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学习札记》2.7 物质是无限可分的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2.7 物质是无限可分的
导师在论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时,教导我们,“电子和原子一样,也是不可穷尽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不但原子可分,电子也可分,物质是无限可分的,因而我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也将是无穷无尽的。
原子,它是物质无限分割过程中的一个层次,也是人对自然界认识的一个阶段的标志。公元前五世纪的古希腊时代,以德谟克利特为代表的原子论,认为物质是由原子构成的,而原子是物质的最小的、不可以再分割的粒子。在希腊文中,“原子”这个名词就是“不可分”的意思。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曾经是古希腊唯物主义哲学的一面旗帜。人们运用原子论的观点,说明了许多自然现象。譬如,雨过天晴,地上坑坑洼洼的积水,在太阳光下很快就蒸发干了,就是由于水粒子一个一个、一批一批不断逸出的结果。不过,与原子论相对立的,当时已经开始有了某些素朴的物质无限可分的思想。
在我国古代,也曾经有过认识论上的争鸣。《庄子·天下》篇讲:“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这是物质无限可分的观点,一根棍子,每天每天将它对分,一万年也分不完。而墨家则不然,《经下》中说:“非半弗斫,则不动,说在端。”很清楚,这是原子论的观点,不可分为两半的东西是斫不开的,因此对它就不能有所动作,它便是端,即物质的最小单位。
然而,正如恩老师早就指出的那样,“原子决不能被看作简单的东西或已知的最小的实物粒子。”[i]自然科学的发展不断地证实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的正确性。十九世纪初,人对物质的认识从分子深入到原子,已经掌握了各种元素的原子量。十九世纪末,人类开始向原子内部进军,一八九七年首先发现了电子。科学上的一连串发现宣告原子的堡垒终于攻破,原子不再是所谓“不可分”的东西了。原子可分,标志着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斗争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认识总是在不断发展的。正当原来认识物质所达到的那个界限正在消失,对物质结构的知识正在深化的时候,有些物理学家不懂得唯物辩证法,又抬出电子作为物质的终极概念。导师批判了这种错误思想,指出既然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昨天还没有超过原子,今天还没有超过电子”,所以人类认识自然界的各个阶段都具有“暂时的、相对的、近似的性质”。
今天在自然科学领域中两种物质观的斗争仍然很尖锐。自从发现电子以后,接着在一九一一年发现原子是由电子和原子核组成的,一九三二年又进一步发现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到现在已经知道有三十多种比原子更小的微观粒子,统称为“基本粒子”。譬如,通常的电子是带负电的,而一九三三年发现了另一种带正电的粒子,叫做正电子;又如,质子是带正电的,在一九五五年又发现带负电的反质子,等等。怎样看待这些粒子呢?西方有一批物理学家重复历史上形而上学的观点,把基本粒子看成为不可分割的东西。更有甚者,一些物理学家站在唯心主义的立场上,根本否认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把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认识说成是纯粹的主观感觉。而在这样的迷雾笼罩之下,日本的坂田昌一自觉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指导科学研究,根据基本粒子物理学的新发现,遵循列宁关于电子也是不可穷尽的教导,发挥了物质是无限可分的思想。坂田学派认为基本粒子是可分的,具有它们的内部结构,是“构成自然界的有质的差异的无限个阶层之一”。坂田昌一曾经预言过两种介子,后来实验证实这些基本粒子的存在。
总之,自然科学的每一个成就都更加证明了列宁所指出的“物质的深远的无限性”[ii]。但是也有些人看不到这个无限性,像数学家希尔伯特就说:“在实际世界中是无处能找到无限的。”诚然,人类的认识任何时候都只能掌握物质在它的分割过程中的有限现象,而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人类的认识所掌握的物质现象就不断深化:分子 原子 电子(基本粒子) 透过这些一层一层不断发展、不断深化的有限现象,就可以理解物质的无限可分本质。教员教导我们:“看事情必须要看它的实质,而把它的现象只看作入门的向导,一进了门就要抓住它的实质,这才是可靠的科学的分析方法。”[iii]科学研究的任务就在于透过事物的现象,掌握事物的本质,正如马老师所说的:“如果现象形态和事物的本质合而为一,一切科学就都成为多余的了。”[iv]那种只见物质有限的现象,而看不到物质无限可分的本质,乃是这些科学家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世界观所造成的,只有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批判了形形色色的错误思想,阐明物质无限可分的本质,成为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锐利武器。
注:
[i]《自然辩证法》。
[ii]《哲学笔记》。
[iii]《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iv]《资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