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千年历史 看RCEP的签订如何宣告中国再次回到东亚舞台中心
文/豫章节度使
2020年11月15日,第四次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领导人会议以视频方式举行,会后东盟10国和中国、日本、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共15个亚太国家正式签署了《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协定对成员国各方好处有很多,诸如促进贸易流通、加强区域分工协作、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等等。但在我看来,对中国来说,RCEP有一个最大好处,就是终于使中国再次回到了东亚国际经济体系的中心位置,并使中国有了名正言顺地整合整个东亚经济力量与世界其他经济体对抗的强大能量。

具体来说,因为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有着完整的工业体系和产业链,因此RCEP其他成员国在发展工业和贸易时,都要围绕中国的工业体系来做资源和产业的配套,从而获取利益最大化。这无形之中,就使得RCEP各国在经济等利益上更深度地和中国绑定,享受着中国经济高速发展所产生的外溢红利。
实际上,两三千年来,中国就一直是东亚地区的核心。历史上,朝鲜、日本、越南、缅甸、满者伯夷(印度尼西亚)等国,就一直享受着中国发展的人口红利、资源红利和技术红利。通过朝贡贸易,这些东亚、东南亚国家尊奉中国中原王朝为宗主国,他们享受着中国发展的好处、得到中原王朝的安全保障。这些东亚、东南亚国家,与中国历来都是命运相连,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中国与东亚的千年交往
我们先从东亚的朝鲜半岛说起。早在商周交替时期,就有殷商贵族箕子带着殷商遗民进入朝鲜半岛建立国家的传说。从后来历史记载和考古发现来看,箕子入朝确实是朝鲜半岛文明化的开始。箕子和他的殷商遗民在以今天平壤为中心的朝鲜半岛北部地区建立了箕子朝鲜国。箕子把中原先进的文明和技术成果播撒到朝鲜半岛,并把文明向朝鲜半岛南部扩展。朝鲜半岛南部慢慢形成所谓的“三韩”(马韩、辰韩、弁韩)部落。后来,箕子朝鲜在战国末年被流亡至此的燕国人卫满取代,建立卫氏朝鲜。汉武帝时期,汉军灭卫氏朝鲜,朝鲜半岛北部正式并入中原王朝版图。
西汉在这里设立汉四郡,也就是乐浪郡(治所在今朝鲜平壤大同江南岸)、真番郡(治所在今韩国首尔)、临屯郡(治所在今韩国江原道内)和玄菟郡(治所在今朝鲜咸镜南道咸兴市))。通过汉四郡,中原文化及其影响力自此向北进入东北地区,向南进入朝鲜半岛南部地区,再由此跨过海峡影响到日本本州地区。在中国文明的辐射影响下,朝鲜半岛南部的“三韩”部落逐渐发展出百济、新罗、任那、伽罗等小王国,并最终形成百济和新罗两个大国。

东汉时期,在中原文化影响下的东北扶余人建立高句丽王国,并逐步南下,在中国的十六国后期渐渐控制了汉四郡和辽东,成为中原王朝和朝鲜半岛南部各国的心腹大患。历史上、曹魏、前燕、北魏、隋、唐与高句丽爆发多场大战,比较著名的有曹魏将领毋丘俭征讨高句丽、隋炀帝三证高句丽、唐太宗出征高句丽、唐高宗派李勣灭高句丽等等。高句丽向东侵扰中原王朝、向南侵扰“三韩”各部,无形中,高句丽在汉四郡崩溃后充当了中原文化向朝鲜半岛传播的中间使者。
然而,强盛一时的高句丽最终还是逃不过被中原王朝铲除的命运。随着唐朝与朝鲜半岛南部国家新罗的结盟,两国合兵最终于660年平灭百济、668年灭亡高句丽。新罗与唐朝随后在短暂冲突过后最终以大同江划界。至此,朝鲜半岛再次全境臣服于中原王朝。此后,不论是取代新罗的高丽,还是后来取代高丽的朝鲜,直到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签订前,朝鲜半岛一直臣属于中原王朝,接受中原王朝皇帝的册封,并受到中华文明深远影响。至今,朝鲜传统服饰仍保留了大量明朝汉族传统服饰的痕迹。

在中原文明向朝鲜半岛扩张的同时,日本势力也趁机进入朝鲜半岛。作为一个岛国,日本千年来梦寐以求要在大陆上获得一块扩张的立足点。这一执念成了日本大和民族千年以来的“心魔”。最终,唐朝与日本在朝鲜半岛的白江口(今韩国锦江入海口)爆发了一场白江口海战。战争结果,日军大败、唐军大胜,日本第一次染指朝鲜半岛的企图失败。在此前后,受到中原文化的强势影响,日本国内开始了自上而下地向唐朝、向中原王朝学习的行动。645年,日本孝德天皇从权臣苏我氏家族手中夺回政权,颁布《改新之诏》,正式开启“大化改新”(“大化”为孝德天皇年号),废除贵族世袭制,建立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体制。由此,日本社会发展和政治文明程度向前迈出了一大步。

