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琐忆之母亲的故事会

2017-07-04 09:43 作者:记得绿罗裙  | 6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琐忆

作者 记得绿罗裙

消融

溪流淙淙

独木桥自横

嫩芽初上落叶松(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北国的天 啊

北国的春天已来临……

好久没听日本歌曲《北国之春》了,重新倾听仍如年轻时一样沉醉而激动。字字句句,声声倾诉,千回百转的怀念故乡之情,一下让人百感交集,情驰血涌,心弦不禁颤了,眼不禁红了,怀念的情怀再次被悠悠的旋律和亲切的词句引发了,曾经的家的面貌又出现在我面前:那歪斜的老屋,丰富的菜园,那大雪覆盖的屋后原野,冰天雪地的上学路……往事一幕幕浮上脑海。

母亲故事

人的记忆有短暂的有永久的,而童年记住的点点滴滴,是终生忘不掉的,其中最多的记忆还是来自父母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的确如此。对于一个六十年代出生的贫困家庭的我来说父母对我的影响太大了。我比同龄人幸运的是父母都有文化,也就是说他们出身在旧社会,但家庭不算穷都读过几年书算有文化的人,就这一点是其他小伙伴比不了的。母亲虽然书读的不多字也写不上多少,但得天独厚的是她有个亲戚是说书人 ,过去的说书人了不得了,口才好且深通文理,知识渊博,那就是有学问的人呐,母亲从小就听他说唱,谈古论今,熏陶出来的文化底蕴吧能记住那么多故事。所以我是听着妈妈的故事长大的。

漫漫,数九寒天,外面冰天雪地,屋内冰窖一样,玻璃上整天都挂着厚厚的霜花不透光,而且太阳一落山,我家窗外就挂上厚厚的草帘来遮风挡寒,昏暗的屋内就得点灯,夜长费电,母亲为了省电,哄着我们这一帮孩子早早上炕,闭了电灯。火炕上被窝里是暖和了,可是夜长哪有那么多觉啊,妈妈就想出讲故事的办法,哄着孩子们安静的呆在炕上。黑暗里母亲的故事是精彩的,它不是别人妈妈讲给孩子的什么老虎妈子那类吓唬小孩的普通故事;那是连续剧一样的评书故事,叫话本,那可是许多古典名著故事的来源啊——我至今仍记得一些片段。

黑暗里,只听见母亲的声音:今天我给你们讲《杨二郎劈山救母》的故事:

“杨二郎小时候,便听父亲说,他的母亲被玉帝压在桃山之下。为了救出自己的母亲,登山拜师学艺,经过玉鼎真人的悉心指导,十七岁已经练成神通,就去劈山救母。二郎手持开山神斧,对准桃山狠狠地劈了下来,桃山被劈为两半!将自己的母亲救了出来。…… 最后母亲就会说,这就是“二郎担山赶太阳”的故事,太阳出山落山就是这么回事!

类似的故事还有:神话版的“穆桂英大破天门阵”,神话版的“五鼠闹东京”,还有评书传统曲目“呼延庆打擂呼延庆大上肉丘坟”,“狸猫换太子”,“薛里征东”“王宝钏苦守寒窑十八载”等等。

这些情节或扣人心弦,催人泪下,或悬念迭起,引人入胜,或妙趣横生,充满神奇。母亲不厌其烦地给我们讲一遍又一遍,我们都总是听不够,虽然母亲口才一般有时讲的并不流畅,但故事太精彩了!现在想来就这些不够完整的故事,母亲当时也说不出其出处,实际这些段子大多来自于民间小唱本,以及《封神榜》、《七侠五义》《隋唐演义》《杨家将》等古典小说

就是母亲的天天故事会,给了我们深刻的影响,使我们姊妹兄弟从小就能接受到文学的熏陶,就显得比同龄孩子容易接受文艺文学比如看电影爱看书,最起码啥电影都能看懂,就显出一些聪明(这一点是明显的,农村孩子缺知识少见识甚至有点迂),对于我来说从小到大一直到成家,我都是爱书如命的,拿起书什么都能读哪怕是报纸,到上学我的文科也突出,作文都是一挥而就的,朗读也好,还爱好点文艺,写作。等到上班从教,我舍弃外语而选择当了一名语文教师,一干就是一辈子。我想我的性格,我的真性情,我的多愁善感,我的温和善良,一切切都与母亲的熏陶潜移默化分不开的。

我要说,这些故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刘金定大战南唐》中的巾帼英雄刘金定,她可以被称作北宋将军,我敬佩她。现在有关古书故事中很少有人知道这个故事。所以我记录下来梗概。

仿佛听到母亲又开讲了:

今天讲“高君宝南唐招亲……

宋朝吧,赵匡胤统一了北方,天下归顺,唯南唐李煜 盘踞江南,采取献城诈降之策,困赵匡胤于寿州,情况危急. 赵匡胤之外甥,金枪少年高君保,他英俊潇洒,文章武功超群,高君保为解寿州之围,出汴京,途经双锁山,,看到山下比武招亲的牌砸个稀巴烂,说“这是个什么样的寨主,一个姑娘家哪有自己上赶着招女婿的!”引得刘金定飞马下山,只见她身骑桃花马一身红装,到山前,见一员白袍小将,威武健壮,精神抖擞,小将军面如白玉,银盔银甲,眉如墨,鼻似胆,双眼闪亮,好漂亮,好气派,好潇洒, 一眼就相中了,便嬉笑着搭话,气的君宝面红耳赤,当下提起手中枪迎上去,"你少爷是金枝玉叶生,要想和我拜花堂,你问问我手中枪答不答应。"二人打在一处,几十个回合不分上下,相互都挺佩服,此番三降君宝,都不从,金定用了迷药将君宝拿上山。君宝仍是不服大骂不要脸,小姐质问并说出自己身世及上山为寇原委____“祖父叫刘天化……被奸臣所害,不得不举家逃离京城,在这儿安了家。"

