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子不土,战斗力5——民谚

西方人研究自然,都是以定律的形式进行总结。有众所周知的牛顿定律,也有罕为人知的格锐目定律。反正不管是谁,只要用你的名字命名一下,瞬间就显得高大上了。于是有人会说,你看中国人就没有科学研究和创新的精神,几乎没有哪条定律是以中国人名字命名的。出现这样的情况,的确有可能是如这些人所说的原因。但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定律太多,命名命不过来。
春秋战国时期,随便一个什么人,只要有点学问的都可以称“子”,他们说的话,后人引用都是某某子曰。而如果这个“子曰”的内容与自然科学有关,那是否就可以称为定律了呢?但是到汉以后,叫什么子的,就越来越少了。董仲舒、朱熹说过的话比孔子多不知多少倍,但却没有多少人记得住。书多到一定程度,也就没法看了。同理,定律多到一定程度,也就没法用了。不过,也有许多人穷尽一生在总结各种“定律”,也就是不同人的经典语录。直到今天,这个事情还有人在做。但遗憾的是,总结到一定程度后,语录也多得没法看了。
其实,定律再多,实用是第一位的,否则迟早要没入尘土。让定律落地生根,是我们这个民族的拿手好戏。只不过,这显得有点土,不如洋人的定律那么高大上。所以很少有研究科技史的人,把这一章专拎出来研究。而我呢,本着兔子不土就没战斗力的原则,还是决定先来讲一讲这个土到掉渣的事情。这就是民谚。
古代总结民谚的书也有不少。其中比较有名的一本,就是《田家五行》。成书于元末,其中记载了大量的民谚。
我为什么特别提到这一本,因为这是我能找到的最早完整记录《九九歌》的文献。相信很多人都会唱《九九歌》,也就是“一九二九,如何如何,三九二十七,如何如何”这个句式的歌。这一类歌每个地方根据各地天气和物候而各不相同,又通常分夏至和冬至两个版本。现在最为人熟知的《九九歌》,是明朝《帝京景物略》中记载的北京地区的版本。除此以外,明清时期的文人笔记中还有很多版本,不需一一列举。
《九九歌》起于何时,已经很难考证。最早记载“数九”这事儿的,应当是南北朝时的《荆楚岁时记》。然而其中只提到数九之事,并未记录完整民谚。大约宋朝时,这一类民谚就应该已经总结出来了。
而完整记录下来的,正是《田家五行》气候类的这个版本:“夏至九九谚:一九二九,扇子弗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出汗如出浴。五九四十五,头戴秋叶舞。六九五十四,乘凉勿入寺。七九六十三,上床寻被单。八九七十二,思量盖夹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打炭基。冬至九九谚:一九二九,相见弗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筚篥。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鹭宿。五九四十五,太阳开门户。六九五十四,贫儿争意气。七九六十三,布衲擔头担。八九七十二,猫儿寻阴地。九九八十一,犁耙一起出。”
《田家五行》的核心内容,是关于天气预报的。也就是通过天候和物候的变化,来预言未来天气。在没有卫星云图的时代,人们只能通过规律的总结,得出一些“定律”性质的话语,以供农人所用。这确实显得有些土气,但用时下流行的话说,这也让自然科学接了地气。显然,预测天气离不开自然科学的规律,所以这一本书中也蕴含了许多古人朴素的对自然的认识。
试举几例:
“月晕主风、日晕主雨”,这是其中最有名的一个论点,通过观察日、月光线的变化来判断是否下雨。其原理也不难想到。日晕则说明高空水气急剧增加,因为光线被水滴散射而成晕,说明有雨的可能性极大。月晕则说明冷暖空气相遇而凝结成水滴,所以是起风的前兆。
“西南阵,单过也落三寸”、“云起自东南来者,绝无雨”,这就是著名的“天东雨”的由来。民间常说天东雨,就是一边出太阳、一边下雨的情形。这个道理适用于我国,主因是气旋锋面是向东面移动的,所以能得出东面有雨则本地无雨的结论。
“晴干鼓响,雨落钟鸣”、“若高洁之弦忽自宽,则因琴床润湿故也,主阴雨”,除了利用天象判断天气,利用物候也是常见办法。这里利用琴弦变松,说明湿度太大,则此时降雨的可能性也大增,这是非常实用而有效的办法。
除了《田家五行》,当然还有很多很多类似记载民谚的书,内容不一而足,要想深入研究,尤其是逐条辨解其科学性,恐怕是一个巨大的工程,目前还没有哪个人来开展这项工作。但我相信这是十分有意义的。
这里我又想到了“瑞雪兆丰年”这句最为著名的民谚,其出处已很难考证,也不知是哪位大神最早提出,但流传却十分广泛。不知道再过几百年后,还有多少后人能记得住格锐目定律、亨利定律这样以人名来命名的定律,但一些实用又朗朗上口的民谚,一定还会继续流传下去。民谚的生命力,不会因着时代的改变而有所下降,恰恰相反,科技越进步,越需要实用的民谚来为老百姓所用。只有属于人民的东西,才是有生命的东西。我相信,有朝一日,现代科学体系中那些晦涩的定律和公式,也最终会以民谚的形式,一代一代传承下去。人类知识的传承,本应是这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