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辩证法大纲》5.2.2.1 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本文转载自人民出版社1978年 仅供学习参考】
第二节 认识依赖于实践
1、实践是认识的动力
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主要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实践是认识的动力;第二,实践决定认识的内容;第三、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
人们为什么要进行认识活动?是什么力量推动着人们去认识这种事物或那种事物?这个问题在马克思主义以前是一直没有弄清楚的。以往的哲学家们总是说,认识的动力是人们的“求知欲”、“好奇心”、“理论的兴趣”等等,所谓“为科学而科学”、“为理论而理论”之类的论调,就是这种看法的具体表现。这种看法对不对呢?完全不对。事实上,人们之所以进行认识活动,是由于实践的需要。
以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认识为例。在整个古代,只有天文学、数学和力学的知识比较发达。这三个部门是由于什么原因而发展起来的呢?天文学的发展是由于当时的畜牧业和农业需要确定季节;数学的发展是由于当时的农业需要丈量土地、衡量容积、计算时间,同时也由于天文学发展的需要;力学的发展是由于当时水利、建筑、造船、航海等方面的需要。为什么中世纪的欧洲自然科学大大衰落了呢?除了政治和宗教的压迫之外,根本的原因是生产的停滞。为什么在文艺复兴时期自然科学又恢复了自己的生命力,突飞猛进地发展起来了呢?根本的原因就是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发展它的工业生产,需要有探察自然物体的物理特性和自然力的活动方式的科学。”[1]为什么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自然科学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资本主义呢?根本的原因在于社会主义制度给了生产力的发展以前所未有的广阔地盘,因而向自然科学提出了日新月异的要求。恩格斯说得好:“科学的发生和发展一开始就是由生产决定的。”[2]又说:“社会方面一旦发生了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数个大学更加把科学推向前进。”[3]在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的研究是在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的需要的推动下发展的,更是明显的事实了。
再以人们对社会现象的认识为例。任何阶级的人对社会现象的研究、理解和说明,归根到底都是由他们的阶级地位所决定,并且是为着维护本阶级的利益而进行的。任何社会学说的提出,都是适应一定的阶级斗争的需要,不管学说的创立者是否自觉到这一点,都是一样。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思想家创造了千百种社会学说,对社会作了各种各样的解释,归根到底是为了论证本阶级的统治的合理性和永恒性,不过他们极力掩盖这一点罢了。无产阶级由于自己的根本利益同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相一致,所以公然申明,它之所以需要对社会发展的规律进行科学的研究和说明,正是为了消灭剥削和压迫,求得自己和一切劳动群众的彻底解放。
由此可见,无论是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都是在实践需要的推动下进行的。当然,有些科学探讨同实践需要之间存在着若干的中间环节,往往不容易清晰地看到它们同实践需要的联系。但是这种联系毕竟还是存在的。有些科学研究的课题从表面上看来似乎完全是由于理论体系的需要而不是由于实践的需要,但是如果追本溯源,那末,它还是由实践的需要所决定的。
注:
[1]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390页。
[2]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162页。
[3] 恩格斯:《致亨·施塔尔肯堡》,《马克思恩格斯文达(两卷集)》第2卷,第50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