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右玉行走记(上)

2025-09-23 10:23 作者:独自行走  | 0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右玉县位于山西西北角,和内蒙古接壤,如果不是自驾,还真的去不了那里。

去右玉主要是为了看“杀虎口”,这是明代的一处长城关隘,明长城是中国长城集大成者,区别于其他朝代的长城,明代在“外长城”之外,又修建了“内边长城”和“内三关”长城,东起鸭绿江畔辽宁虎山,西至大漠深处的嘉峪关,全长一万多公里,共建有二万多烽火台。朱元璋的子孙进取不足,守成绝对有余。

我是从朔州古城去的右玉县,去之前,为了附庸风雅一把,先去看了应县木塔,应县木塔位于朔州东北方向,右玉县位于朔州西北方向,三者恰好成三角关系,说起来并不顺路,但自驾嘛,主打一个随心所欲。

应县木塔是宋辽时期的建筑,塔高六十多米,五层六檐,梁思成和林徽因当年爬上去过,对此啧啧称叹,全塔采用斗拱卯榫结构,没用一根钢钉,等排队看完,走出景区已是下午两三点钟,这是七月下旬,天气最热的时候。

晋西北确实是个避暑的好地方,别看太阳底下很热,一转到庇荫处,凉意顿生,朔州的清晨只有十几度,对比济南的酷暑,节气仿佛一下子进入了初秋。

从应县木塔到右玉县一百多公里,导航推荐走212省道。(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走省道也好,可以边开车边看公路两边风景,近距离接触这片广袤的土地,对于自驾,目的不重要,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但我很快就后悔了,这附近应该有煤矿,公路上满是拉煤的拖挂载重大货车,车身长一二十米,成群结队,浩浩荡荡,往来如梭,川流不息。

公路只有双向两车道,限速60,有的路段甚至只有40,你可以见缝插针超一辆车,但你无法超一个几十辆车的车队,即便你超了这个车队,前方还有数个车队在等着你

慢只是令人恼火的原因之一,跟在大车后面,汽车尾气,卷起的尘土,刺耳的喇叭声,你都得照单全收,这时已毫无心情关注马路两边的风景了。

这样的情景已经很多年没见到过,十几年前来五台山,返回济南的途中,多次堵车,也是因大车过多的原因,现在的山西,除了这次来晋西北,其他地方还真没见到过这么多拉煤的大货车。

百十公里的路,足足走了两个多小时,才到达右玉县城。

右玉县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空旷,这里的街道很宽,商店也不少,可能是白天阳光毒辣,紫外线强的原因,很少见到行人,几乎没有高层建筑,有限的几个小区,分布的也都很疏离。

查了查百度,右玉县总人口只有十一点四万,其中农业人口五点七万,算起来,县城里的人最多也只有三五万而已。

右玉县在商代名“鬼方”,这个名字有些熟悉。

商朝从盘庚迁殷后开始中兴,商王武丁励精图治,勤俭节约,国力逐渐强盛,其后开始对外扩张,东讨东夷,西征西戎,北伐山西,这其中就有“鬼方”的名字。

秋时,这里叫“楼烦”,楼烦是鬼方的一个部落,而鬼方又是匈奴的一个部落联盟,到了战国时,赵国出了个狠人叫“赵雍”,他一改中原人传统服饰,和胡人接轨,并学骑马射箭,这便为“胡服骑射”,此后赵国军力大增,拓地千里,楼烦拥为己有,改名“善无”,并设“雁门郡”,派名将李牧镇守。

唐朝时,这里一度被突厥占领,很快又被收回,宋朝重文轻武,国土日蹇,右玉之地尽为辽,金,元所据,几千年下来,右玉成了民族融合的大“熔炉”,匈奴,林胡,突厥,蒙古,鲜卑,女真,走马灯一般走了来,来了走,最后都融入了汉民族这个大家庭。

和右玉关系最深的应该是鲜卑族的拓跋人,右玉博物馆有文字图片,描述了右玉和北魏之间的关系。

“西晋时,鲜卑人南下,占据善无之地,东晋时,鲜卑拓跋部族在盛乐(今内蒙古和林)建立了北魏,后迁都平城(今大同)。右玉处于新旧两都之间,成为畿内,设立了善无郡,对北魏南入中原起到重要作用”。

考古也验证了这一点,右玉境内有座贺兰山,海拔1592米,“险峻挺拔,顶如华盖,据说天晴气爽时可见北地大青山(古阴山),峰顶有两座墓,当地人叫‘王坟圪塔’,据考证,这里就是北魏文帝之前的皇陵”。

右玉地处西部,海拔又高,天黑得便晚,六点多了天空依然明亮,太阳热度不减,但肚子却不争气了,中午在木塔景区商业街上,仅吃了一碗小馄饨,早就饥肠辘辘。

住在一小区附近,沿街多小吃店,火锅居多,来右玉之前,做过攻略,很多人推荐右玉牛肉好吃,恰好,这里有一家“牛肉扒拉锅”。

进去的时候还有些忐忑,以为人家还没营业,没想到里面已是热火朝天,我笑着对服务员说,肚子早就饿扁了,怕打扰你们,没敢早过来,女服务员笑着说,欢迎欢迎,我们这里二十四小时营业。

既然叫“牛肉扒拉锅”,锅底当然以牛肉为主,但分得很细,有牛尾锅,牛排锅,牛蝎子锅,筋头巴脑锅,牛鞭锅等,再任意选四样佐菜,比如羊血,豆腐,宽粉,青菜等,末了再送一份手擀面,全部下来,一份168元。

价格不便宜,但内容是真的厚实,锅底牛排骨足有三四斤,莫说佐菜,光锅底便吃不完,每一块肉约有三寸厚,肥瘦相间,红白相映,咬一口浓香四溢,唇齿间饱满充实。

这里地处草原边界,牛羊都是天然放养的,食物只要新鲜了,煮熟了哪怕仅仅沾着盐巴吃便很美味,几千年前的游牧民族不就是这么生活的吗?

何况现在还有那么多厨师如琢如磨,如切如磋,推陈出新,精益求精!正所谓“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中国大地处处有美食。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anwen/vburmkqf.html

右玉行走记(上)的评论 (共 0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