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吴越纪事(五十五)---阿育王寺

2020-04-13 20:57 作者:東越粗人  | 我要投稿

陆上贡路断绝,那就走海上。毕竟吴越之地,造船水准尚可,大唐之时就可以与东瀛扶桑互通有无。更何况吴越被吴国三面合围,只有东面大海还有发展空间,从海上寻求与外界沟通联系成了必然的趋势。


海上之路相较陆路而言自然艰难困苦许多,各种难以预料的不利因素都会随时降临,诸如触礁沉船、惊涛骇浪、飓风龙卷、迷失航向。海上朝贡之路多坎坷,从杭州湾乘船出发,经东海、黄海、山东半岛,然后在登、莱两州登陆,再经陆路到汴梁。


朱友贞对此很有感触,嘉奖钱王贡献之勤,加封为诸道兵马元帅。但是朝臣仍有争议,认为吴越的朝贡不过是为了和中原贸易往来,为了利益自然不应该予以嘉奖。很是不赞同,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唯有民足方可推仁政。名,公器也,虽不可多取,然仁义布泽,当仁不让。


于此同时,钱王在贞明二年(916)十二月派自己的弟弟惠州防御使钱铧带领官吏和僧众前去朝拜明州(宁波)鄮县(今宁波市鄞州区南)的阿育王寺。

阿育王寺佛陀舍利塔


阿育王寺,位于宁波市鄞州区五乡镇宝幢太白山麓华顶峰下,始建于西晋武帝太康三年(282)。素有“东南佛国”之称,是佛教禅宗名寺,中国佛教“五山第五”。也是中国现存唯一以印度阿育王命名的千年古寺。


《阿育王传》记载,释迦牟尼入灭百年之后,阿育王取得佛舍利,并役使鬼神,分了舍利,造八万四千塔。传说中国也有十九座,其中一座就是宁波阿育王寺的舍利塔。阿育王寺正是因此而得名。


据明万历《明州阿育王寺山志》载:晋武帝太康三年,并州离石人刘萨诃病危时,梦见一梵僧示意超度。既苏,旋改业出家,法名慧达,并按梦示,寻求宝塔,至鄮山乌石岙时,忽闻钟声铮铮响于地下,便竭诚膜拜诵经。三日三夜后,宝塔从地下涌出,光明腾耀。其状青色,似石非石,高1尺4寸,方广7寸,内悬宝謦,中缀舍利,五层四角。慧达即结茅于此,修持行道。此为阿育王寺开基之始。


钱铧遵照钱王指令将寺中的佛陀舍利,迎回杭州城,并在城南建佛塔供养。钱王于贞明三年(917)正月将舍利送还。到西陵时,舍利塔突放祥光,一时江中如昼。钱武肃王命改浮屠为九层,第三层置七宝龛,用以珍藏舍利塔。


但是让钱王万万没想到的是,在崇佛礼佛的同时,居然还有海外使者前来觐见,到底是福是祸?请看下期---海外来朝。




参考书目 《十国春秋》(卷七十八)

《新五代史》(卷六十七 吴越世家第七)

《旧五代史》(卷一百三十三·世袭列传二)

《资治通鉴》(后梁纪四)

《吴越备史》(卷二)

吴越纪事(五十五)---阿育王寺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