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腾飞的石龙(游记散文)

2013-11-27 13:52 作者:在乎你渴望  | 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从我记事儿时就知道石龙是个历史悠久的古城。听大人说那里有好大好大的火船可以载人到香港、到广州等地玩或做买卖;还可以坐坐上去如在平地一样平稳的火车去很远很远的地方……

记忆里,那一年我很小很小,约莫三四岁吧,妈妈抱着我,和外婆小舅等人从礼村乘坐火船到石龙来见我大舅——因当年政府不准华侨回乡逗留的缘故吧,大舅只能从香港坐火车到石龙,我们便也只能从乡下到石龙与大舅会面。

因那时候自己太小,不记得乘火船是个什么感觉了。但对石龙这个名字记忆颇深。

素有广东四大名商埠之一的石龙,它的地理位置十分特殊,奔腾千里呼啸而来的东江被古镇一分为二,环绕一周,合流西行入海。广九铁路沟通了石龙、广州、香港的陆路交通……这儿成了水陆交通的咽喉。乘着改革开放的风,借用自身掌管省港奥水陆交通之便,大量引入外资,加强经济建设,带动人们走上富强之路。于是纺织业、电子业、印刷业、商品业、高科技产业迅速发展。十米一家食品厂,五米一家纺织厂,隔条街是电子厂,等等各个行业都红红火火的崛地而起。靠近石龙的博罗、石湾、园州、龙溪、九潭等镇区的农村年轻人都蜂拥奔踏石龙当上了名符其实的工人。自小就对石龙充满向往的我,也被这股工潮的巨浪拽了去,毅然辞去桥头郎小学的教师职位,涌到石龙一家外企当上一名小会计。老板是香港人,在石龙办的是制衣厂,从扁机,电脑绣花,裁床,车衣,到销售,都是一条龙作业。我负责其中两个部门的帐目。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每到发工资时,我和出纳是用一个纸箱把钱托到车间发工资的。因为订单太多,赶着工期,工人们拿到自己的钱又要投入工作中去,分身不得。在90年代,普通工人一般都是五六百元工资都很高了,可是我们工厂的员工最高拿到1800元的工资,那简直是天文数字了。可当时我们工厂的员工却大多有上千元工资的。 老板见我们把一箱沉甸甸的钱(当年最大币值是十元的)提上二楼,再把一个空箱拿下楼,会幽默的说,哇!这钱咋送的这么快呀,一会就花了我十几万!我和拍当会瞪他一眼,同声回击他,说明你生意兴隆呀!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石龙便是外来人口最密集的纽带和中枢,也是工商业鼎盛时期。

石龙商贸中心市场的开放,真的用车水马龙来形容实不为过。摆设得色彩斑斓的店铺,吸引了无数人群鱼贯而来,客流量极大。成衣批发街,就连博罗、增城和龙华等附近的商贩都到石龙进货回去卖,直到现在仍有大量商家涌入石龙选购他们适合的商品。他们觉得石龙就是他们的命脉,他们的根。(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石龙人杰地灵,是块难得的风水宝地。

每天到11:30下班的时间,林屋村那一处大排挡里,一块钱一个快餐,一饭两菜,人们排着长队候着。家家都座无虚席,来晚了准抢不到位子。真可谓“客从云中来。”老板们个个笑得眼睛都眯成了一条缝儿,嘴巴快要咧到了耳根儿,忙的不亦乐乎。

每天中午下班的时候,我都和表姐表妹三人一起到那里的大排挡排队等饭吃。人虽然多,但却有条不紊,从没有发现吵架或争抢的现象。终于轮到我们了,老板娘先用勺打一勺饭,问你喜欢吃什么菜,虽是廉价大排档,但也有青菜,有肉,有鱼,有豆腐,反正你可以任选两样。我们三个都选了自己喜欢吃的菜,端着饭碟找张桌子坐下来品,当然不可能像现在这样客人独坐一张桌子的,只是见到有空位就麻溜坐下——是搭坐的哦。

