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云润生2025版第五十五回
乱云润生 2025版 第五十五回
第九章 女真探秘迂回长白山脉
五十五
2020年1月16日,岁末的寒风如同一把把锐利的小刀,肆意地刮过辽东大地,割得人脸生疼。赤怀忠与我怀揣着对女真族群早期历史的深深探寻欲望,毅然踏上了前往本溪五女山古城的探秘之旅。这一次,我们的目标无比明确——揭开女真文明的神秘面纱,追溯其在岁月长河中的最初源头,而五女山山城,这座静静矗立在时光深处,距满族圣城赫图阿拉最近的历史遗迹,无疑是我们此番溯源征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站。早在四千五百年前,这里就已被人类文明的曙光所照亮,先民们在这片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生不息,用他们勤劳的双手和智慧的头脑,创造出了独具特色、熠熠生辉的文化印记,等待着后人去发掘、去解读。
赤怀忠,作为在女真文化研究领域深耕多年的资深学者,他的观点犹如一盏明灯,为我指引着探寻的方向。在他看来,女真文明的脉络,始终与蜿蜒磅礴、宛如巨龙横卧的长白山脉紧紧缠绕,无法分割。
而五女山与启运山,作为长白山延伸而出的灵动余脉,就像是历史的忠实守望者,默默承载着满族先祖们厚重而深沉的过往。本溪桓仁地区,更是当之无愧的满族文化摇篮,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块石头,都仿佛在低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是研究女真及其他民族文化绕不开的重要起点,是那把开启历史大门的神秘钥匙。(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清晨九点十分,我们驾驶的车辆如同一头脱缰的野马,在新宾通往桓仁的公路上一路风驰电掣。车窗外,冬日的东北大地宛如一幅巨大的水墨画,一片银装素裹,洁白无瑕。连绵起伏的山峦像是披上了一层厚厚的白色绒毯,蜿蜒曲折的河流在阳光的映照下,闪烁着细碎的光芒,宛如一条条银色的丝带,将这片广袤的大地装点得如梦如幻。偶尔有几棵挺拔的白桦树从眼前一闪而过,它们那洁白的树干和稀疏的枝丫,在白雪的映衬下,更显高洁与孤寂,仿佛在向我们讲述着这片土地上古老而悠远的传说。
十点四十分,我们终于抵达了五女山景区。一下车,那扑面而来的凛冽寒风,瞬间让我们的精神为之一振。抬眼望去,五女山宛如一位沉睡的巨人,横卧在眼前,又似一座巍峨的绿色屏风,在冬日的阳光下散发着庄严肃穆的气息。山脚下,景区大门上的牌匾在寒风中微微晃动,仿佛在欢迎着我们这些远道而来的探寻者。
赤怀忠与我并肩走进园区,上午的时间,我们一头扎进了五女山博物馆。馆内,丰富的史料和生动的讲解,如同一把把钥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扇通往历史深处的大门。从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陶器,到战国晚期的石剑、石凿,再到辽金时期的生活、生产工具和兵器,每一件展品都承载着一段独特的历史记忆,它们静静陈列在展柜中,却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往昔的辉煌与沧桑。我们时而驻足凝视,时而轻声交流,沉浸在这浓厚的历史氛围中,尽情地吸收着知识的养分,加深着对五女山历史文化的理解与感悟。
午餐过后,我们稍作小憩,为下午的考察养精蓄锐,在短暂的休息中,我们的内心依然被即将开启的探秘之旅所激荡,满心期待着能在五女山古城中发现更多的历史秘密。
差十分下午一点,阳光正好,我们来到景区高句丽始祖碑前,郑重地留下了合影。那一刻,阳光洒在我们身上,也洒在那古老的石碑上,仿佛将过去与现在连接在了一起。随后,我们凭借门票,顺利通过五女山山城电子验票门,登上了景区的观光车。
观光车上的游客寥寥无几,我征得司机的同意后,小心翼翼地系好安全带,兴奋地坐在副驾驶位置上。这里视野开阔,五女山的美景毫无保留地展现在眼前。我迫不及待地举起手中的设备,准备记录下这一路的壮丽风光。与此同时,车内的景区介绍屏幕亮起,一段清脆甜美的女声录音影像也随之响起,为我们的旅程增添了一抹别样的色彩:
