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父亲教育缺失的八大问题

2020-05-16 08:40 作者:熊猫外交官  | 我要投稿


父亲教育缺失的八大问题

忙碌的父亲们如何更好地参与到孩子的教养、参与到孩子的情感发展中?胡赤怡提醒父亲们,作为男人确实需要放松,但不要像二三十年前的日本人那样下班后就与一帮同事去酒馆喝酒发泄或解愁、几乎大醉了才回家。不妨适当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应酬,或者允许的话带上家人一起参与。而最简单可行、也是最好的办法,就是与家人每周有一次运动,既锻炼和放松了自己,又有了家庭聚会、相互交流、促进感情的好机会,同时也给孩子树立了良好的示范和榜样。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是相辅相成的,但在单亲或者分居的状况下,孩子可能会缺乏来自父亲的教育,这时该怎么办?这种状况下的孩子一样可以健康成长,关键在于母亲千万不要去乱填补,而应宁缺毋滥,否则母亲的过度补偿会让孩子出现问题。再则,孩子对男性的学习,并非只能一定来自父亲,因为生活中有很多可以借鉴的、或者替代父亲的榜样,可让孩子多接触一些男性亲属,逐渐学习。而社会更是一个广阔天地,为孩子提供了更多的男性榜样和学习机会。要知道,父亲教育并不是说教,更多的是言传身教、耳濡目染。父亲教育缺失对教育孩子的影响 在当前绝大部分中国家庭中皆为母亲在扮演家庭教育的主角,或者说在唱着育儿的独角戏,而很多父亲教育却成演变成为辅助角色,甚至不少家庭中还出现父亲教育缺失的现象。

父亲教育缺失现象,究其根源,主要是受传统家庭教育观念的影响,比如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或者受性格与脾气的影响,尽管参与了,但是不讲究方法,导致亲子关系越来越疏远,没有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可以说,在很多家庭里,最终还是让家庭教育的责任落在了妻子的肩上。而大部分孩子父亲则认为教育孩子想当然就应该是女人的事儿,甚至有时看到孩子教育的效果不是很理想时,便去指责和埋怨妻子教育不得力,再看看妈妈们无疑不一个个满腹委屈,有时矛盾加剧还会发生争吵。

案例一

朵朵,女孩儿,三年级,爸爸在某行政单位工作,妈妈在一家公司做财务工作。朵朵妈妈现在最头痛的事:害怕老师给自己打电话,批评自己平时对孩子的学习不加强监督,导致孩子听课困难,作业完成质量差,孩子上课还爱交头接耳,注意力不专注。有时老师毫不客气地会把朵朵妈妈叫到学校去当面谈(说是谈,实则就是批评家长)。

有时朵朵妈妈实在不愿意面对老师,便让朵朵爸爸去,可是朵朵爸爸却以自己工作忙抽不身为理由经常拒绝。在家里,朵朵妈妈有时实以难以解决女儿的教育问题时,便求助于老公,可是朵朵爸爸却不是找理由要有应酬出去,就是自己在电脑前玩自己的游戏,仿佛这孩子不是他的似的。看到这种情况,朵朵妈妈有时便心生哀怨:我真的选择错了男人了吗?难道他就一点责任感没有?

案例二

小琦,男孩儿,初一,爸爸长年出差在外地,妈妈在家里照顾儿子的生活,以及负责孩子的学习和教育。最近,小琦学习成绩一下处于下滑状态,小琦妈妈非常焦急,自己已经辅导不了孩子的学习,同时在母子沟通上困难也逐渐显露出来。不管小琦妈妈苦口婆心地如何劝导孩子你应该少去关注电脑游戏,适当增加一些学习的时间。可是这一切皆不管用。

小琦放学回家后,总是先跑到电脑前痛快地游戏一阵子,每次总是在妈妈的催促下才不情愿离开电脑前去吃饭。可是小琦吃完饭写作业时全然没有了玩游戏的那种劲头,总是心不在焉,不是东张西望,便是磨磨蹭蹭,作业总是拖的很晚才结束。面对这种情况,小琦妈妈非常无奈,她不知道应该如何去教育孩子,让孩子把心情用在学习上。

