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县行走记(4)
莒县古城并不古,18年立项,22年才建成并对外开放,距今只有三年多,将古城比作新婚夫妻,现在还处于“热恋阶段”。
但古城又确实很古,北门有段土墙,里面的夯土是周朝的,这说明,当年的莒国都城确实就在这里。
古城应该为“故城”。
莒国,夹在齐鲁之间的一个小国,声名不彰,经常被齐鲁两国欺负,但其历史却要比齐鲁来得悠久,远在商朝便单独存在,后来帮助周人灭商,封地由“计地”转到现在的莒县。
计地在哪里?考古发现,安丘城南三十五公里处的石埠子镇石埠子村,原来为“姑幕故城”所在地,姑幕”也就是莒国的前身。
公元前431年,莒国被楚所灭。(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莒国虽小,但人缘很好,春秋时期,齐鲁两国每每发生政权更迭,人际争斗,总有失意者前来莒国避难,最出名的避难者当属公子小白,后来的齐桓公,典故“毋忘在莒”便来自于此。
我是在中午,一天中最热的时候来到古城的。
车子停在北门附近,一下车便看到那段周代的古城墙,准确点说,应该叫土堆,上面芳草萋萋,灌木依稀。
土堆在别处为土堆,在这里为文化遗存,而且是厚重的文化遗存,很佩服那些考古工作者,曾经看过一部关于三星堆的考古纪录片,面对刚刚挖掘出来的一堵残墙断面,一位刚毕业没几年的北大学生,很坦然自信的指认出,最下层是春秋时期的夯土层,依次往上,分别是秦汉隋唐元明清。
走到莒州大街,一眼就看到拱辰门,拱辰门为古城的北门,名字来自于《论语》,“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城门建的非常雄伟,壮观,为整个景区画龙点睛之作,古城是开放式的,免费,没有完整的城墙,若再没有了城门,便失去了“古城”的韵味。
莒州大街是一条主干道,由北往南,横穿整个景区,条石铺地,光滑整洁,两边为两层仿古建筑,青砖到顶,嵌入式门窗,前出厦,朱红廊柱,檐下挂红灯笼,灰瓦翘角,古色古香。
前行不远为一拱桥,桥为“步云桥”,桥下有河道,水因为长时间不流动,已有些发绿,一只游船停在远处岸边,古柳数株,枝条婆娑,随风披拂。
过“解元坊”,“进士坊”,“状元坊”,来到景区中心文昌阁,文昌阁立在一两米高的石基之上,多重歇山顶,黄色琉璃瓦,古铜廊庑,屋顶人字山墙浮金纹饰,看上去巍然耸立,让人顿生敬仰之心,爬到顶层可以俯瞰古城全貌。
天热,没有上去,围文昌阁走一圈,半是游览,半是对文化的敬重。
从文昌阁往西走,尽头是护城河,对岸一片乌泱泱楼阁殿宇,屋顶重叠,坡面较缓,颜色以黑色为主,汉代风格,看上去厚重简洁,那里应该就是城阳王宫,因为有水域隔着,没有过去,建筑前面,临水的区域还有一实景演出平台,两边各立一汉阙。
又回到文昌阁,东边有个长廊,里面有连椅,坐在那里休憩,因为不是周末,不是节假日,甚至不是晚上,游客甚少,周围一片寂静。
景区里有很多古树,古柳,古槐,古松,无一不是几十年树龄,粗的可一人合围,蓊郁茂盛,不知是原来生长于此,还是外来移植的,也只有这些古树,才与这座古城气质相配。
给我的感觉,景区投入很大,所有的建筑都精致大气,管理也很细致,地面非常干净。
但这和我想象中的古城还是有很大差距。
理想中的古城,应该是原汁原味的,房子是老房子,街道是老街道,有城墙,有城门楼,有护城河,在这座围城里,人们兴高采烈的活着,婚嫁丧娶,生老病死,饮食,风物,言语等,历经百年乃至千年而不变。
退而求其次,沧海桑田,古城早已不复存在,但有几条古街巷还算完整,以此为中心,加以修缮,形成一片古街区。
最差的就是大拆大建,平地起高楼,一座座仿古建筑,高大敞亮,富丽堂皇,好看归好看,和“古”却不太沾边,你能想象,几千年前的莒国古城就是现在这个样子吗?
但我也理解设计者的良苦用心,春秋时期的房屋早已湮没得了无痕迹,即便存在,也是黄泥版筑,茅草覆顶,这样的房子有谁会来看哪?
不能苛求太多,发展是主旋律,没有哪座城市会数百年而不变化,只要来了,到了,亲自感受历史上那些风云际会的真实发生地,就足够了。
可以想象一下,两千多年前,公子小白和鲍叔牙就是躲在这附近的一处宅院里,惶惶不可终日,而曾子,也曾在这里的某一间陋室,开门办学,教书育人。
两汉时期的城阳王王府,不一定就在现在的位置,也不一定像现在展现的这么高端大气,但一定是深宅大院,重门叠户,极尽奢华之能事。
作为汉高祖刘邦的孙子,齐王刘肥的儿子刘建,在吕后死后,因参与诛灭吕氏家族的行动,被封为第一代城阳王,他的后代就在这里繁衍生息了一二百年。
刘建是一个野心勃勃,心雄万夫的人,他的后代却大都平庸,此后的“七国之乱”,山东参与的有胶东王,胶西王,淄川王,济南王,城阳王只是旁观,也许正因为如此,才保证了他们家族世世代代的荣华富贵。
看过一个资料,刘邦的后人在山东最多,有二百九十多万,相当于河北,河南,山西三省总和,或许你身边某个姓刘的朋友,祖上就流淌着老刘家的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