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小说乱云润生第三百三十五回
长篇小说乱云润生第三百三十五回
乱云润生 第四十八章
润生沽海归乡携银赤情一梦
猴年催婚裹挟愁肠返沽归程
第三百三十五回
1933年,在动荡时局下,赤润生第三次来到沽海,暂居表爷出租屋,与先行抵达的三位兄弟相聚,并向表爷拜年。席间谈及日军侵略致使沽海局势危急,民族工业艰难。赤润生怀揣六十块现大洋,决心创业,既为挣钱满足母亲期盼,也想为抗日出力。他深入调研,首先来到河北新区劝业会场与大经路繁华地段,因铺面租金高昂望而却步,但仍决意在沽海开启创业之路,未知的挑战与机遇正等待着他。(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赤润生考察罢河北新区,第三次踏入沽海的第五日清晨,又专程前往北站泽贤里拜访表爷赤增清。年已稀古的老人坐在藤椅上,望着窗外摇曳的槐树,浑浊的眼睛里泛起了光芒。"润生啊,我从咱老家赤阳庄,来到沽海这座城市摸爬滚打快闯荡五十多年了,这旭街的事儿,我能给你讲上三天三夜。"
赤增清1857年生人,比赤润生爷爷赤辅铭长两岁,1877年,年仅二十岁的赤增清挑着扁担,从老家赤阳庄来到沽海。那时的金家窑还只是个靠水吃水的小码头,他每天天不亮就去沽河捕鱼,再将鲜鱼水菜挑到城里贩卖。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时,他在金家窑黑炮台曾接待当时曾做为清御林军虎神营营千总的赤辅铭等将士奋勇抗击八国联军,亲眼目睹侵略者的炮火摧毁了老城厢。"那时的沽河全是硝烟味,洋人的军舰横冲直撞,我们这些老百姓只能被迫颠沛流离。"
但时过三十载,这座城市却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蜕变。租界迅猛扩张带来了西方的建筑技术和商业理念,旭街所在的区域逐渐成为城中最具活力的商业中心。赤增清指着墙上泛黄的老照片说:"你看这张,1905年的旭街,那时还叫杜总领事路,两边都是低矮的平房。再看看这张,1928年劝业场开业时拍的,高楼大厦都起来了。"
赤增清表爷说着唠着再也坐不住了,他今天要亲自带领姪孙好好逛逛繁华的旭街一带;
赤增清带着赤润生,从北站坐上了有轨电车,沿着大经路驶向旭街,随着叮当叮当,有轨电车动听的响声,赤增清感叹着:"现在的旭街,那可是沽海的心脏。"老人用拐杖敲了敲车厢,"劝业场是1928年开业的,庆亲王载振和高家父子投的资。你看这建筑,法式的立柱,中式的飞檐,顶楼还有个'天宫'游乐场,能听戏、能看杂耍。"
爷俩漫步在旭街上,赤增清如数家珍:"这边是中原公司,66米高的塔楼,当年可是北方第一高楼。对面是恒力金店,他们家的龙凤镯做得最精致。鸿宾楼的烤全羊,华兴楼的溜肝尖,都是一绝。还有那中华茶园,马连良、周信芳这些名角儿都来唱过。"
夜幕降临时,街道两旁的霓虹灯次第亮起。绸缎庄里,店员正在向贵妇展示苏州绸缎;金店内,富商们挑选着金条首饰;电影院门口,年轻人排着队等待观看新上映的电影。"每到周末,这里人山人海,马路上行的电车都走不动。"赤增清感慨道。
然而,表面的繁华下暗藏危机。赤增清压低声音说:"现在这旭街上,日本鬼子霸道,八成的商铺都是日本人开的。三井洋行、三菱商事,他们仗着不平等条约,把价格压得极低,把我们的民族企业都快挤垮了。"
老人回忆起去年的情景:"1932年,日租界开了夜市,结果抗日杀奸团在那儿扔了炸弹。现在南市那边的夜市更热闹,从牌坊到天一坊,从南关大桥到大舞台,都是我们中国人自己的买卖,东西便宜又实在。我建议你要做小本生意,在这一带可行。"
返回路上,经过恒源纱厂旧址时,赤增清叹了口气:"多好的厂子,就因为日资倾销,欠了银行296万,说倒就倒了。不过咱们中国人也不是好欺负的,劝业场、中原公司,这些建筑,都是咱们自己的商业骄傲。"
面对如此繁华又复杂的商业环境,赤润生不禁感到迷茫。赤增清看出了他的心思:"润生啊,旭街这地方机会多,但风险也大。劝业场的租金贵得吓人,地段好、人气旺、配套全,还自带品牌效应,不是一般人能承受得起的,你可要三思,量力而行。"
老人建议道:"要不咱再去南市看看?那儿虽然没旭街气派,但人流量大,租金也相对便宜些。或者试试做些小生意,比如在码头卖点特色小吃,发挥你做糕点特长,卖工人盒饭。只要肯吃苦,总能找到活路。"
夕阳西下,赤增清和赤润生站在沽河岸边,看着往来穿梭的船只。远处,劝业场、中原公司的霓虹灯在暮色中闪烁,与日租界飘扬的膏药旗形成刺眼的对比。这座城市,在繁华与动荡中艰难前行,等待着像赤润生这样的年轻人去书写新的故事。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