案例三

兵兵,男孩儿,小学六年级,父亲是医生,母亲在一家行政单位工作。兵兵父亲没有什么业余爱好,除了工作之外,偶尔会有一些应酬,大部分时间都在家里,对孩子学习关注的比较多。兵兵爸爸性格非常暴躁,每次看到儿子写作业中有错误便会大发雷霆,有时如果儿子有顶嘴现象便会挥起巴掌。随着儿子一天天长大,兵兵妈妈发现儿子不再那么听话了,心情好时还可以照着做,可如果心情不好时,干脆作业也不写了。看到父子关系一天不如一天,兵兵妈妈试图参与对孩子的教育,可是兵兵的爸爸总是横加指责,埋怨妻子对孩子总是纵容,嫌妻子对孩子太过于迁就。

类似例子有很多,不再去一一列举。我想通过上面的例子,让家长们看看,父亲的表现到底如何。看后再去反思一下,在你的家庭里,父亲教育处于什么样的状态。面对很多现实的家庭教育问题,如果父亲教育缺失会带来哪些不利的影响呢?

其一、导致父亲在孩子眼中的威信降低

在家庭教育中,父亲教育和母亲教育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两者通过动态的平衡,通过优势互补使各自在教育中的不足得到弥补。但是如果父亲不参与教育,或者教育方法简单粗暴,必然会使孩子感受不到良好的父爱关怀。当孩子学习吸纳不到父亲身上良好的品质时,便会把父亲在家庭中的地位看的不那么重要。如果一个缺点很多的父亲,可能会让孩子越来越不屑,甚至瞧不起。这样一来,孩子就会把父亲的话当做可有可无的事。但从另一方面来讲,孩子会更加依赖于母亲,如果母亲在观念上,在教育的能力上存在不足时,那么很难把孩子的教育搞好。

作为家长,我们必须要认识到,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由于社会经验,人生目标,学习目标,做事的毅力等方面皆有很大的不足,这些都离不开父亲的正面教育、引导和激励。让孩子清楚自己当前最紧要做的事是什么?你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会受到他人的尊重和喜爱?从现在开始,你将着重培养哪些方面的能力,以为将来社会上立足做充足的准备等。有很多为什么,都需要父亲在孩子的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去培养孩子。如果父亲做不到,做不好,那么无疑会让孩子在一种缺失状态中成长,必然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其二、导致孩子的习惯养成出现困难

我们都清楚,孩子的好习惯养成,与家长的自身习惯有密切的关系。在一个家庭中,父母生活中是否有好习惯,学习上是否有好习惯,都会让孩子看在眼中,记在心上。如果我们只要求孩子做到,自己做不到,或者其中一个人做不到,都无法形成良好的习惯氛围。而父亲教育缺失,就会让这种习惯氛围被打破,比如父亲在家中不能与孩子生活作息时间同步,或者在孩子学习时自己却在电脑上玩游戏或者看电视,都会让孩子在学习中的注意力被转移,被分散。

不可否认的是,父亲的榜样作用在培养孩子的好习惯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父亲给孩子树立了一个非常良好的形像,给孩子规则的内容,自己都坚持做好,同时带动孩子妈妈一起来做好,那无疑会给孩子在自觉遵守习惯内容方面增强了信心,同时也会让孩子在行动力上得到强化。但反观父亲习惯不好的家庭里,只要父亲懒散,颓废,爱找借口推脱责任,消极逃避,就很难看到孩子积极的一面,这就是父亲的负面榜样作用影响。

