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唯物辩证法大纲》5.1.2.2 辩证观点

2023-11-29 13:51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人民出版社1978年 仅供学习参考】


2、辩证观点


  形而上学唯物论的认识论的第二个根本缺陷,在于不能用辩证法的观点来处理反映论问题,这主要地表现在如下几个问题上:第一、它不理解思维与存在的辩证关系,只看到思维内容是被存在所决定的,而看不到思维对存在的巨大的反作用,即看不到思维一旦反映了存在就能够通过实践改造存在,变革存在。换句话说,它只看到物质变精神,而看不到精神变物质。第二、它不理解认识运动的辩证规律,不了解认识是一个基于实践的由浅入深的辩证过程,而简单地把认识看成一次完成的动作,如同镜面对于物象的反映一样。第三、它也不理解认识过程的诸因素、诸环节(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真理和错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等等)的辩证关系。例如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问题上,它或者片面地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而贬低理性认识的作用,或者片面地夸大理性认识的作用而贬低感性认识的作用,并且看不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质的区别。如列宁指出的:“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就是不能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认识的过程和发展。”[1]这个根本缺陷,是同它的第一个根本缺陷即缺乏实践观点的缺陷分不开的。

  同形而上学唯物论相反,唯物辩证法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充分揭示了认识的辩证规律。它指出,唯心论不承认思维是存在的反映,固然是错误的:形而上学唯物论看不到思维对存在的反作用,也是错误的。实际的情形是:首先,人们通过实践使客观外界的情况反映到头脑中来,形成思想、理论、计划、方案,这是变客观的东西为主观的东西的过程,也就是物质变精神的过程;然后,人们依据这样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去改造客观世界,把它们变成现实,这又是变主观的东西为客观的东西的过程,也就是精神变物质的过程。它又指出,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不是一次完成的动作,而是充满矛盾的辩证运动的过程。列宁说:“认识是思维对客体的永远的、没有止境的接近。自然界在人的思想中的反映,应当了解为不是‘僵死的’,不是‘抽象的’,不是没有运动的,不是没有矛盾的,而是处在运动的永恒过程中,处在矛盾的产生和解决的永恒过程中的。”[2]毛泽东同志说:“客观过程的发展是充满着矛盾和斗争的发展,人的认识运动的发展也是充满着矛盾和斗争的发展。”[3]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依据对立统一规律解决了认识过程中的诸因素、诸环节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真理和错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等等的相互关系问题,从而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规律性。

  综上所述,形而上学唯物论的认识论是缺乏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的反映论,是一种消极的直观的反映论。按照这种理论,人们要取得认识,并不需要投身到变革现实的实践中去,只要坐着不动,对自然界进行静止的观察就行了。取得了认识以后,也无需乎以认识为指导去进一步从事变革现实的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认识,只要对世界作一些自以为正确的说明就够了。这样的理论,不符合于认识的实际情况,也不能成为指导人们进行实际斗争的武器,既不是科学的理论,也不是革命的理论。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则是贯串着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的反映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按照这种理论,人们要取得正确的认识,必须参加变革现实的革命实践;取得认识的目的,又是为了革命实践;判定认识是否正确,也要依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而且,人们的认识不是僵死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的辩证的发展过程,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才能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全面地反映客观世界。这样的认识论,是自有人类历史以来唯一正确地揭示了人类认识的实质的科学的认识论,也是自有人类历史以来唯一能够指导革命人民进行实际斗争的革命的认识论。


注:

[1] 列宁:《哲学笔记》,《列宁全集》第38卷,第411页。

[2] 列宁:《哲学笔记》,《列宁全集》第38卷,第208页。

[3] 毛泽东:《实践论》,《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72页。

《唯物辩证法大纲》5.1.2.2 辩证观点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