“欢迎各位游客光临五女山景区游览!五女山位于本溪市桓仁县城东北8公里的浑江西北岸。山体呈长方形,主峰海拔824米,南北长1500米,东西宽300米,峭壁垂直高度200多米,这里是高句丽民族文明的发祥地。公元前37年,北夫余王子朱蒙因宫廷之争失败,被迫流亡至此。他凭借着非凡的智慧和勇气,在山上建立了高句丽第一王城,史称纥升骨城。明永乐22年,也就是公元1424年,建州女真族第三代首领李满柱率领大军挺进辽宁,便选择驻扎于此山。因此,五女山不仅是高句丽文明的摇篮,更是满族文明的发祥和启运之地。”
随着观光车缓缓前行,这段充满历史韵味的介绍,仿佛将我们带回到了那个战火纷飞、英雄辈出的时代,让我们对即将到达的五女山古城充满了更多的好奇与向往。一路上,车窗外的景色如同一幅流动的画卷,不断变换着。山峦连绵起伏,树木错落有致,虽正值隆冬,树叶凋零,但那光秃秃的枝丫在寒风中依然倔强地挺立着,仿佛在诉说着生命的顽强。远处的浑江在阳光的照耀下,波光粼粼,宛如一面巨大的镜子,倒映着蓝天白云和两岸的山峦,如梦如幻。
观光车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一路向上攀爬,最终停在了五女山山城西门入口处。我们下了车,眼前是一座高耸的五女山山城石碑,它静静地矗立在那里,见证着岁月的变迁和历史的沧桑。石碑上的字迹虽已有些斑驳,但依然清晰可辨,仿佛在向我们诉说着这座山城曾经的辉煌与荣耀。
沿着石阶向上攀登,我们踏上了“十八盘”。这是高句丽时期进出山城主路,它宛如一条蜿蜒的巨龙,沿着山谷曲折盘旋,全长938米,路宽1至1.5米,土路外缘砌筑着坚固的石护坡,仿佛在默默守护着这条古老的道路。如今,虽然新修了上山石阶路与护栏,但为了亲身体会当年高句丽人的艰辛,我和赤怀忠毅然选择攀爬这条古老的道路。
攀山本是我的强项,但赤怀忠却始终对我放心不下。见我冲在前面,健步如飞,他频频出声提醒我慢些,毕竟我年长他二十有余。途中,我们在一处稍作停歇,我兴致勃勃地将近十年三次登跃五千米之上高度的手机影像展示给他看,他不禁连连称赞,眼中满是钦佩之色。但我心中清楚,凡事不可逞强,尤其是在这充满历史韵味的五女山,保持体力与精力的旺盛至关重要。我手持云台,小心翼翼地采着风,每一个细节都不敢有丝毫大意,生怕错过任何一个能记录历史与美景的瞬间。
好一个“十八盘”!这条之字形的千年古道,曲曲折折,恰到好处地转了十八道弯儿。每一道弯儿都像是大自然精心设计的观景台,从不同的角度展示着五女山的壮美景色。我们沿着古道缓缓而上,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千年前,与那些勤劳勇敢的高句丽人一同攀登。脚下的石阶,历经岁月的打磨,早已变得光滑圆润,每一步都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沧桑。路边的岩石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有的地方甚至还能隐隐约约看到一些古老的符号和图案,仿佛在诉说着那些被遗忘的故事。
很快,我们攀至天昌门,又称清风口。此时,我们早已汗流浃背,气喘吁吁。但当我们刚一到达这里,一阵清风便徐徐吹来,仿佛一双温柔的手,轻轻擦拭着我们额头的汗水,瞬间让我们感到无比的清爽与惬意。这风仿佛带着历史的温度,从千年之前吹拂而来,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与恩赐,也难怪此地被称为清风口,果然名不虚传。
再往上攀登,便是五女山山城重要城门。这里地势险要,两侧山峰陡峭,中间一条狭窄的通道,可谓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站在城门前,我仿佛看到了当年的金戈铁马,听到了战场上的厮杀声和号角声。这里曾经是抵御外敌入侵的重要防线,无数英勇的战士在此浴血奋战,用生命捍卫着家园的安宁。如今,虽然战火早已远去,但那古老的城墙和城门依然屹立不倒,见证着历史的风云变幻。
