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即历史,水利即农耕
河纪事三四七
文字即历史,水利即农耕
文生
老文陪黄教授在羑河堤上走。
黑塔老村子羑河水南北挟持。特别是前几年大水过后,将村前村后的河道拓宽,水满了后,有水光鳞鳞的样子,也就打出豫北水乡的旗号来。
老文介绍黑塔村几十年前建的水利设施。分田地后才四十多年,这些水利设施就成为考古对象了,不是过来人讲不来。(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羑河从鹤山发源,接纳了数条小溪流。到黑塔村西,村里建了拦水坝,成为一个库。水出了水坝后供小水电发电,小水电早已废弃。出了坝的水分两部分,一部分走河道,一部分经过水渠,可以浇南岗半山腰的好多地。水渠的渡槽桥早已成为断桥,所以出了水坝的水都在河里流了。
水库东面历史上有一个豁口,一旦水大了,就可以分水。建坝时被堵上了,后来有一年水实在太大,豁口被炸开了,分水流过村北到东头汇合了,因此发大水时黑塔村会成为一个岛。后来豁口被堵了,因多年水库没水,人们就在分水河道上盖了房子,所以前几年发大水时水库大堤的防护十分吃力,因为无法分水了,幸好大堤经过了考验。
羑河水流到村东头,又进行分流,一部分往时丰村流,一部分沿水渠往土塬后面回流,与村后的小河流水汇成一个大水塘,塘的北面,挖了几个引水井,水井旁盖了房子,有两三个,分别为黑塔村时丰村建,井房里面有抽水机,房后面有数米高的土堤,土堤上建了水渠,抽水机将水抽到数米高的水渠里,然后水沿水渠往前流。出水口有蓄水池,蓄水池必须有水,用于开抽水机将水管灌满,这样才能抽出水来。水渠前进数十米,直角转弯,前进数十米,这时是蓄水井,井底穿过汤鹤铁路,重新出水井,这时再前进数百米,又是一个提水房,将水抽到几米高的水渠里,这样北岗的好多了能浇到水。大水塘边还有洞,水流进水洞里,流到更远的地方供抽水。
老村北有条羑河小支流,穿过铁路路基下的圆涵洞,弯流数十米,岸边有深水井,深水井的水抽上来后,沿水渠穿过铁路,到一高堤下,水再往堤上抽,就可以浇到村北高地的田。
这条小河的北岸边,有几个小溪出水口,被挖成深井,有的成功,有的废弃。深井的水抽上去也能浇不少地。
南岗上还有几个小溪,选址建坝集流成一个水库。建了水房,抽水到山顶,山顶是知青队的地。半山腰也挖了水渠,用水里时把柴油机抬过来往上抽水。
就是说,这么一个小山村,就建了两坐水库、一处一级抽水站,两处两级提灌站、一处渡槽、数条水渠和几个抽水井。
黄教授说,这么说,你们村那会儿大部分地都能浇上水。
老文说,可以这么说。不过每项水利灌溉面积不大。
黄教授说,现在呢?
老文说,大部分地靠天吃饭了。
黄教授说,为啥?
老文说,现在各家种地各顾各,不能为了我的三分地,开两级提水流半天才能浇吧?
