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阅读笔记(八)
第三篇 经院哲学的唯实论的发展
第一章 坎特伯雷的安瑟伦
第一节 安瑟伦的哲学
安瑟伦(1033-1109年)是坎特伯雷的大主教,在他那建立在柏拉图和奥古斯丁原理基础上的思想体系中,反对洛色林的唯名论异端。他是典型的经院哲学家,既坚定地信仰教义的真理性,又有强烈的哲学兴趣,他力图向理论证明要接受什么,应以教权为准。他试图对信仰予以理论上的论证,不仅毅然地把上帝的存在这种一般的命运包括在内,而且包容救世、三位一体、神的化身和人类赎罪登一整套教会的信念。人们必须相信天主教的教义,这固然无可非议;还要设法了解他们相信什么,了解为什么那是真的。永远要记住,凡是智慧不能理解的,就应该虔诚地崇敬信仰。
安瑟伦的著作中有《独白篇》、《论道篇》、《上帝为什么化身为人?》。
安瑟伦根据柏拉图一般概念脱离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的思想,构成他关于神帝存在的著名论证。
僧侣高尼洛揭露了安瑟伦论证的错误,他宣称从被思考方向来看,人心中上帝的存在同人心中任何其他东西的存在是一样的。
第二节 安瑟伦的同时代人
尚波的威廉(1070-1121年)认为个体所属的类和种完全呈现在每一个体中,个体只在偶然的性质方面彼此有所不同,本质上丝毫没有差别。后来,威廉修改了他的理论,他不愿意否认个体之间本质的差别了;很可能他还没有看清对逻辑范畴作唯实论的解释所引起的困难。
《类和种》认为,一般不是存在于确定的个体中,而是存在于同种的一切个体中。
第二章 彼得·阿贝拉和十二世纪的经院哲学家
第一节 阿贝拉
阿贝拉生于1079年,死于1142年。他运用的方法论是在讨论了每一重要的论题以后,摆出相互对立的权威的观点,提出抉择的原则,让读者自己解决问题。
反对一般概念是先于事物的是在的东西(除非在上帝的思想中)这一观点。他认为我们不能用一个东西来论述一个东西,却能用一般论述许多东西,因此一般不可能是一个东西。一般概念不是【单纯的】字,而是一般的词。一般的概念表述一类对象共有的性质,是人类思想中的概念;用以表达这类概念的词或字是一般的词,这是概念论的观点。
阿贝拉在著作《神学》中指出,要使信仰没有盲目性,有必要检查信仰;为此,他建议受逻辑训练,在神学中运用逻辑方法。理性应当在信仰之先,应该看清信仰的合理性。另一方面,他显然相信,不能对教义提供严格的逻辑证明,信仰是自由意志的行动,这会因认识信仰的根由而在来生得到报酬。
阿贝拉的伦理学强调善良意愿的重要性。
“上帝所考虑的不是做了什么,而是以什么精神做的;行动者的优点或美德不在于事实,而在于意图。”
犯罪是我们有意去做我们承认是罪恶的事,即向往我们明知是错误的东西;所以,犯罪是自由意志的行动。
第二节 夏特勒学派
夏特勒学派的领导人有夏特勒的贝纳尔和他的弟弟提埃里。这个学派研究和力图发扬那时为人所知的柏拉图学说,有时同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联系起来。夏特勒学派不仅对辩论术有研究,而且对天文、数学、医药、物理、生理和心理的问题很感兴趣。
讨论逻辑问题的人肯定了同柏拉图式的唯实论相仿的唯实论,认为一般概念或类和种的概念(在图尔的贝纳尔看来,还有个别事物的概念)以纯净状态存在于神心中。物质靠一般概念而有某种形式。
第三节 箴言集派
