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自然辩证法·学习札记》2.4 “自在之物”是可以转化为“为我之物”的

2022-07-07 05:40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2.4 “自在之物”是可以转化为“为我之物”的


  “自在之物”的概念原是德国哲学家康德提出来的。康德承认在人的感觉之外有客观存在,并把客观存在称之为“自在之物”[i]。康德虽然认为感觉是“自在之物”作用于我们的感官而产生的,但是他又认为感觉不可能反映“自在之物”的本来面貌。因而断言“自在之物”是永远不可认识的。这种把“自在之物”认为不可捉摸、不可认识的观点,在哲学上被称为不可知论。

  革命导师在他的光辉著作《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引用了恩老师所举的在煤焦油中提炼出茜素的例子,说明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彻底批判了康德的不可知论。同时也揭露了马赫主义攻击自在之物,实质上是企图否定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鼓吹物质是感觉的复合的主观唯心主义。

  茜素是一种绛红色的、很鲜艳的染料。最早是在一种植物    茜草根中提炼得到的。用这种染料染的织物在欧洲各国受到普遍的欢迎。十九世纪中叶以前,人们对茜素这一种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还一无所知。

  当时,由于康德的不可知论的影响,在化学领域中流行着一种分子结构不可知的观点。某些zcjj学者认为:“人的智慧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彻底地了解到不可测量的微体内部。” 从而宣扬马赫主义的主观唯心主义的经验论,认为“在化学中我们任何时候也不应超出经验之外。”在他们看来,物质的分子似乎就是一种人们永远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否认人们可通过实践去了解分子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人们要满足印染工业所需要的大量茜素,就只能大面积的种植茜草。

  随着化学工业的逐步发展,在不断地对分子、原子进行变革的化学实践基础上,人们积累了大量的感性材料。十九世纪中叶,人们认识到地球上的物体,无论是固体、液体、还是气体,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物质结构的一个层次,是物质保持原有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对分子进行分割,它就会发生质变。分子分解为它的各个原子,而原子具有和分子完全不同的性质。在分子中的原子不是杂乱无章地混乱地堆砌在一起的,而是按照一定的次序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从而形成一定的结构。分子结构其实就是分子里头的原子的化分和化合、排斥和吸引的对立统一。分子的化学性质是由分子的结构所决定的,人们也可以通过对分子进行变革,去了解分子的结构。人们了解了分子结构和化学性质之间的关系就能按照自己的需要合成各种不同的分子。分子结构理论的建立,对化学工业的发展又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分子结构理论诞生不久,人们测出了茜素的分子结构,又在隔绝空气蒸馏煤得到的煤焦油中找到了制造茜素的原料。一八六九年合成了茜素。这种方法成本低、生产效率高,方法也较简单,不久,在工业上就开始了大量的生产。

  人们从煤焦油中提炼出茜素的事实,充分说明了在自然界中不存在什么不可认识的“自在之物”,只存在人们尚未认识之物。在人们认识茜素的分子结构以前,制造茜素的材料仍然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地存在于煤焦油中。“物是不依赖于我们的意识、我们的感觉而在我们之外存在着的。”人们通过实践,对茜素进行变革,得到了丰富的感性材料,然后,“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ii],就从不知到知,从不完全的不确切的知识到比较完全比较确切的知识,从现象深入到本质,这样人们就认识了茜素的结构。因此,“在现象和自在之物之间决没有而且也不可能有任何原则的差别。”现象是本质的表现,人们可以通过现象,了解事物的本质,认识客观事物。然后人们按照对茜素结构的认识,从煤焦油中提炼出了茜素。工业实践证明了人们对茜素的认识是正确的。“自在之物”也就转化为“为我之物”了。

  茜素是合成出来了,但人们对茜素的认识并没有到此为止。正如导师指出的:“在认识论上和在科学的其他一切领域中一样,我们应该辩证地思考,也就是说,不要以为我们的认识是一成不变的,而要去分析怎样从不知到知,怎样从不完全的不确切的知识到比较完全比较确切的知识。”在人们对茜素进一步研究,对它的结构和性能的进一步分析以后,就能对茜素的分子结构按照人们的要求来进行改造,合成出茜素蓝、茜素绿等各种染料。在生产实践和科学实验发展的基础上,人们对分子结构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十九世纪七十年代,人们认识到分子中原子间的空间排列关系,提出了立体化学理论。十九世纪末电子发现以后,导师曾预言:“化学亲和力归结为电的过程已日益成为可能。”二十世纪初,分子结构的价键电子理论建立了,人们又进一步认识到分子中原子之间的电的相互作用和联系,进一步证实了列宁的光辉预言。

  现在,人们不仅按照生产实践的需要,合成出越来越多的新的性能的化合物。而且在向更复杂、更高级的化合物进军。我国的科学工作者在知道了胰岛素的结构以后,人工合成了胰岛素,从而在探索生命奥秘的道路上前进了一步。······人们的无数的实践活动都表明,“自在之物”可以不断地被人们认识而转化为“为我之物”。而不可知论者把“现象”和显现者、感觉和被感觉者、为我之物和“自在之物”用一种哲学的障壁把它们完全隔开,正如导师指出:“所有这些哲学的臆说都是废话、······狡辩、捏造


注:

[i] 又译“物自体”。

[ii]《实践论》。

《自然辩证法·学习札记》2.4 “自在之物”是可以转化为“为我之物”的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