大化改新之后,日本向唐朝大规模派遣“遣唐使”,学习中原先进文化。其中比较著名的有阿倍仲麻吕、吉备真备等。特别是阿倍仲麻吕,其汉名叫“晁衡”,因仰慕中原文化而不肯离去,在唐朝官至客卿,与李白、王维等大唐文化界名人均是至交好友。同样,当时唐朝也有东渡日本播撒中日文明交流种子的先行者。例如,唐代和尚鉴真,冲破海上的重重险阻,于754年东渡到达日本,在日本传播了中原地区的营造、雕塑、壁画、宗教思想等文化艺术成果,并被日本人尊为律宗初祖。

南宋灭亡后,部分宋人逃亡至日本,元世祖三征日本,皆为台风所阻。明朝万历间年,仍未放弃“大陆梦想”的日本,再次在关白丰臣秀吉的命令下,两度入侵朝鲜。日军一度攻掠至中朝边境的鸭绿江。在朝鲜国王的求援下,大明万历皇帝下诏援朝,开启了轰轰烈烈的壬辰卫国战争。大明将领邓子龙、李如松与朝鲜将领李舜臣等,在朝鲜经过多年抗战,大败日军,被促使日本关白丰臣秀吉忧愤而死,逼迫日本退兵。日本与中原王朝的较量,再次以中原王朝的胜利而告终。

明朝中后期,大量明朝商人往返于中国、日本、琉球国之间,做起庞大的海上贸易。这期间,形成了以郑芝龙等为首的数个强大的东洋海上贸易武装。中、日、琉球等国之间的联系,以繁荣的海上贸易的形式维持着。
然而,随着后来清朝强化闭关锁国政策,中日贸易往来大为减少,交流一度中断,中日两国发展道路开始渐行渐远。1853年,美国海军将领佩里来到日本,叩开日本国门,试图强行将日本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这一世界被称为“黑船事件”。软弱的日本德川幕府放弃抵抗,接受美国等西方国家的不平等条约。幕府的软弱激起下层武士反抗,最终,在倒幕运动的浪潮下,日本末代将军德川庆喜被迫接受“大政奉还”。明治天皇正式上台,于1868年开启明治维新,开始“脱亚入欧”,学习西方。此后,日本吞琉球、侵朝鲜,并在1894年甲午海战中打败了它的“千年老师”中国。狂妄不可一世的日本此后先后发动侵华战争和太平洋战争,终于在中国的庞大体量下吃了瘪,退回东洋列岛。
在此后的岁月里,中国通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再次获得国家独立,开始重新找回昔日的荣耀。朝鲜战争这一“立国之战”的胜利,再次告诉世人,东亚这块土地,没有中国的允许,外人插手干预必将遭遇惨重失败。在后来七十年的日子里,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中国的影响力再度辐射至朝鲜、韩国、日本,让美国在东亚的存在岌岌可危。
中国与东南亚的千年往来
东南亚分为中南半岛、马来群岛和菲律宾群岛三个部分。先来看看中南半岛的情况。中华文明第一次进入中南半岛是在秦末的南越国时期。秦末农民大起义爆发后,秦朝南海郡龙川县令赵佗割地称王,控制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三个岭南郡县,建立南越国。不久,南越国就把势力深入中南半岛,控制了今天的越南北部、中部地区。汉武帝时期,汉军灭南越国,西汉在中南半岛设置交趾郡(今越南河内)、九真郡(今越南清华)和日南郡(今越南广治)。中原文明开始大规模进入中南半岛。194年,东汉日南郡象林县功曹之子区连,带领当地占族人起兵,建立占城王国,脱离东汉控制,并不断向南北两个方向扩张。但是,占城王国在大部分时间里依旧向中原王朝称藩进贡。
东汉末年,士燮为交趾郡太守。他为官期间,大量接收从中原南下躲避战乱的流民,把交趾发展成了人口大郡、岭南乐土。在这期间,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明进入交趾地区,红河三角洲一带的农业生产得到飞速发展,当地文明也取得长足进步,儒学大盛。此后千余年间,以交趾为中心的越南北部地区一直处于中原王朝和多个中国南方割据政权统治之下。

939年,五代十国中的南汉静海军节度使吴权在打败南汉军队之后,割据称王,建都古螺(今越南河内西北),建立吴朝。此后,越南经历“十二使君之乱”,并最终由将领丁部领重新统一越北地区,建立丁朝。968年,丁朝立国,丁部领建国号为大瞿越,正式称帝。而北宋朝廷对此予以默认,这标志着越南正式脱离中原王朝控制。然而,越南的建国历程仍然深深被打上了中原文明的烙印。此后,越南与中国宋朝、元朝、明朝、清朝数次爆发战争,中越两国在不断地战战和和中加深了文明交流。即便脱离中国而独立,越南依旧摆脱不了中华文明的影响,成了中原王朝的藩属国。