王宫遗址陆续呈现在我们眼前。首先跃入眼帘的是编号为一号的大型建筑基址,俗称王宫遗址。此时正值冬季,荒草枯黄,一片萧瑟。这座基址长13.5米、宽五米,七块础石整齐地排列着,显示出这里曾经是一座六开间的建筑。如今,荒草掩映着宫殿的废墟,让人不禁心生感慨。专家分析,这里极有可能是高句丽政权第一代王朱蒙当年建立的宫殿。虽然眼前的宫殿看起来简陋,仅仅是一座简朴的房舍,但在当时,这里却是权力的中心,见证了无数的历史决策和重要事件。此地竖示牌清晰地介绍着相关历史,让我们能更直观地了解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
接着,我们来到二号大型建筑基址。这座基址长20米,宽9.5米,是一个唯一用石砌的遗址。础石分东西三行排列,每行十块,南为高约4米的崖璧,崖下是堆筑土台。站在遗址前,赤怀忠兴致勃勃地给我讲起了一段神秘的神话传说:“关于五女山的营建,还有一段神奇的故事。据《旧三国史》记载,五女山山城是天帝亲手创建的城池。传说在山上起雾的那天,天地间一片混沌,不见山,不见水,也不见人。但就在那茫茫大雾里,却传出了数千人凿石、砌石的声音,仿佛是一支神秘的建筑大军在悄然劳作。朱蒙听了,心中十分高兴,他说,这是天帝派人来给我修造山城呢。七天之后,云开雾散,日历天晴,五女山上果然出现了一座巍峨的石城、宏伟的宫殿和高耸的楼台 。
朱蒙非常感激天帝,他虔诚地面向上天拜了拜,然后率领5名大臣,满怀喜悦地迁入城里,住进了宫殿。 当然,这仅仅是一段流传千古的神话,但它也从侧面反映了五女山在人们心中的神圣地位。”听着这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传说,我仿佛看到了当年朱蒙带领着臣民们,在这座神奇的山上开创基业的场景,心中对五女山的历史又多了一份敬畏与向往。
继续前行,一泓清泉映入眼帘,汇聚成了一方清澈的水池,这便是大名鼎鼎的五女山天池。在隆冬时节,天池宛如一面巨大的镜子,清澈镜碧、晶菱玉鉴,散发着一种神秘而迷人的气息。这也是山上唯一的水源,在漫长的岁月里,它默默滋养着四千五百年来居于山上的先民,是这座山的生命之源。当地一直流传着一句美好而吉祥的谚语:“喝了天池水,姑娘变得更加美,扔进几分钱,财源不尽滚滚来。”我兴致盎然地捕捉着两个妙龄少女的身影,她们阳光快乐,脸上洋溢着对未来的美好希冀。只见她们落落大方地走到天池边,轻轻向池中丢下两块钱大硬币,清脆的落水声在寂静的山间回荡,仿佛是对美好生活的一种期许和祝福。
三号大型建筑基址,是我们此次考察的重点区域。赤怀忠如同一位严谨的科学家,观察得格外细致。他一会儿举起相机,“咔嚓咔嚓”地拍摄着遗址的每一个细节,试图用镜头定格历史的瞬间;一会儿又掏出尺子,认真地测量着基址的长度、宽度和高度,每一个数据都记录得一丝不苟;同时,他还不时地在小本本上记录着自己的观察和思考,那专注的神情仿佛让他忘却了周围的一切。我则专心致志地摄录着赤怀忠的神态特写,以及他一丝不苟考察的全过程,希望能通过镜头,将这份对历史的尊重和执着永远地保存下来。
这处编号为三号的大型建筑基址,是一处高句丽时期的大型建筑遗址,长22米,宽16米,属于半地穴式建筑。它三面砌墙,东面直接巧妙地利用山坡凿出的土坎为墙,设计十分独特。石墙的内层与外层间有条排水沟,彰显着古人卓越的建筑智慧。然而,对于这处遗址的功能,学界至今众说纷纭。有人猜测它是蓄水池,用于储存生活用水;有人认为它是马圈,是饲养战马的地方;有人想象它是武器库,用来存放兵器;还有人估计它是议事厅,是国王召见大臣、商议国家大事的殿堂。目前,关于三号基址功能尚无定论,吸引着各地的考古学家纷至沓来,进一步勘探研析。赤怀忠也满怀热忱地加入了这一探秘项目,试图揭开它神秘的面纱。
我们在瞻仰考察三号基址上花费的时间最长,大约持续了一个小时。这里的每一块石头、每一道痕迹,都像是在诉说着一段不为人知的历史,让我们沉醉其中,流连忘返。但时间有限,后边还有更多的景观等待我们去领略,于是,我俩儿依依不舍地离开,随后来到了居住址景观区域。
在这片平缓的山地上,密密麻麻地分布着一个又一个的土坑,这些土坑都是半地下式的房址。二十多座房址紧密相连,平面呈方形或长方形,屋内还设有折尺形火炕,这种独特的设计,既体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智慧,也反映了当地的气候特点。