即使是一块钱一个饭,但在那时却是很美味而且很满足的一顿饭菜了。每个客人都吃的津津有味。老板开心,客人满意。

所谓劳逸结合,石龙镇政府也极力为我们这些外来打工一族建造了很多既实惠又开心的消遣场所,以缓解和卸去劳碌一天的人们的疲惫。每到旁晚时分,体育馆内的溜冰场更是石龙最亮丽的一道黄昏美景。年轻人都在场内轻盈的溜冰,尽显年轻的美丽和可;恋人们手牵着手在场里翩翩起舞,来一个高难度的180度旋转,立刻赢得一片喝彩声。还有石龙电影院,总是有那么多人看,而且各个年龄段的人都有,尤其年轻人颇多。石龙花园,绿荫庇护,花香扑鼻,各种景区,人头攒动,有人在小湖里划船的,有退休工人在打门球的,有人坐在回廊里闲聊的,有小孩央求大人们带他们坐小火车过山车的……热闹得很。坐在花园里的长椅子里,看着飘香的美景,听着优美的歌声,感受着祖国的富庶、祥和与安宁,心中便犹然升腾起作为一个中国人的自豪和荣光。

农村人向往的城市生活,大概就是这样的吧?白天上班,晚就可以尽情的放松自己。我突然感觉自己不再是挽着裤脚在田里插秧的农村女孩儿了,我分明就是一个城里人呢!我心里充满了自豪。

弹指一挥间,23年别过。这是我当年在石龙工作的记忆,后来因婚嫁园州,没能亲身经历、感受石龙以后二十多年的恢弘巨变,实属遗憾。

而今再踏石龙,当汽车抵达石龙境内--黄家山,透过车窗望眼窗外,我的脑海里出现了四个字:翻天覆地!

对,只能用“翻天覆地”四个字来形容石龙的腾飞与巨变。

那一座座刻着祖辈们足迹的厚重的青山,愈加葱茂;那一浪浪散着诱人米香的金黄的稻田,直晃人的眼睛;那一条条宽敞而整洁的街道,不断向前延伸;那一栋栋节次鳞比拔地而起的高楼,是一个个温暖的家,更是富足的象征;街道两旁停泊着的小车,轿车,如训练有素的士兵,排列的整整齐齐。那一个个建的如花园般美丽的生活小区,干净,别致,温馨,又幸福。真让人陶醉,陶醉的似有几分贪婪,于是便有着来了就不想走了的欲望。

约20分钟后,我们来到了以前的黄屋州渡口,现在这里已然架起了一座高高的桥梁。以前没架设这座桥的时候,我也曾从这渡口乘船去过石龙。现在有了这座桥,两岸的居民、客商来往就便利的多了,虽然偶尔也有人划船驶过。

过了桥就是石龙镇中心了,也是最繁华的地方。石龙三面环水,我们经过的叫东岸大桥。公交车载着我们徐徐驶入市区,我们按照石龙老干诗书画社谢先生约定的地点(在石龙火车站)下车,他亲自带我们参观石龙历史遗留下来的古建筑,和到他们社区参观。

车子进了市区速度明显慢了下来,以前还是一片荒芜的空旷地,现在已经建成一座错落有序的林屋小区了,街道干净,两旁绿化的树差不多都有三层楼那么高了,可想而知我这二十多年没在石龙的时候,这里真的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啊!市里是旧城区,所以街道没有刚才经过的黄家山的街道宽敞,但街道两边的商铺却是琳琅满目,生意那叫一个火,有装货的,卸货的,车来人往,熙熙攘攘。

当广播里喊道:金龙路到了······我惊讶地把脸扭向窗外,仰起头看这栋当年最豪华的酒店——商住大夏。我们那个年代,每个月有固定的工资领,都很不错了,能住进金龙大夏,简直是作,这都是些港澳台最有经济实力,或是一些上流人物才能够也才有资格进进出出的场所。金龙酒店更是有名的星级酒店。我抬头再看看金龙大夏,它依然在南桥下矗立着,只是金龙酒店换了个招牌,变成了金龙宾馆而已,可能不做餐馆生意了吧?

