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2020江西省考申论热点范文-以水为师

2020-05-16 08:56 作者:师图教育官方账号  | 我要投稿

以水为师

师图教育  黄国斌

 

     听,从山泉叮咚,到溪水潺潺;从溪水潺潺,到小河的川流不息;从小河的川流不息,到大江的风吹浪舞;从大江的风吹浪舞,到大海的波涛汹涌,从大海的波涛汹涌,到心灵的激荡起伏----上善若水。水,无处不在。哲人说:知者乐水.古人对水之哲学的思考不乏其陈,多以倡导以水为师。总而言之,以水为师就是学习水之清、之活、之美。

以水为师,学其清。水之清,让人可敬可爱。学其清,就是要学习其清正至察。在代代相传的故事中,我们看到了喝多对水清的赞美。相传,伏羲之女宓妃,因迷恋洛河的美丽景色,为洛水清正所倾慕,降临人间。上古时代的尧,想把帝位让给许由,许由为人清正,听到传言,立刻跑到山下的颖水边去,掬水洗耳。更有屈原在遭放逐时,曾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可见,自古圣贤,都是学习水的清正明静好榜样。然而观今,谣言漫天飞,谩骂之声不绝于耳,一些歪风邪气浸染周遭,一些人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因此,学习水的清,要有“至清至察”的苛刻,要有“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骨气,更要营造“调养圣贤心,洗荡巢由耳”的风气。

以水为师,学其活。水之活,让人可思可省。学习水之活,就是要学习其变通包容、创新之意。九曲十八弯的黄河,一泻千里的长江,汹涌滂湃的澜沧江,这些滋育我们中国文化的母亲河,他们之所以包容万物,川流千里,靠的就是一个活字。而学习水的活,就是要有变通之法。王安石变法时,面对“天不变道亦不变”的思想氛围,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三不足观念,力挽北宋危局。学习水的活,就是要有包容之心。水可洗涤万物,亦包容万物。就如一国两制,改革开放,正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包容性,才有今日的世界第二的经济体的成就;一带一路,亚投行,正是这种共同繁荣的包容性,才有了中国的和平崛起。学习水的“活”,就是要有“另寻他路”的创新之念。神州上天,蛟龙下海,天眼观望,都是中国创新成绩,这也是我们像“水”一样创新,敢于叫日月换新天的必然。然而,现实中一些人把这个“活”变成了“投机”,山寨产品,同质综艺甚嚣尘上,如果仅仅靠复制和等待,活力之水是不会来了。因此,要有水的活力,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法律动力;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制度常态化,更需“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的实干。

以水为师,学其美。水之美,美在“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的情怀。学习水之美,贵在学其向善佑善。如果我们今天到赣州旅游,一定会去看看赣州的“宋城”,据介绍,这宋城在北宋时期建筑,古城的地下排水系统依然可以使用。一场大雨过后,也许你在一些大城市能“看海”,但老宋城潺潺雨水,顺沟渠而下,能见的只有地面少许“圈圈圆圆”。不禁有人问,这是为何?答案就藏在水里。地上的雨水流到了沟渠中,,一来养育乌龟,二来乌龟来来回回爬行也打通了地下沟渠。古人正是利用的“水利万物”的特性,设计出这“天人合一”发达的地下排水系统。试想,如果没有水的善意,宋人怕是让生活如此如此惬意吧。反观当下善意,不免让人堪忧。老人倒了不敢扶,看到不法分子不敢见义,面对不正之风熟视无睹,看见有人跳楼跳桥,竟不劝阻,反而叫嚣快跳,仅仅是因为堵车耽误行程。常说人性本善,常说好人好报,然而善举听着听着少了。因此,我们需要学习水的美,像水样利万物,要摒弃他人瓦上霜,门前高挂的心态,我们要有“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的胆量,要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踏实小为,更要有“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风尚,党员干部更是如此,党的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的召开,就是要求我们严格要求自己,用今天作文的话说,就是用一个合格党员的标准像“水”一样以利群众。

     以水为师,学习水的简单。俗话说,做人简简单单才是真。在做人时我们需要简单,就像各个图形中。最稳定的结构就是简单的三角形。虽然它只有三条直线组成,却比其他复杂的图形要稳固,古人正是从这个图形得到思考,做房子用三角形模式去做,才会经得住风吹雨打。为人处事也是如此,如那些最美人物一样,最美的他们或扎根于偏远的山区,为那里的孩童播种希望的种子,最美他们或奔波于泥泞的山区,三十年如一日送出游子的思念之信。学习水的简单就是,我们要应洗涤自己的心灵,从最根本,最简单的地方做起,专注于眼前的简单,而不是华而不实的形式。

    诗曰: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霄水在瓶。以水为师,也就是如此。我们需要的就是学习“水”的清正、创新、向善,如此就是水在瓶,道在心。


2020江西省考申论热点范文-以水为师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