君宝一愣,父亲提过的,说这天下武功最好不是他,是前朝一个叫刘天化的人。 遂劝她出山报效国家,金定不允又不放他下山,后来得知君宝南塘解困,就有了主意,"少爷可要去南塘?"

"少爷可知道南塘方圆几里?兵马多少?大将是谁?有谁守城?大宋兵扎何方?现在战况如何?"

君宝一愣,金定又道,"此去南塘路过哪县?有无伏兵?"

君宝还是无声,金定又道:"你是前去叫阵,还是偷营袭寨?或是半夜强攻?"

"那你知道?" "十之八九。""公子如不嫌弃,金定愿舍双锁山,随公子南塘报国,为公子鞍前马后,君宝感动,彼此互赠金锏银铃订了终身.于是第二天一早,夫妻二人点兵出山,奔赴南唐。

以后便有了那刘高夫妻二人连杀四门,终于解了赵匡胤的围的故事;

最深入我的心灵让我耿耿于怀的是《大破阴魂阵》的故事:

母亲讲的这段都带有神话色彩的,说刘金定有呼风唤,撒豆成兵之能,曾向黎山老母学艺。

她下山黎山圣母就告诉她,千万别杀于道洪,于道洪是个有道行的妖精。刘金定法术大,还有法宝,于道洪会土遁地,她用法术宝贝把地禁上了,于道洪咋也出不去,刘小姐用五雷掌就给劈死了,于道洪死了阴魂却没散,找他师父老陀头,老陀头说打死徒弟也不管,于道洪就用计了,说刘金定打死徒弟还不算,骂师父的言语很不好听,说你“驴子骨头成了精,活吃你大甲鱼不嫌腥”,老陀头是王八精,一听来气了,说一定摆阵整死她,就摆下了阵,什么天兵天将,妖魔鬼怪都归他用。金定在最后一战中,带着身孕就陷入了于洪道摆的阴魂阵中,她东拼西杀奔向一门,有天兵天将,再杀向另一门又有妖魔鬼怪坐守,刘小姐哪门都出不去,八门都杀得差不多了,到最后一门时,突然空中飞来一块金砖,金定飞身接住,连接两块,刚要接第三块时只听空中传来声音:“刘金定,还不归位!”,金定明白了立即放下手,于是一个传奇的女侠就这样被金砖打死。这叫天意,说书人总会说:阴魂阵内不死刘小姐,何人来转穆千金,就是说刘金定不死没人转穆桂英,樊梨花转的刘金定,刘金定转的穆桂英,金锭墓中生下高旺后才归位。后来刘金定托生成穆桂英,高君保转世为杨宗保,可谓是两世姻缘。

这段故事富有传奇色彩,过去叫迷信,但我愿意接受它 ,我喜欢他们的爱情故事,我愿意相信金定的才能武略,愿意相信她转世给穆桂英,英雄才女生命不息!所以关于高君宝高琼和刘金定的评书故事在民间,代代相传,百姓爱戴他们,奉他们是英雄,不信你看至今还保留着的一些遗迹:双锁山高刘合墓、饮马泉、马踏石等。

对于母亲,我想记的不止这一点,她的故事会,只是影响我成长的沧海一粟而已。他的勤劳忍耐,她的吃苦耐劳,她的善良聪慧,她的在那个落后贫困年代难得有的多才多艺等都让我敬佩。父亲多病从不能下地劳动,而母亲就是家里的劳动力!下地生产,田间劳作和男劳力一样干。同时还要支撑家里贫寒的生活秋领着我们除草收割,拣粮食,冬天拣烧柴,这些场景至今历历在目。在我们那个不小的屯子里,母亲是第一个裁缝,家家姑娘小伙新衣服都是她裁剪的,大多数的新生儿都是她接到这个世界上的,有这能耐的人在当时的农村真的很受人爱戴,在那年月有不少家庭贫困或者地主子弟说不上媳妇,是母亲不辞劳苦从外面给他们找来合适的姑娘帮他们成上家,他们都终生难忘母亲的恩情……

我真的很感动这淳朴的乡情____母亲去世他们不是亲人作为相邻为母亲守灵一天一夜!

对于母亲的感情,直到今天我提笔细细回想,字字记录的时刻,我才真正迸发出对母亲的爱和深深的怀念啊!

你静静躺在原野

守望那片树荫

不见儿女绕膝欢颜

我确信,在那里

你一天天翘首祈愿

护佑子孙康安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25440/

琐忆之母亲的故事会的评论 (共 6 条)

  • 倪(蔡美军)
  • 心静如水
  • 襄阳游子
  • 草木白雪(李淑芳)
  • 浪子狐
  • 可爱耀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