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乱云润生第三百三十四回
长篇小说乱云润生第三百三十四回
乱云润生 第四十八章
润生沽海归乡携银赤情一梦
猴年催婚裹挟愁肠返沽归程
第三百三十四回
1933年2月14日,农历正月二十,星期二。癸酉年甲寅月辛亥日,西方的情人节在战火纷飞的华夏大地上显得格格不入。赤润生,这个来自渠阳赤家铺赤阳庄的青年,怀揣着对未来的憧憬与不安,第三次踏上沽海这片充满机遇与挑战的土地。(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暮色中,赤润生沿着青石板路,拐进河北新区金家窑电灯房胡同。两间简陋的小屋在寒风中微微摇晃,那是他的表爷赤增清自有住所现对外出租,也是赤润生在这座城市暂时的栖身之所。推开门,屋内飘来一股潮湿的霉味,里屋大通炕上,小罗、小孙与小张三个小兄弟正围坐在一起,煤油灯昏黄的光晕下,他们疲惫的脸上露出欣喜的笑容。
“大哥,你可算来了!”小罗急忙起身,帮赤润生接过行囊。
“路上还算顺利。”赤润生笑着回应,目光扫过熟悉的环境。外间那张小床铺依然整洁,仿佛在静静等待它的主人。三位小兄弟元宵节后便已抵达,在码头做苦力谋生,虽生活艰辛,却也相互扶持。赤润生年前已替他们垫付了房租,这份情谊让兄弟们对他敬重有加。
安顿好后,赤润生带着家乡的土特产和几坛老酒时令礼品,前往北站泽贤里给表爷赤增清拜年。赤家小院里,欢声笑语不断。赤增清夫妇热情地将赤润生迎进屋内,中午,桌上摆满了丰盛的菜肴,款侍至亲姪孙润生。
“润生啊,这几年在沽海闯荡受苦了!”赤增清端起酒杯,眼神中满是关切。
“表爷,不辛苦。吃点苦算啥,只要能闯出个名堂。”赤润生一饮而尽,辛辣的酒液顺着喉咙流下,却温暖了整个胸腔。
席间,众人聊及时局,气氛陡然凝重。1933年的沽海,正笼罩在日本侵略者的阴影之下。年初,日军攻占山海关,华北门户洞开。日租界内,日军频繁举行军事演习,枪炮声不时划破宁静的夜空;街道上,“便衣队”四处横行,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经济上,日资企业凭借不平等条约,大肆垄断市场。旭街上,80%的商铺被日商占据,民族工业举步维艰。恒源纱厂,这个曾经的纺织业巨头,如今也因日资挤压,拖欠银行贷款296万余元,濒临倒闭。
“这帮小鬼子,简直欺人太甚!”赤增清气得拍案而起,“可咱们老百姓,又能怎么办?”
赤润生握紧拳头,眼中闪过一丝愤怒:“表爷,咱们不能坐以待毙。我这次来,就是想做点小生意,多挣些钱,家中尤其我妈她最期盼着呢!说不定还能为抗日出份力。”
赤增清赞许地点点头:“你有这份忠孝之心是好的,但做生意也不能盲目。这沽海虽大,可眼下时局不稳,得好好谋划谋划。”
表爷的话让赤润生陷入沉思。是啊,盲目行事只会重蹈前两年的覆辙。前两年,他四处打工,做过苦力,当过学徒,虽积累了不少经验,却每每在顺当时夭折破灭,始终没能站稳脚跟。这次,他携带着六十块现大洋,这是他的全部家当本钱,容不得半点闪失。
接下来的一周,赤润生开始了细致的市场调研。他穿梭在沽海的大街小巷,观察各个行业的兴衰。九国租界外,“中国人与狗禁止入内”的标语刺痛着每一个国人的心,赤润生暗暗发誓,定在华人界内闯出一片天地。
河北新区,这个市府重点发展的区域,吸引着赤润生的目光。这里工业兴盛,三条石大街是北方机器制造工业的中心;交通便利,沽海铁路总站北站热闹非凡,红牌、蓝牌、紫牌三条有轨电车线在此交汇;文化底蕴深厚,北洋法政学堂、北洋女师学堂培养了无数杰出人才,李大钊、周恩来、邓颖超、马骏等革命先辈都曾在此留下足迹。
而最让赤润生心动的,是大经路周边的劝业会场。二十年前,这座宏伟的建筑拔地而起,四柱牌楼式的大门气势恢宏,“劝业会场”四个大字苍劲有力。这里曾是繁华的商业中心,也是传播先进思想的阵地。商务区的店铺鳞次栉比,商品琳琅满目;公园区内,荷花池波光粼粼,八角音乐亭古色古香;商品陈列馆、省立图书馆里,人流如织。1905年,首届劝业展览会在此举办,15万人次的盛况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
河北公园曾有多次更名。1912年,“劝业会场”更名为“沽海公园”,不久后改称“河北公园”。1928年,北伐战争胜利,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河北公园更名为“中山公园”。
站在中山公园劝业会场前,赤润生仿佛看到了当年的繁华景象。他暗自下定决心,要在这里开启自己的创业之路。然而,现实的残酷很快摆在眼前。店铺租金高昂,日资企业的挤压无处不在,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但赤润生没有退缩,他相信,只要找准商机,脚踏实地,就一定能在这片土地上站稳脚跟。
夜幕降临,赤润生独自走在大经路上,看着街边闪烁的霓虹,听着小贩的叫卖声,心中充满了希望与忐忑。新的挑战即将开始,他能否在这乱世中实现自己的梦想?未来的路,又将通向何方?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