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岛世界】录像带小说的制作商们(起源篇)
【注意,和平岛世界属平行时空,故事内容纯属虚构,与现实世界无关。】
1919年13月11日,华松音效培训班成立,这是一家隶属于中岛市明星电影公司(后改名大木电影制片厂)的专门为电影添加音效、配乐和配音进行培训的相关机构,成立之初的华松音效培训班只有十三名学院,成立三个月后增加至五十八名员工,学院年龄不等,最小的只有十八岁,最老的有三十五岁。
1924年5月18日,华松音效培训班在接收了共五届学员之后,因为业绩不佳遭到解散,最后一批学员中的李思还和万绍军因成绩优异幸运地进入了明星电影公司担任音效师,并在片场内结识了刘泽华、张晓梅、良德成和王刚宇,六人日后成为要好的朋友,以“江南六怪”自称。
1927年8月4日,“江南六怪”全体成员因为薪水问题先后从明星电影公司辞职,万绍军直到1928年5月14日才辞职,因为他的能力相对出众,业绩也最为可观。万绍军辞职后的一个星期,他便同李思还被淮松电影公司录取,并加入了淮松电影公司的音效制作组。
1930年1月11日,淮松电影公司美术组的配音演员李秋明与“江南六怪”结实,后几人更名为“江南七怪”。其中万绍军和李思还被李秋明介绍给了美术组担任音效师,两人因为工作勤奋态度认真得到了同行的赏识,后来天赋更加出众的万绍军成功当上了配音演员,并先后在1932年、1933年和1935年为多部卖座动画电影配音,李思还无论是在片场还是在“江南七怪”团体内都彻底活在了万绍军的阴影之下。李思还为了证明自己的能力离开音效组,并加入了淮松电影公司的广播站,开始担任《夜半歌声》节目的副讲解员,其独特的声线和风格化讲解方式很快得到了重用。
1931年春,除李思还、万绍军和李秋明之外的“江南七怪”在朋友的推荐下加入了商明制片厂,并开始就任广告拍摄工作。后来商明要求制作一系列关于当下热销小说的广告片,并希望通过为观众提供文章试读的方式来促进销量,七怪之一的张晓梅提交了一份当时热销小说《火中刀》第一章前三页的精简版,并被广告片导演刘田看重。由于此类尝试之前从未出现,张晓梅的方案没有得到重视,导演刘田也只好利用较低的成本零时组建了一个草台班子为一个并不出名的小说《劫难》拍摄了一条以播放精简版小说内容为表现方式的广告,而这个朗读精简内容的配音演员就是李思还。
起初商明高层对这种广告形式并不看好,但是在经过播出之后,小说《劫难》却意外地因为广告新颖的表现形式获得了大批销量,张晓梅和刘田抓住了机会,相应制作了更多类似的广告,并都取得了相当可观的成果。
1933年秋,万绍军在观看了一条这样的广告之后购买了一本小说,并向张晓梅提议将这种通过屏幕播放文本的方式制作成家庭娱乐。张晓梅经过万绍军介绍,向淮松的家庭娱乐组(彼时淮松的家庭娱乐部正与商明处于合作状态)提供了自己的方案,并在当时具有相当话语权的万绍军的支持下成功推出了第一部将文本作为影音媒介录入家用录像带(VHS)的视觉小说——《十三转》,作品于1933年12月11日发布,同样因为表现形式新颖而大获成功。
淮松抓住了商机,并聘请张晓梅进入了家庭娱乐部,还成立了相关的制作组,张晓梅基于这种作品的播放媒介特性将其取名为“录像带小说”。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