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中医的思维模式是:“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有人说中医的思维模式是:“阴
有人说中医的思维模式是:“整体观念”和“辩证论治”;有人说中医的思维模式是:“阴阳”;还有人说中医的思维模式是:“六经辩证”、“八纲辨证”、“脏腑辨证”…… 其实这都不是中医的思维模式,中医思维模式的核心就是:“天人相应”、“ 取类比象”。将“天人相应”、“取类比象”和中医的基本理论结合起来,就是“中医的思维方式”。 比如:看见天寒地冻,大地结冰。想到人体心肾阳虚,手足冰冷,腰背疼痛。然后再想到中医理论:“寒性收引”,就明白痛痹的治疗原则为什么是散寒止痛,而不是查查类风湿因子,查查血沉,再想想哪位中药具有抗风湿小体的作用…… 比如:看见鸽子之性喜升腾,想到人体阳气的升腾,在看到气血不足,头昏乏力,阳气升发无力的病人,就可以借用鸽子来治疗,而不是想到鸽子含有什么样的蛋白质、氨基酸,建议所有身体虚弱的人来吃,结果肝阳偏亢的人吃了就出问题。 比如:看到竹笋破土而出,就知道其生发之力较强,很多慢性病患者体内有伏邪,吃完竹笋后,伏邪发动,身体就会不适。而不是想到中医的发物之说子虚乌有,患者不适是对竹笋过敏。 再比如:看到鸡血藤疏松多孔,自然就理解了为什么它具有活血通经的作用;就明白了为什么重用黄芪时出现腹胀,配上鸡血藤之后腹胀就消失? 思维模式就是一种思维习惯,当这种习惯养成之后,你的思维就不会局限于“六经辩证”、“八纲辨证”、“脏腑辨证”、“阴阳五行”等等这些上面,对药物的理解就不会局限在“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活血化瘀”这些字眼上面,你就会慢慢明白同样是活血化瘀,三七花与三七有什么不同?丹参与红景天有什么不同?三棱与莪术功效有什么不同?菖蒲为什么能开心窍?通草为什么能通乳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