黄教授说,那些年建设的许多水利设施,现在各地都废弃了不少。
老文说,是的。再说羑河水也没有以前多了。
黄教授说,分地后水利设施也没人维护了。
老文说,是的。
黄教授说,种麦子啥办?它是用水大户。
老文说,基本靠天吃饭。秋粮雨水同期。
黄教授说,哦。现在主要靠深井了吧。
老文说,是的。还是公家打的。
黄教授说,我国治国史就是治水史。
老文说,是的。
黄教授说,大洪水各个民族有传说,西方的是诺亚方舟,靠上帝拯救,中国是治理洪水,战胜自然,自己救自己。
老文说,传说治理洪水鲧堵禹疏。
黄教授说,良渚文化说明我们农业水利很早就高度发展。
老文说,良渚水利印证了一个神话故事,偷天帝息壤鲧的传说,或者可以说良渚水利体现了鲧朝特色。您说说良渚水利。
黄教授说,良渚古城遗址的水利系统是五千年前中国最复杂、最先进的治水工程体系,形成了“分级拦截、蓄泄结合、多功能协同”的完整系统。
三级结构:
1. 上游谷口高坝群:6条高坝拦截山谷的突发性山洪,拦截能力相当于百年一遇洪水。坝体采用“草裹泥”工艺——用芒荻草包裹黏土形成长圆形泥包,纵横交错堆砌,相比于现代黏土坝,抗拉强度提升6-12倍,抗渗性优于现代黏土坝17%,又能自行压实。
2. 中游山前长堤与平原低坝:低坝区利用低洼地形成库区。高低坝之间通过天然隘口由长堤组成的溢洪道引流,与4条平原低坝形成“先蓄后泄”的缓冲机制——当高坝库区水位超过安全线,洪水通过溢洪道流入低坝库区,避免直接冲击古城。
3. 下游古城水系:内城通过9座城门(8座水城门)连接内外城河,形成“井”字形主干河道与网状支河。城墙基部的石砌护岸和水闸遗址显示,良渚人可通过调节水闸控制城内水位,既防涝又保障航运。
老文说,放到现代还是最先进的水系——自然绿色环保。
黄教授说,是的。良渚水利系统集防洪、灌溉、运输、供水于一体的综合体系:
农业灌溉方面:外围库区通过沟渠将水引入古城周边的连片稻田。良渚人通过高坝蓄水、低坝调节,实现了“旱季补水、雨季分流”的动态管理,掌握了“分级灌溉”技术,通过控制水流速度减少土壤冲刷。
考古人员在遗迹上发现“牛鼻穿”结构,证实良渚人利用竹筏和独木舟运输石料、玉料等重物。水城门遗址出土的船桨和陶片,表明内河航运深入城市核心区。
老文说,与我们将水抽到山上不同,良渚利用的是山上水,他们是如何建设呢?
黄教授说,高坝均建于“V”形山谷出口,利用两侧山体形成天然支撑;低坝选址在平原孤丘之间,通过连接山体形成封闭库区。“因势利导”的设计最大化蓄洪能力。水坝遗址中发现刻符玉锥,可能是记录水位变化的原始“水尺”。
老文说,良渚水利的发现,使我们认识到良渚文化比我们想象的要先进。
黄教授说,是的。建造近三百万立方米的堤坝群,需动员数千劳动力,持续数十年,这种大规模协作,要求高度集中的社会管理体系,只能是由国家组织。出土的玉钺、玉琮等礼器,正是权力集中的象征。
良渚的“草裹泥”工艺被后世继承,北宋汴渠工程、明清海塘建设均可见其技术影子。2025年国际灌溉排水委员会将良渚水坝列入古代水利案例,其“生态治水”理念为现代城市防洪提供了历史参照。
良渚先民通过“以水定城、以水兴业、以水载文”的智慧,不仅创造了东亚最早的国家文明,更在人类治水史上书写了“人水和谐”的典范篇章。
老文说,建了这么多坝,不正是鲧以堵为主的防洪措施么?
黄教授说,很多人这么认为。其实还有点不一样,因为不是单纯的堵。
老文说,这样规模的水利设施的维护成本不小吧?
黄教授说,是的。修建也是旷日持久的。
黄教授说,时间不短吧。
老文说,俺村自力更生,那时是个小村,村里也就是一千多人,小孩子很多,因此精装劳力并不多,这是靠集体的力量,主要在六七十年代吧。
黄教授说,现在呢?
老文说,二千多人了,但人心散了,没有能力维护好。好多水地成了旱地了。
黄教授说,当今农业生产回归自然经济了。大规模水利靠集体生产或大农场生产。现在庄稼用水如何解决?