出土遗物以铁镞、甲片居多,据此推测这里可能为兵营遗址。更为珍贵的是,山城里还出土了一副铁制脚镣,这是神州已发现的高句丽文物中唯一的刑具,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它仿佛是历史的一个小小见证,让我们得以一窥那个时代的刑罚制度和社会风貌。赤怀忠认真地考察着每一处细节,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隐藏历史秘密的角落;我则一丝不苟地摄录着这一切,用镜头记录下这些珍贵的历史遗迹和我们探寻的脚步。
五女山主峰海拔824米,山峰酷似一座玲珑翠屏,四周悬崖峭壁环绕,巍峨险峻,仿佛是大自然用鬼斧神工打造的一座天然堡垒。从南面隘口,我们乘坐缆车缓缓抵达山顶。站于东端峰巅,极目远眺,隆冬的桓龙湖宛如一片梦幻的仙境,呈现在我们眼前。湖面烟波浩渺、冰封雪盖,宛如一面巨大的银镜,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远处的山峦连绵起伏,被白雪覆盖,与蓝天、白云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美轮美奂的冬日画卷。桓仁美景在这银装素裹的世界里,宛如五位俏披银装、冰清玉洁的美丽仙女,亭亭玉立,将绮丽画卷毫无保留地展现在我们眼前。再远眺,仿佛能看到一幅天然的太极图,阴阳交融,蕴含着无尽的神秘与和谐。
我手持智能云台,全神贯注地展示着全画幅的美景,仿佛要将这世间的美好全部收录其中。我屏住呼吸,情感投入地拍摄着,每一个画面都像是为自己的魂灵所作的画,小心翼翼、如醉如痴。不知不觉间,我们置身于瞭望台,只见镜头中显示出的画面令人惊叹不已:奇峰叠嶂,层峦叠翠,鬼斧神工的自然景观在这里展现得淋漓尽致。
山峰之间衔接巧妙,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雕琢的艺术品,造化万千,让人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力量。三层砬子,峭壁峰险,临江矗立,层峦惊艳,仿佛是大自然的卫士,默默地守护着这片土地。冬青三友,千姿百态,棕金隐翠,各展风韵,在这冰天雪地中,它们以顽强的生命力展现着自己独特的魅力。
峰顶三石并立,直插云霄,势与天齐,宛如三根擎天柱,气冲霄汉,仿佛在向世人展示着大自然的雄伟与壮观。从五女峰顶俯瞰,山下的桓龙湖酷似一条峥嵘巨龙,蜿蜒盘旋,气势磅礴。东望桓龙湖,烟波浩渺,水天一色,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广阔与深邃;南观太极图,伏羲玄妙,阴阳相生,仿佛蕴含着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云雾朦胧间,青山如黛,白雪皑皑,宛如一幅水墨丹青画卷,清新淡雅,意境深远。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在这里完美结合,隆冬的五女山洋溢着一种别样的恬静与温馨,让人沉醉其中,不愿醒来。
瞭望台,无疑是五女山的制高点,俗称点将台。这里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据说朱蒙曾站在这里,威风凛凛地面对山下,进行点将,指挥着千军万马;另有传说,唐代大将薛仁贵,也曾站在这里,意气风发地进行点将,展现着他的英勇与豪迈。站在点将台上,俯瞰着桓龙湖的绝美景色,真可谓是美不胜收,让人仿佛置身于人间仙境,心灵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宁静与震撼。
山上的景色如梦如幻,雾海奇峰,古松幽壑,一涧白云,玉树银花,满面清风,仿佛是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飞来峰独矗一帜,仿佛是从天外飞来,给人一种神秘而奇妙的感觉;好汉松依山傲挺,枝干遒劲,仿佛一位位英雄豪杰,屹立在山间,让人颇感英雄辈出的豪迈气概,此时,我仿佛看到了满族溯源女真老祖显圣的传奇画面,心中涌起一股对先辈的敬仰之情。
开始下山了,眼前赫然出现一座仿若被巨斧劈开的大山,裂缝间一条垂直高达百米的山路若隐若现,在山体夹缝中空灵延伸。山路陡峭狭窄得惊人,石阶仅容一人侧身通过,四下岩壁森然,仿佛随时要将人吞噬。我一手紧握云台拍摄,一手死死扶着冰凉的护栏,小心翼翼挪动脚步。回头望去,下方游人脑袋如蚁群攒动;仰头看,上方游客的鞋底和裤脚近在咫尺。这险峻之态,当真是名副其实的“一线天”!