我环顾四周,这里依然那么熟识,那么亲切。车子驶过金龙路缓缓往火车站方向前进,经过几个站,上下车的乘客都很谦让,年轻人主动让坐给阿公阿婆、孕妇和携老带小的。每当面前的小伙子或小美女起身说“您坐我这里吧!”的时候,他们,就连我的心里也会这么想:雷锋无处不在。是啊!这就是古城古老的民风,古老的淳朴的人民遗传下来的纯朴的道德修为,给人以无限温暖的感觉。

“石龙商贸市场到了,请下车的乘客做好准备。”喇叭里的喊声把我的遐想拽了回来,我把收回来的眼神再一次定格在了这个曾让石龙商贸走上辉煌的市场:市场外面的街道都泊满了前来购货的车辆,这里人头攒动,据说这个市场现在以批发为主。什么药材、海鲜、干货、冻肉,还有更多的特色批发。我们园州很多商户都来这里选购他们认为物美价廉的药材回去卖。这是石龙最大的商贸市场和农产品批发市场,解决了石龙10万居民的衣食住行问题。

到了商贸市场,离火车站不远了,于是给谢先生打了个电话,告诉他我们快到了。车子抵达火车站,我们下了车,像亲吻着自己久别的故乡一样亲吻着这片可爱的土地和这片静好的天空。

我们四下寻找孙中山的铜像。这里已经跟以前不同了,以前车站门口是一片坑洼地,旅客都是坐摩托车来的,路也没现在宽敞明净。现在这里已经建了一个小巴士站,这些巴士车在石龙镇内穿行,载着旅客去他们想去的地方,比以前方便多了。

我们终于找到了孙中山的铜像。炙热的阳光洒在石龙火车站前孙中山的铜像上。高大的木棉树上,黄叶在微风中瑟索着…… 昭示着这段曾经影响中国近代史的事件已经载入历史的史册。看着高矗的中山铜像,浮想联篇,孙中山先生身着笔挺的中山装,左手执软呢礼帽放于腰间,右手执文明棍,气宇轩昂,目光直视前方。此刻,先生在思考什么?为国为家,为民族的利益……

就在我展开遐想,谢先生来了电话,问我们到了没,说他已在来接我们的路上了。虽然太阳有些灼人,但是却远不及于正直直的站在坐落在石龙火车站前孙中山铜像前面的我们心中的那份敬仰与炙热。我走近孙总统,仰望着他,我仿佛看见那策马奔腾的帅将从火车上款款而来。清风徐来,古意悠悠,站在这的孙总统,他已经见证了这座古城经历的沧桑,见证了石龙人民走进了科技现代化的光辉历程。

我们走进火车站售票厅,哇,里面人头涌涌,拎着大包小包的行李的旅客,在排队买票,在验票上火车的,个个都面露笑容。我惊讶的发现,现在的火车站也如自动投币的公交车一样,不用人工售票了,是用网络自动售票的了,我从来没坐过火车,所以对这一切都印记在脑海里。

这座有百年历史的火车站,一路走来,经过无数次变迁和修改,见证着石龙人民的历史沧桑,肩负着沉重的历史任务,至今已有百多年历史的火车站,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他依然是石龙的主要运输枢纽。输送大量旅客出入石龙。

,走出售票厅,很快谢先生到了,他是土生土长的石龙人,他外表平实,待人和蔼可亲。在得知我要以石龙为背景写一篇文章时,他以东道主的身份,主动带我参观石龙很多历史遗址。在他的博客里已经拜读了他写的很多有关石龙历史的文了。

由谢先生做向导,他说他带我们先从中山公园开始参观,而后去博物馆,再到他们协会的诗社中心……

路程策定好后,我们就在小巴站乘坐1路车,沿绿化路直奔中山公园。车抵达公园站台,我们三人下了车,穿过斑马线,徒经现代广场——这里是以前颇有名的石龙宾馆,这一地段都顺应时代建设,除了历史文化建筑物要保留外,石龙所有旧区重建、重新规划,原来两层高的石龙宾馆全都拆掉了,取而代之的是我眼前的这座现代化购物广场,集购物、酒店和食品业于一体的时代广场。很适合现代都市人的生活与胃口。

