,铮铮铁骨便少柔情。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此杨柳曲的笛声中流淌着悲壮苍凉,回荡在天地间。仿佛豪放不羁的诗人王之涣在这壮阔荒凉的边塞击剑悲歌,慷慨豪迈之情让人动容。此《凉州词》是当时梨园伶人广为传唱的名篇。

而高适的《塞上听吹笛》却别有一番意境:“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苍茫而又清澄的夜境里,不知哪座戍楼吹起了熟悉的《梅花落》。与笛声一起飘散仿佛还有纷纷扬扬的梅花,风传笛曲,曲随花散,一夜之间梅洒关山,声满关山。戍边将士的乡愁也在这美妙阔远的意境中委婉含蓄,令人咀嚼不尽。

此类边塞诗中的笛声虽溢满了思乡之情,却感而不伤,并不低沉,充盈着唐人的乐观豁达,满满的豪情。

《全唐诗》中写笛的诗作约有280余首。笛声在唐诗中意象丰富。笛声便因唐诗而悠远嘹亮,唐诗也因笛声而意蕴无穷,二者相得益彰。读诗闻笛,便如临其境远,如见斯人容,如闻其音美,如晓其情长。千载情思尽在此中。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utbdkqf.html

唐诗中的笛声的评论 (共 3 条)

  • 浪子狐
  • 漫舞洛城
    漫舞洛城 推荐阅读并说 一门心思选好文,百花丛中觅新人!让文学来温暖整个世界,你的关爱和支持就是我们中国散文网发展壮大和愈加旺盛的坚硬基石和有力支撑!!!在鲜花铺就红毯的圆梦路上,有你有我的不离不弃和温馨相伴,人生注定更精彩,再次谢谢你我最亲爱的朋友!!!顺祝工作心情都愉快!!!
  • 逐梦星空
    逐梦星空 推荐阅读并说 弘扬真善美,发挥正能量!若想获得更多推荐机会切记以下几点,(一)散文、诗歌,小说是本站的三大优势板块和发展趋势;(二)文章的内容固然重要但是一个好的标题往往能够起到画龙点睛的神奇效果;(三)篇幅不宜过长,越是短小精悍的文章更能抓住读者的心从而让人有一种过目难忘的视觉冲击和心灵享受!心若在,梦就在,有梦就会有未来!最后衷心的希望你能够一如既往的创作出更多具有可读性的优秀作品来!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