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辩证法·学习札记》2.3 感觉是客观实在的映象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2.3 感觉是客观实在的映象
伟大导师指出:“物、世界、环境是不依赖于我们而存在的。我们的感觉、我们的意识只是外部世界的映象,不言而喻,没有被反映者,就不能有反映,被反映者是不依赖于反映者而存在的。”这是唯物论认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说明物质是存在于感觉之外,但能反映于感觉之中的客观实在;物质作用于感官引起感觉,感觉反映了客观实在。物质是客观的;感觉则是外在世界的主观映象,但其内容是客观的。
物质是感觉的客观源泉。人的感官把外界物质的刺激转化为神经脉冲,通过神经细胞的传导到达脑,脑分析综合后就产生感觉。举例来说,一个物体,或是自身发光,或是反射光线,不同强度、不同波长的光把物体的图象映在人们眼睛的视网膜上,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吸收光能后发生光化学反应,因而引起神经细胞的兴奋;这些细胞分别将图象的线条、角度、弧度、反差、运动等转换成神经脉冲传送给大脑,经过大脑的加工,使原来的图象复原,这就是视觉。所以说,如果没有物体,没有可见光,也就不会有物体的映象。
声音也是这样,它依赖于外界空气压力周期性的波动,使不同频率、不同强度的声波刺激我们的听觉器官,我们就听到了不同音调和不同响度的声音。当我们感受到声波刺激时,耳蜗中就产生了跟声波的频率和波形相一致的电位变化。如果我们用仪器将这种电位变化放大,在扩音器里就可复现出跟原先的刺激物相似的声音。所以说,我们耳闻目睹都是在反映客观实在,“这种客观实在是人感觉到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可是,人的感官并不是像镜面反射光线一样,机械地反映外在世界,而是经过一系列的神经过程,表现出感官的一定的特性。人的眼、耳、鼻、舌、身分别产生视、听、嗅、味、热、冷、痛、触等感觉。耳不能辨明暗,眼不能听音响,这是感官的特性;但在一定条件下,这种特性又是相对的,比如,头上遭到重击,眼前会感到金星迸溅。此外,一些截肢的病人会出现幻痛,吞服某些制幻药物,或是神经机能有障碍的精神病患者,还会出现种种幻觉。这些情况都表明了感官、神经系统在产生主观映象时是起作用的,说明在研究感觉的时候,必须注意研究神经生理过程,必须注意通过实践反复检验,让“实践检验这些映象,区别它们的真伪”。
感觉是外在物质世界的反映,感觉也有赖于机体内部的神经过程。可是,如果把感觉对于感官的这种依赖绝对化了,把认识主体的神经系统的作用片面地、无限制地夸大起来,从而否定感觉是外界事物的反映,那就是生理学唯心主义。
十九世纪初,德国生理学家弥勒就是一个生理学唯心主义者。他在实验中发现,电流刺激眼、耳等不同感官,会引起闪光和音响的不同感觉,即同质刺激引起异质感觉;电流、光、机械、化学物等不同的刺激物作用于眼睛,又同样会引起闪光的感觉,即异质刺激物引起同质感觉。这种现象本来是反映了感觉相对地有赖于感官特性,对促进感官生理学的深入研究是有积极意义的。可是,弥勒是康德哲学的信徒。康德认为,感觉是由“物自体”作用于我们的感官而引起的,但又说感觉不反映“物自体”的本来面目,客观外在世界是不可认识的。在这种哲学思想支配下,弥勒唯心地解释生理学的研究成果。他说感觉只不过是“感官固有能量”兴奋的结果,外界物质所起的作用只在于“刺激了这个能量”,“反应的性质实质上并不依赖于刺激,而是依赖于生物有机体中原有的能量”。换句话说,我们之所以会有千差万别的感觉,并不是客观外界的千姿万态的反映,而是感官固有的能量造成了多种多样的感觉,是感官的特性把多样性赋予了客观外界。所以,弥勒直言不讳地说,感觉给我们的只是“纯主观”的认识,“感觉把物质世界的真相和本质披露给我们是不可能的”。这样,他把主体的感官、神经系统的作用孤立起来,加以绝对化,纯粹主观地看待感觉,完全割断了感觉和物质、主体和客体、内部的生理过程同外在物质世界之间的联系。从而走上了唯心论的“内在论”。
弥勒的学生赫尔姆霍茨对色觉和声觉有一定的研究。他认为,在视网膜上有三种不同的感色器官,分别感受产生红、绿、蓝颜色的光波。当相应波长的光分别刺激三种感色器官时,产生单色的红、绿、蓝的感觉;当不同强度的各种波长以不同比例混合起来共同作用于感色器官时,就会产生白色等其他颜色的感觉。关于声音,他认为耳蜗基底膜上有许多他称之为辐射纤维的共振元素,每一元素只接受一定频率的声波与之共振,这就产生了声音的感觉。这些有关感觉的理论表明了,赫尔姆霍茨承认感觉是离不开客观外界的刺激和内部的神经生理过程的。可是,自然科学家没有正确的哲学思想指导,是不可能将唯物主义贯彻到底的。赫尔姆霍茨继承他老师的衣钵,背离了唯物主义的观点,提出了“符号论”。他说外部原因只是刺激感官产生感觉,感觉不是外部事物的模写,只是“外部现象的符号”;“符号”同它所代表的物质之间没有任何相似之处,是属于两个不同世界的两种东西。“因为记号或符号完全可能代表虚构的对象”,所以赫尔姆霍茨是从“符号论”走进了康德主义的不可知论。导师深刻地批判了“生理学”唯心主义,指出它的实质是在于“否定我们的感觉是客观实在的映象”。
“生理学”唯心主义同“物理学”唯心主义一样,都是企图否定物质的客观存在;都是由于在自然科学急剧发展的革命变革时期,一部分自然科学家不能唯物地辩证地对待科学上的新发现,当“一向确定的旧概念骤然崩溃”时,就显得茫然失措,思想陷入混乱,终于走上歧途,成了时髦的反动哲学的俘虏。这种情况在今天来说,也是应该引为鉴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