宾馆对面就是纳入历史文化公园的中山公园。我们过了马路,首先落入眼帘的是打破世界纪录的举重亚军陈镜开的铜像,只见他双手向天举起,眼望前方,颈挂金牌,脚下是一对钢铃,中间还有(举重之乡)四个大字。【1984年的第23届美国洛杉矶奥运会,他获得一面银牌,和曾国强、陈伟强成为石龙举重的新“三杰”。继十破纪录的陈镜开、四破纪录的叶浩波、三破纪录的陈满林之后,创下石龙举重史上的第二个巅峰。 同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授予石龙“举重之乡”的荣誉称号,并在石龙中山公园侧竖立举重塑像,当时的国家体委主任荣高棠题写了“举重之乡”四个大字。】

我想这就是当年他上台领奖时,昂着头向全世界宣告:“你们看!我是一个中国人!中国人也是能够,不,我们就应该站在这个高高的领奖台上。”没错,我们是中国人,我们有能力、有信心,也有资格站在这个领奖台上。之后的奥运场地上, 到处可见中国体育健儿尽展雄风、叱咤风云的光彩。此刻我站在你的脚下,仍然能感受到全世界人民为你喝彩的欢呼声,你是中国人的娇傲,你为我们争了光!你的精神永远被后人所敬仰。

我们在这里留下了难忘的历史一刻,拍下几张照片留作永久的纪念。然后顺着幽静的小路走进公园内。小径旁边郁郁葱葱的树,焕发着清新的空气,刚才闷热的感觉一下子全没了,让人有种清爽怡人 的快感。绕着弯曲的小径,我们来到了周恩来演讲台。我顺着台阶缓步而上,脚步是那般的沉重,一级台阶承载着一段沉甸甸的历史……我全神惯注的看着周恩来的雕像,脑海里飘溢出石龙革命烈士和贫苦大众就在这里聆听周副主席如何讨划陈炯明的策略,下面的听众不时为这位英明神武的战斗英雄发出热烈的掌声。

一座座墓碑都在诉说着一个个革命先辈们的奋斗历程。那是一座座掩在我们心中的永远不朽的丰碑。

公园里人来人往,和煦的阳光透过一片片树叶的缝隙,撒着欢儿似的在地上打着滚儿。一浪浪欢笑声把我的思绪拽回来了现实 。现在的石龙居民可以如此幽闲自在地在公园玩耍、闲聊,那可是先辈们用他们的生命换来的呀!所以,为了纪念他们的丰功伟绩,人们为他们塑像建碑。目地只有一个,就是告诉我们,一个世纪,一段历史沧桑,留下了中国得以解放的成长印记。

谢先生一路带着我们,边走边跟我们讲解石龙这座远近闻名古城的历史经过。他对石龙的过去和现在的了解让我刮目相看。他是一位下岗没有任何保障和补贴的工人,透过他历经沧桑的脸,我分明看到了:他是凭着他对石龙家乡深深的爱,默默的奉献着他的一切;他是那样的淳朴、厚重而坦诚。

我环顾四周,看见凉亭中,回廊里,树荫下,随处坐着来公园乘凉的人,或三五成群坐着闲聊,或四人一桌泡上壶茶,慢慢品茗。记得前几年来公园,这里很热闹,但有一点我讨厌的就是到处是噼里啪啦的麻将声,或是斗地主的吆喝声,可是今天感觉公园很宁静,这才是一个民风古朴的文化名城的标志。

看完周恩来演讲台的碑文,我们又沿着小径,经过一个小湖——以前很多小朋友要家长带他们来划船的,可能正直中午,湖上的小船只好成了湖上的静默者泊在岸边了。

谢先生引领我们参观了李文铺纪念亭、莫故校长公壁殉难纪念碑和石龙历史博物馆。在陈列室里才真真正正的了解了石龙是如何走过来的——真的作梦也不曾想过,以前在你的怀抱里工作,睡觉,都不曾想过去了解你的历史。今天,就在阔别你23年、我执笔生涯不久的今天,就站在这里,你的面前,我在想,我该为小时候对你痴迷狂妄的向往做个了解,我要真正走进你的怀抱。