此后,越南北扩不成,不断向南侵夺占城国土地,最终在1697年,越南阮朝灭了受印度文明影响,信奉印度教的占城王国,兼有红河三角洲和湄公河三角洲两大产粮区域,国力大增。清朝末年,伴随法国人的入侵和清朝国力的衰退,越南和朝鲜的命运一样,被西方列强控制,脱离了中国的藩属国序列。
与越南相类似的,还有缅甸、暹罗(泰国)、柬埔寨、老挝,这些中南半岛国家都曾长期臣属于中原王朝,但都在中华文明近代衰落时被西方夺去。
位于中南半岛东面的菲律宾群岛,自宋明以来,一直有中国人来此经商,这里也聚集了众多华人。明成祖时期,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来到菲律宾南部的苏禄王国。苏禄国王大为崇慕中原文化,跟着郑和船队来到明朝首都南京,觐见明成祖朱棣。后来苏禄国王长期呆在中国不肯离去,并在南京病逝。死前,这位国王上奏明成祖,希望将其安葬在中国。明成祖同意了他的要求,将他安葬在南京,并为其修建墓碑。然而,随着明朝后期西班牙对菲律宾群岛的入侵和对当地土著以及中国商人的杀戮,中华文明渐渐退出了菲律宾地区。

再说说马来群岛。由于控扼马六甲海峡,长期以来,马来群岛是中国商船由南海通往印度、波斯、阿拉伯、东非的必经之道。这里商贸繁荣,人员往来频繁,曾经长期受到中原文明和印度文明以及伊斯兰文明的影响。因此,这里的文化形态更加丰富多彩。在南朝、唐、宋、明各朝各代史书上,均记载有当地的满剌加(马六甲)、三佛齐(苏门答腊)、浡泥(文莱)、爪哇国等前来朝贡和贸易的历史。1407年,为方便郑和下西洋并扩大明朝在南洋的影响力,在苏门答腊统治的华人国王施进卿被明成祖任命为旧港宣慰使,明朝在苏门答腊正式设立旧港宣慰司,让其服务于往来的明朝郑和船队。1440年,苏门答腊被爪哇岛的满者伯夷王国吞并,旧港宣慰司的建制正式结束。

由此可见,东南亚地区,不论是中南半岛、还是菲律宾群岛,亦或是马来群岛,历史上都和中原王朝有着频繁往来,双方有着深厚的经贸和人文联系。但是,像越南一样,随着西方殖民者的到来,东南亚各国各地区先后失去独立地位,成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中国也因为在近代衰落,而无力保护这些地区抵御西方殖民者入侵。东南亚各地,,慢慢沦为西方列强的原料产地和商品倾销地,当地的粮食、橡胶等原料源源不断被掠夺剥削,供应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二战以后,越南先后在中国的两次帮助下,击败法国侵略者和美国侵略者,获得并保住了国家独立。70年代,美国认识到了中国已经恢复了其历史上在东南亚的强大影响力,被迫灰溜溜撤出越南。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又通过各种手段打碎了新独立的越南称霸中南半岛的梦想,保住了柬埔寨、老挝的国家独立和领土完整。世人又认识到,在东南亚地区,中国对当地的稳定、和平与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RCEP签订的历史意义
因为中国的插手干预和力量投射,外部力量和当地蠢蠢欲动的野心家们都没法在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安心扩张称霸。中国是东亚和东南亚地区的“稳定剂”,维护着东亚、东南亚地区的和平与繁荣。凭借两千多年的文明优势和体量优势,中国是这两个地区当之无愧的“领导者”。当中国衰弱时,东亚和东南亚地区避免不了被外界侵略和被内部野心家捣乱的危险。当中国强盛时,东亚和东南亚地区都能享受到中国文明发展的成果。东亚和东南亚的安全与发展需要中国,同样,中国的和平与繁荣也需要安定有序的东亚和东南亚。因为,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已经被深深打上了中华文明的烙印。
中国兴则东亚兴,东亚安则中国安。昔日,大英帝国把印度纳入其体系,构建了横跨全球的工业帝国;美国趁欧洲战后衰落推行马歇尔计划,让欧洲被迫上了美国的工业战车,德国借苏联解体的机会布局中东欧,让德国一举成为欧洲工业的中心。今日,随着中国参与签订RCEP,东亚、东南亚各国被整合进中国庞大而完备的工业体系之中,成为中国工业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搭乘中国经济的快车飞速向前。因此,我们可以说,东亚与东南亚15国签订RCEP,是域内国家寻求繁荣发展、区域合作的重要尝试,是中国重回东亚舞台中心、保障东亚和平与繁荣的力量证明,更是中国走向世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伟大一步。

欢迎点赞转发关注三连哦!我是豫章节度使,与我一道品茶说历史,煮酒论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