其三、导致孩子责任感缺乏

经常会看到一些孩子对家里的事不参与,哪怕是一些细小的家务劳动,甚至是整理自己的卧室,动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一个孩子责任感的建立,最初是从自我服务,做一些简单的小事开始的。如果父亲在这方面,缺乏关注,自己不去做,不带领孩子去做,时间长了,孩子便会认为做家务只是妈妈的事,和自己没有多大关系。比如有些孩子父亲回到家里,不帮助孩子妈妈做饭,不打扫家里卫生,相反却指挥着孩子妈妈做这做那,很容易让孩子效仿,让孩子妈妈成了保姆。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责任感贯穿到方方面面,涉及到家庭责任,学习责任、社会责任、集体荣誉、个人荣誉等诸多方面。如果孩子不能从家庭责任方面从父亲身上得到积极的影响,那么必然就会在学习方面的责任也受到影响。比如孩子学习时有时会认为是给老师学习,给爸爸和妈妈学习,全然不清楚学习是为了自己。比如,在家庭责任分工方面,如果父亲不关注这方面的内容,孩子就不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直接的后果便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比如,孝顺老人方面,如果父亲不给孩子做出一个良好的形像示范,孩子不可能去关心老人,照顾老人,甚至为父母分忧。

其四、会让孩子自信心培养受到影响

做为男性,从对事物的判断,目光的广度,思考的深度,执行力方面无疑会有优于女性的一面。这些优势会为孩子在做事,思考问题,动手解决问题等方面提供良好的自信支持。但如果父亲不能把优势转化为家庭教育的实践活动,不踏踏实实地在教育孩子的每一个细节中去落实,那么孩子在父亲身上将会得不到这些有益的品质。同时父亲教育缺失,也会让孩子妈妈在自信心方面得不到最强有力的支持。如果教育孩子过程中夫妻双方形成合力,共同去相互理解、支持、鼓励和配合,便会形成一种强大的向心力,当孩子感受到爸爸和妈妈给予肯定、鼓励和支持后,很容易去面对困难,挑战自我,超越自我。可以说,自信心是孩子能力不断提高的源动力。

比如,孩子在学习方面,如果父亲不及时关注和发现孩子的问题,就问题去做合理的解决,给孩子指出可行性的操作方法,同时肯定孩子的努力,鼓励孩子继续努力,力争下一次做的更好,那么孩子不可能自己去解决问题,或者在自信心上得到加强。比如,孩子在劳动教育方面,有时孩子妈妈分担家庭事务比较多,很容易把好习惯被家庭琐事打破,那么这时就需要父亲及时来分担一下家务,引导孩子也参与力所能及的事情,让全家人都处于动态的平衡之中,这就避免了有人忙碌不堪,有人闲的无事可做,在这种情况下,孩子自然也乐得个轻松,也不愿意做事而只光顾着玩耍了。在父亲的带动和影响下,孩子参与劳动的信心便会逐步增强,孩子愿意参与家务,这对孩子在学习方面的付出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既而最后形成自觉自愿的行为。

其五、会让孩子在感恩教育上受到影响

父亲虽然为男性,但是在感恩教育上却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父亲的一举一动,都会让孩子潜移默化地记在心上,为心灵的成长提供丰富的养料。经常会看到一些孩子的父母在孝顺老人方面产生分歧,原因是对爱的付出有偏有向,经常是对自己的父母给予的多一些,对爱人的父母给予的相对要少一些。甚至要求爱人对自己的父母好一些。这些都会让孩子从父母的言谈中,从父母的做法中受到影响,时间长了很容易让孩子厚此薄彼,在待人处事上产生偏见,甚至偏激地看待人看事。

感恩教育不仅从孝顺双方的老人方面给孩子以影响,还能从父母对待他人的观点和做法中得到影响。比如一位父亲如果自己经常帮助他人,或者经常带着孩子去帮助他人,会让孩子很容易从内心深处建立一种善良的品质,让孩子知道:帮助他人是一种美德,宽容他人也是一种美德,欣赏他人更是一种美德。长期的影响,会让孩子在心胸方面,在价值观方面得到积极的促进和影响。当孩子从内心深处懂得施爱时,那么无疑会让孩子变得更加无私,更加愿意付出自己的爱。