老文说,主要靠深水井,谁用水谁花钱抽水。要不就从河里抽水甚至拉水。
黄教授说,古代治水靠国家力量。
老文说,农业生产离不开水。中国对治水的认识及水平,自古以来就是世界一流。
黄教授说,是的。第一,中国几千年来以农业立国,水是农业文明的基石。《礼记·学记》中记载,“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将祭祀河川称为本。第二,认识到必须将治水放在自然生态系统的整体中来解决。汉武帝时的公孙弘说:“山不童,泽不涸”,说明古人对森林的水源涵养作用有充分认识。第三,将治水放在治国理政的重要位置。
老文说,还有堵不如导。
黄教授说,对对。
老文说,都江堰充分体现了导。
黄教授说,都江堰因势利导,使岷江水通过“鱼嘴”的第一次分流分沙、“飞沙堰”的第二次分洪飞沙、“宝瓶口”的壅水沉砂,实现无坝引水进入成都平原,灌溉余水又排入下游岷江,统筹解决了供水、防洪、排沙等问题。
老文说,在运行中做到“四六分水”,即丰水期内江进水量约四成,外江进水量约六成;枯水期内外江分水比例调转,保障了内江流量的稳定。
黄教授说,正是由于都江堰充分尊重和顺应了自然生态规律,修成至今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作用,是生态水利工程的光辉典范。
老文说,北方治水呢?
黄教授说,中国北方很多河流多泥沙,含沙量大,泥沙一般被视为水害。但古人很早认识到引浑水灌溉,可以在灌水同时利用淤泥施肥,形成淤灌。后来淤灌发展为有意识的放淤改土。
老文说,我们村南的山地有不少是拦淤造的地。黄河治理成为历代最大难题。诗经上有:俟河之清,人寿几何……
黄教授说,堤防成为治理黄河、提高防洪标准的重要手段。由于黄河多泥沙特性使淤积加快,下游河段成为“悬河”,决口改道频繁发生,于是又出现分流主张,所谓“治遥堤不如分水势”。历朝历代,黄河治理都是“堤防+分流”两种思路的结合,并探索出合理利用泥沙、放淤改良田土的治理经验。明代潘季驯认为对黄河要“水沙同治”,提出“以堤束水”“束水攻沙”“以清释浑”的治理思路,黄河治理从单纯“防洪”转移到“治水与治沙”相结合,但受到工程技术条件制约,潘季驯的“以水攻沙”策略很难真正落实,并未能根本上改变黄河状况。到近现代,随着科学发展和工程技术进步,对黄河治理逐步形成上、中、下游流域综合治理的思路,即上游水源涵养,中游绿化固沙、水库调蓄,下游加固堤防、调水调沙和放淤改土,治本与治标结合,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兴利与除害相结合。
古代治黄经历“障堵—疏导—筑堤—分流—束水攻沙”的演变,实质是“堵”和“疏”两种基本思想的否定之否定、辩证发展的过程。现在小浪底水库放水攻沙成为多年的打卡地。
老文说,看看老村,先人选址有什么特点?
黄教授说,村在高处,村路北高南低,水可以迅速排到河里,是“择丘陵而处之”,有效避让了洪水;现在城里一下雨就让人看海,就是没有考虑到如何疏水。
老文说,古代治水是成功与失败并存的。一,滥垦滥伐破坏森林,导致水土流失和洪水灾害。二,过度围垦湖泊导致洪水灾害增长。
黄教授说,是啊。
老文说,您不是单单对水利感兴趣吧?
黄教授说,想就古代水利写点东西,但需要打开新思路。
老文说,我们村这么多水利设施,若干年后人们会怎么说?
黄教授说,建设水利的人还在,应该能说清。
老文说,如何评价呢?
黄教授说,从中可以看到历史的变迁。
老文说,太虚。
黄教授说,不同生产体制对水利建设使用的影响。
老文说,良渚水利设施是不是也体现了这个?
黄教授说,应该不是体制变化导致,多种原因吧,比如说,修坝实在劳民伤财,洪水实在太大,天气干旱干涸持久,人口实在太多,内乱,在战争中失败……
老文说,这种种原因并不必然导致良渚文化被人彻底遗忘。
黄教授说,我想,主要原因是没有文字记录下来?连传说也没有,鲧的传说是附会的。
老文说,对。历史固然有时是被人任意打扮的小女孩,但没有文字记录历史会让人彻底遗忘。如果不是考古,谁知道良渚文化呢?
黄教授说,对对。良渚至夏之前的虞、唐等朝代也因没有文字记录,让人存疑。后人口头留下片言让历史人物神化。成为神话。
老文说,夏代历史记录简要,商代历史相对丰富,但没有甲骨文的出现,商代历史也让人们生疑。
黄教授说,文字即历史。水利即农业生产方式。
2025年7月7日
2025年7月21日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