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无有之教

2016-09-28 09:48 作者:冬寒  | 13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无有之教

最近一直在读杨绛先生的《我们仨》,读到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的时候看到一段趣事:

表姐的女儿每天上四楼读书。她比圆圆大两岁,读上下两册《看图识字》。三姨屋里有一只小桌子,两只小椅子。两个孩子在桌子两对面坐着,一个读,一个旁听。

我看圆圆这么羡慕《看图识字》,就也为她买了两册。那天我晚饭前回家,大姐三姐和两个妹妹都在笑,叫我“快来看圆圆头念书”。她们把我为圆圆买的新书给圆圆念。圆圆立即把书倒过来,从头念到底,一字不错。她们最初以为圆圆是听熟了背的。后来大妹妹忽然明白了,圆圆每天坐在她小表姐对面旁听,她认的全是颠倒的字。

那时候她的女儿两岁半。

这让我想到道德经第二章所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後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这里所谓的“行不言之教”,指的是应该向自然学习,以万物为师。特别是对于成长中的人 来说,周遭是什么样的环境、什么样的人,决定着他的成长轨迹。

所以,在我们抱怨世事炎凉的时候,不妨回过头思考下,当你自己遇到类似的境况的时候,你是作何抉择的?这个世界,不只是正能量可以相互取暖,负能量更可能相互传染。

然而,言传身教、榜样的作用固然重要,但留有余地也不可忽略。我国传统思想,讲究一个“无”字。有时,“无”比“有”还来得重要。旧式汉服要宽松,盖房子要留空间让后人再创造,书法艺术是“计白当黑”,中国画布局有“留白”论。南宋画家马远的代表作《寒江独钓图》中,一叶舟,一钓翁,整幅画中无一丝水,却能让观者感到烟波浩渺,满幅皆水。而王维诗中“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更是让人遥思这“无”的美妙。

蒋勋在《品味四讲》说,古早人盖房子要花很长的时间,为自己的后代打下百年根基,处处都要留有空间,一砖一石也格外仔细。

在我理解,这“余地”或“空间”,就是“无”的妙用。我们在做好榜样的同时,也该为后来者留下一定的“白”,给其以发展、发挥、创造的空间,而不是一味的抹杀与否定,适当的肯定与纵容(此处的纵容指允许犯错之意,读者不可以贬义理解),这是一个种族、一种文化生存发展的必须。

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在无这个方面,现在的人做的略为狭隘了,古人更懂得留白,让后人来创造。

比如说,现在的高考,家长似乎比之学子更为着急,君不见,考前,家长一边漫无目的的为孩子进补,一边自以为是的矫正孩子的高考志愿,拿着自己以为独到的眼光规划孩子以后的方向。

其实,生命不是一个规划的过程,而是一个创造的过程。可以被规划的只是人才,能够自我提升与创造的才是天才。

世事人情,总要“无”才可。斤斤计较,步步为营的人,人人都不乐与之相处。我喜欢留白的人,留白的事。往往,给自己留白的人,也懂得给别人留一处白。

“无”,是一种做人的智慧。

以一份“无”的悠闲,感怀世间的人情物美,一草一木。就像庄子的那株无用之大树,在你炎热时,可以坐待微风清凉,在你疲乏时,可以逍遥乎寝卧其下。

让心中的“无”,完整我们的内心。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67710/

无有之教的评论 (共 13 条)

  • 远去
  • 鲁振中
  • 淡了红颜
  • 东来西往
  • 紫色的云
  • 绝响
  • 大剧院
  • 襄阳游子
  • 心静如水
  • 雪

    雪,文章思想阐述深刻,如情理。欣赏问好。

    赞(0)回复
  • 冬寒

    冬寒回复@雪:谢谢赐教,同好

    赞(0)回复
  • 妖精

    妖精老师您好,我是安徽《科教文汇》杂志编辑,希望采用您的文章《无有之教》作为2017年1月刊物的卷首语,出刊后会给您寄样刊和稿费,您看可以吗?

    赞(1)回复
  • 冬寒

    冬寒回复@妖精:可以的,18786978935,谢谢

    赞(0)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