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自然界是一个整体,先有天地,然后方有水火与金木,此为土生四象之论据。中土如轴
宇宙自然界是一个整体,先有天地,然后方有水火与金木,此为土生四象之论据。中土如轴,四象如轮,轴轮旋转不息,即成为宇宙间之圆运动。天是一个大宇宙,人是一个小宇宙,所以有天人相应之说。因此,学习祖国医学,应先明确宇宙自然界之运动,阴阳六气之变化,五行生克之运行,再结合人身阴阳、五行、六气之相应,分析生理、病理、药物及治疗。如此,则易升歧黄之堂奥矣。 其次学习祖国医学,如果不将先后天之关系彻底了解,则在辨证诊治上,不但疗效不高,抑且容易误治而变证百出,因为先天心肾,是人身中最宝贵之主要生命线,而后天脾肾,也是人身中最宝贵之次要生命线,先后天是紧密联系而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决不可只强调任何一方面,而忽略另一方面。现在分析如下: 一、理论根据 黄元御所著《四圣心源》<少阴君火论>云:“热者少阴君火之所化也,在天为热(日),在地为火,在人为心。少阴以君火主令,手少阴心火也,足少阴肾火也,功大异气,而以君火统之。 缘火位于上而生于下,坎中之阳,火之根也。坎阳升,则上交离位而化火,火生于水,是以癸水发气于丁火,水化而为火,则寒从热化。故少阴之气,水火并统,而独以君火名也。 君火虽降于手少阴(心),而实升于足少阴(肾)。阳盛则手少阴主令于上,而癸水亦成温泉;阴盛则足少阴司气于下,而丁火遂为寒灰。 以丁火虽司气化,而制胜之权终在癸水,所恃者,(火)生土以镇之,但土虽克水,而百病之作,率由土湿,湿则不能克水而反被水侮。 土能克水者,惟伤寒阳明承气一证,其余则寒水侮土者,十九不止。 土溃则火败,故少阴一病,必寒水泛滥而火土俱负,其热然也。 至于上热者,此相火之逆也。火中有液,癸水之根,相火上逆,灾及宫城,心液消亡,是以热作。凡少阴病热,乃受累于相火,实非心家之过,而方其上热,必有下寒,以水火分离不交也。 见心家之热,当顾及肾家之寒,盖水火本交,彼此相交,则为一家,不交则离析分崩,逆为冰炭,究之火不胜水,则上热不敌下寒之剧,不问可知也。 血根于心而藏于肝,气根于肾而藏于肺。心火上热,则清心家之血;肾火下寒,则暖肾家之气。 故补肝之血则宜温,补心之血则宜清,补肺之气则宜凉,补肾之气则宜暖,此定法也”。 黄元御《四圣心源》解<太阴土论>云:“湿者,太阴土气之所化也。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人为脾。太阴以湿土主令,辛金(肺)从土而化湿;阳明以燥金主令(大肠为燥金),戊土从金而化燥(戊土即胃土也),己土之湿为本气(脾),戊土之燥为子气,故胃家之燥,不敌脾家之湿(子不敢逆母命),病则土燥者少,而土湿者多也。 太阴主升,己土升,则癸水与乙木皆升,土之所以升者,脾阳之发生也。阳虚则土实而不升,己土不升,则水木陷矣。火金在上,水木在下,火金降于戊土,水木升于己土,戊土不降,则火金上逆,己土不升,则水木下陷,其源总由于湿盛也。 阴易盛而阳易衰,故湿气恒长,而燥气恒消,阴盛则病,阳绝则死,理之至浅,未尝难知,后世庸愚,补阴助湿,泻火伐阳,病家无不夭枉于滋润,此古今之大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