我们曾注意到阿贝拉在讲道和著述中所运用的方法,即陈述各家对讨论课题的意见。这种方法不是新鲜事物,许多神学教科书就采用过,这种教科书叫做《箴言集》或《箴言摘要》。罗伯特·普莱恩的《箴言八书》和圣维克托的雨果的《箴言总述》也采用了同样的方法。逼得·伦巴德很好地利用所有这些著作,出版了《箴言四书》,这部书形成几个世纪神学教学的基础,使它的作者赢的箴言大师的称号。这部四书讨论作为绝对善的上帝、创造物、神的化身、赎罪和各种德性以及七大圣典。
第四节 索尔兹伯里的约翰
索尔兹伯里的约翰(约1115-1180年)批评全部经院派的思潮纠缠在毫无结果的争论中,他在《实质逻辑》中要求改造逻辑。他在《政体革新论》中赞成应在教育方面做崇尚实际的研究,主张教会脱离国家而绝对独立。他认为任何知识都要实用,凡是对我施作用于自然或执行职责没有帮助的,就没有用处。真善在于有虔敬的生活,我们应该相信教会的教义,即使不能予以证明。
第三章 神秘主义和泛神论
第一节 神秘主义
这一思潮认为,宗教不仅是宗教哲学,它感到满意的,不是对信仰的理论化,而是要对信仰取得实际经验。它的主要欲望不是要证明上帝的存在并给他下定义,而是要同他建立异于理智的关系。
照神秘派来看,不能靠论辩术或逻辑达到上帝,只能求之于神秘的冥想;神学的只能在于指出如何实现这种状态。他们极为重视人的内在信仰、灵魂的经验,自然比惯常的做法更加注意从经验上对灵魂进行研究。神秘主义是应用神学、即教诲神秘的冥想术的神学。
神秘派的最高的目的是“灵魂神秘地升入天堂,脱离肉体之乡,甜蜜地返回家园而进入精神领域;自我复归于上帝而沉浸于上帝之中。”达到这一目的的道路,是超越感官知觉甚至概念思维而趋于凝神冥想,在凝神冥想中直接领悟理想的对象。知识有三个阶段,即认识、沉思和凝神冥想,最高阶段超越理性而胜于理性,使精神沉入宗教的最深邃的神秘中。个体意识最高尚的境界是归诸凝神冥想而寂然不动。人所能做到的是准备和等待神秘地“投入无限真理的海洋”,这是上帝特许的恩赐。
第二节 泛神论
十二世纪末叶,泛神论又活动起来,这些泛神论者通过推导他们认为是柏拉图式的唯实论的逻辑含义而十分简单地得出他们的结论。如果一般概念是实在的,那么,最高的一般、即上帝必然是最实在的存在物,其余的一切都是这神圣本质的一种表现,这有如逻辑中最高的类包括一切可能的种和个体一样。
第四章 不安的征兆
第一节 反对经院哲学
十二世纪终结时,除去占统治地位的经院哲学以外,产生了一些对立倾向。许多领域里都流露出一种愿望,要进一步了解一般的观念或一般概念同个别对象的世界的关系。
第二节 组成学校
问题和困难复杂起来,许多人开始看到,教会的独断教义和一般的神学命题都很难证明,于是产生不安的征兆。
追求的目的是确定了的,擅自更动教义则亵渎神明而有危险;教会的强大组织有精神和世俗的可怕的武器,对迷途而远离教义的人会立即予以惩处。基督徒的文化活动也逐渐有组织而形成团体,大教堂和修道院的学校发展成为大学,学者的团体从事神学、哲学、医药和法律的研究。某些修道院牧师组成严谨的哲学学校,这就像古希腊的学院一样,延续几个世纪来教授他们所推崇的教义。
这个时代并不准备放弃教义,也没有能力脱离宗教和哲学传统而建立一个思想体系;又缺乏符合需要的关于经验事实的知识。这是个围着书本转的时代,却没有可以获得科学知识的书籍。
第三节 发现了亚里士多德
希腊的数学、天文学和医学著作,亚里士多德以及他的一些希腊注释家的著作,最著名的阿拉伯和犹太哲学家以及亚里士多德的注释家,根据从阿拉伯文翻译过来的拉丁文译本,逐渐为人所认识。
这一世纪后期,这位伟大的逍遥学派的主要著作由希腊原文译出,真正的亚里士多德开始及时地同阿拉伯人给涂上新柏拉图派色彩的仿造品区别开来。
亚里士多德被看成是“真理的准则,在那里自然好像表现出人类精神最高的完善性”;被看成是“基督在自然事物中的先驱,有如施洗礼者约翰在恩赐方面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