我贴着岩壁缓缓下行,镜头360度旋转拍摄,画面里山体仿佛在剧烈翻转,令人目眩神迷。约莫二十分钟,终于战战兢兢走完这惊险的二百米路段。山风呼啸掠过耳畔,吹得人后背发凉,可掌心的汗却迟迟未干。
赤怀忠边引路边介绍:“春季时,这山上的天女木兰花才叫绝。”他指着崖壁缝隙间几株虬曲的枝干,“这可是世界稀有名花,也是辽宁和本溪的象征。花开时满树紫红,香气能飘出几里地。”可惜此时正值隆冬,只能想象那满树繁花的盛景,倒是岩壁上凝结的冰棱在阳光下折射出七彩光芒,为这肃穆的山景添了几分灵动。
穿过一线天,前方是一段镶嵌在悬崖峭壁上的栈道。木板在脚下吱呀作响,下方是深不见底的沟壑,云雾在百米之下翻涌。我屏住呼吸,后背紧紧贴着岩壁,指尖几乎抠进石缝,每一步都似踩在刀尖上。不远处一名游客脸色煞白,双腿止不住颤抖,几乎是手脚并用地爬行,我用镜头记录下这惊险一幕,也暗自佩服古人在此修筑栈道的勇气与智慧。
再往下,古老的城墙渐渐显露真容。东门宽4米,两侧七米高的城墙如巨人的臂膀,呈折尺形蜿蜒伸展,墙体石块严丝合缝,历经千年风雨仍巍然屹立,完美彰显着高句丽早期精湛的筑城技艺。城墙外壁规整得如同刀切,每一块石料都承载着古人的匠心,让人不禁遥想当年工匠们挥汗如雨的场景。
最后来到南门,仅两米宽的门道残留着木制结构的痕迹,脚下的马道虽已被岁月磨平,但仍能想象出当年车马往来、运送物资的繁忙景象。赤怀忠抬手看表,五点刚过,他长舒一口气笑道:“整整四个小时,收获颇丰!”
我们快步奔向南门停车场,再次坐上观光车返程。巧的是,还是来时那位司机,他热情地再次打开景区介绍屏幕。随着熟悉的解说声响起,五女山的夕照美景透过车窗映入眼帘:残阳将白雪染成金红色,城墙的轮廓在暮色中愈发苍凉雄浑,古老遗迹与绚烂晚霞交织成一幅跨越时空的绝美画卷。
五点三十分,饥肠辘辘的我们在景区小吃广场,品尝到了桓仁特色锅盖面。热腾腾的面碗里,卤汁浓郁醇厚,裹着鲜嫩的肉末、弹牙的鸡蛋和咸香的虾干,翠绿的青菜点缀其间。一大碗下肚,寒意尽消,疲惫也一扫而空。六点整,我们带着满脑子的历史记忆与拍摄素材,驱车向着下一站——吉林白山讷殷古城疾驰而去,车灯划破夜色,如同我们探寻历史的脚步,永不停歇。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