其六、会降低孩子战胜挫折的勇气

每个人成长的过程中都会遇到挫折,对我们的孩子也一样。所不同的是,孩子的心理更为脆弱,更容易受诸如批评、嘲笑、非议、被人欺负、成绩不好等因素的影响,造成只愿意听表扬的话不愿听批评的话,只愿意享受别人的给予不愿意吃苦付出,只愿意做简单的事不愿意挑战困难。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如果父亲不能及时发现并激励孩子,会让孩子陷入困境。可以说,父亲的积极干预,给予孩子以激励和引导,会让孩子正视困难,提高孩子轻松应对挫折的能力。

可是在很多家庭中,父亲在面对孩子成长中遇到的挫折现象往往容易忽略,甚至不去关注,总认为孩子遇到的那点事儿,几乎不值得一提。要知道,很多小问题的长期积累便会成为大患,很多问题很突出的孩子便就是在得不到家长的帮助和鼓励,最后逐渐让自信心消失,最后导致做什么事都患得患失,不敢放开思想,不敢去尝试,害怕再受到伤害或者失败。尽管孩子的母亲会干预,但是父亲教育的缺失,会让孩子战胜挫折的勇气大打折扣。

其七、不利于孩子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从幼儿时期开始,孩子便已经接触人际关系,所不同的是,儿童人际关系很简单,辐射范围较小,很容易被家长忽略掉。如何构建良好的儿童人际关系,将会直接影响孩子将来从容地与同学、伙伴和大人们交往能力。纵观一些不合群、胆怯、不能在公众场合下表现自我的孩子,都与父亲培养孩子人际交往和表现自我的能力缺失有关系。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最初都是以一种胆怯的目光审视周围的一切。如何给孩子建立心理安全感,并在此基础培养孩子的自信心,提高孩子适应陌生环境,接纳陌生人的能力,是父亲必须要考虑并做好的事情。比如在家里,对于来访的陌生人和小伙伴,父亲可以积极主动地把对于孩子来说的陌生人介绍给孩子,并邀请对方来和自己的孩子做好朋友,一旦对方付出热情和行动,孩子就有了被他人接纳的感觉,心理上便会放松警惕。通过游戏活动,让孩子感受到与他人沟通和娱乐所带来的快乐。比如在幼儿园和小学里,父亲可以搭起人际互动的桥梁,让两个不熟悉的小伙伴相互介绍,握手或者拥抱来彼此熟悉,并且共同游戏,也会让孩子很快有了新的玩伴儿,随着孩子认识的小伙伴的增多,会让孩子享受快乐的范围也越来越大。

其八、对孩子礼仪习惯的养成不利

一个孩子能否被人接纳和喜爱,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看这个孩子是否能落落大方,有礼貌地问候别人。而这一切皆不可能让孩子自己学会,必须要依赖于家长的引导和示范。当孩子在家里主动帮助大人时,我们必须要对孩子说“谢谢”,然后告诉孩子及时回应说“不客气”,或者说“应该的”、“没关系”。而很多父亲恰在这方面做的不够好,有的甚至忽略了自身礼仪的养成。试想,一个缺乏礼仪习惯的父亲,又怎么能培养孩子拥有良好的礼仪习惯呢?当孩子连最起码的“谢谢”或者“请帮助我一下好吗?”都不会说,又怎么能礼貌地寻求他人的帮助呢?

所以,做为父亲必须要充分认识到,培养一个具有良好形像的孩子,必须要从自做起,并且关注孩子生活中的细节,不能随便就放过每一次锻炼孩子讲究礼仪习惯的机会。只要你有足够的耐心,以良好的形像举止出现在他人面前,得体地应用礼貌用语,就会让孩子受到积极的影响,通过对孩子长时间的培养,定会让孩子成为一个人见人爱懂礼貌的人。


父亲教育缺失的八大问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