谢先生说博物馆过去就是他们诗词社的工作室了。我们出了博物馆,来到他们的工作室大楼,展览厅很大,谢先生介绍,这里有曲艺社,他们的诗画社,舞蹈社等几个社。大厅里有很多人在打乒乓球,有一个阿伯还打的蛮有气势的。谢生带着我们走到他们诗社的工作室,见里面已有人了,他推开门进去,我也跟着走进去,谢生给我一一介绍。副会长,在东莞,颇有名气的画家,还有几位书法家在忙着……相互介绍完,副会长说等会有电视台,镇政府等很多媒体来采访和检查,他要亲笔挥豪,画家即兴绘画的。

我真幸运,居然可以亲眼目睹他们现场书法和绘画,于是叫喜欢画画的女儿把这一切都记录下来。他们人人都很热情。

待采访大队采访完离开后,我看着墨迹未干的字画,仿佛闻到了一股股飘来的色墨的清香。我不管也顾不上他们会不会答应,就大胆地要求把他们的书法和字画送给我留念,想不到他们很爽快的就答应了,还即笔落款提下晓玟女士雅赏。还有另一个会员也给我写了一副书法。我除了感动就只能说声谢谢他们的话。心中似有几分愧意。一股暖意涌入心怀。

这栋石龙文化中心广场,是镇政府特意为大家在繁忙工作之余,也为发掘更多有才学的人而设立的一个休闲娱乐场所。

他们每个星期都约好会员们集中在工作室进行诗书画交流。这些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和人生享受,带给人的惬意、舒心和满足,的确有种让人乐而忘返的感觉。

我们告别了诗社的朋友,两个人再次走进中山公园,现在的公园四通八达,不设围墙了,任何一个地方都可以走进来。我们慢步在林荫小道上,这个公园给我的感觉很温暖。特别不同于其它公园的地方是,这里有很多石凳,人们可随便找个石凳坐下来欣赏公园的花草树木。少时,便到了中山公园的正门,一副双龙吐珠的浮雕映入眼前。令我心潮澎湃。

我们在这个代表着孙中山革命精神的【中山公园】的牌扁下留下了我们的足迹。

看看还有时间,我们又去了一趟划为历史文物保护建筑最完整的中山骑楼街。看见这条古老文明的老街,依然如当年那般古朴而厚重,两边的商铺依然人来人往。其中就有谢先生提到的一家锣鼓店已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文化遗产。

在店门口,就能看见满店都是大小不一的鼓。我忍不住轻轻敲了一下,那鼓声真的给人一种荡气回肠的震撼。

伴着改革开放的号角, 石龙如源源不断的溪流,汇入波涛滚滚的海洋。与浩瀚的海融为一体,从此它便不是溪流了,它也就变成了海。

人们安居乐业,生活富庶,对居住的环境要求也就高了。于是在响应遵守国家政策、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尽可能把人们居住的地方打造成近乎于一个美丽的城市花园。

石龙镇内受地方限制,国家也提倡注重住宅环境的建设,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尽量打造一个个美丽的城市花园。因此区内所有大型工厂都往外迁,有的迁到我们来时经过的黄家山,有的迁到南桥过去的西湖,镇内都以住宅和商铺为主。

现在走近石龙区,不再如以往那般混乱嘈杂了,给人一种宁静、怡然、清新之感,让你感悟到了一种繁华都市中不一样的恬静、深邃与悠远。

据谢先生透露,未来几年内,石龙火车站将迁址西湖,更给了本身就以高科技发展为重心的西湖插上了一对美丽的翅膀。助石龙飞速成长,壮大······

石龙,这座历史悠久的古城,蕴含着多少沧桑巨变,一路走来,归去,手心里汗津津的,肩头便添了几分重量,心中也盛满了沉甸甸的东西

我人还未离去,心中便急急地想:石龙,不知道下一次我什么时候能再来看你……

在回程的路上,我不时回头,我看见一条潜伏于东江河底的石龙,此刻,已腾云驾雾飞向蓝天······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600418/

腾飞的石龙(游记散文)的评论 (共 5 条)

  • 晓晓
  • 婉约
  • 新航海時代
  • 昆仑一刀
    昆仑一刀 审核通过并说 第一长段实在是俗不可耐,将整篇文章的层次拉低了一个等级。
  • 大生

    大生欣赏问好

    赞(0)回复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