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邑第一中学史·跋
平邑第一中学史·跋*
王照伦
1992年3月,卜昭和临危受命,到长期处于徘徊状态的山东省平邑第一中学任校长。面对当时一中的境况,为达总结过去、开创未来、建设国内一流名校之目的,便萌发了编纂校史之念。后曾组织人员进行过校史编写的尝试,但因故无果而终。2001年春,50年校庆被列入学校的议事日程,由张大勤分管校庆工作,仇德胜整理了部分学生和教师名单,为校史编写作了资料方面的准备。因校史编写是校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引起了学校内外的普遍关注。2002年1月16日,卜昭和主持由孙志远、潘景文、张大勤、仇德胜、王照伦参加的校庆筹备暨校史编纂座谈会,以此为标志,《平邑第一中学史》编纂工程正式启动。翌日,王照伦将《平邑第一中学史·目次(征集资料稿)》交学校领导审定。1月25日,仇德胜、王照伦驱车到柏林镇南林村拜访一中原总务主任郭东汉,拉开了走访当事人和知情人的序幕。
为了搞清楚建校初期的情况,于2002年1月30日召开部分老教师座谈会。这些见证了一中发展历程的老教育工作者聚集一堂,忆往事、想史实、谈资料,相互启发,畅谈一中50年的巨大变迁。在2002年1月底至2月初,向在县内外工作的校友发函近千份。之后,借2002年春节放假之机,一中10000多名在校生携校庆宣传提纲到自己家乡所在地和家庭所在机关联系校友、征集史料。春节过后,抽调宋炳平、吴国强、李学民到校庆办公室配合仇德胜开展工作,并给校庆办增加办公室1间、配备计算机4台,为校史编纂工作提供了人才和办公条件上的保障。此间,打电话、发传真和E–mail千余个,邀请国内外的校友参加校庆活动并征集校史资料,并在学校的网站(网址:http/www.pyyzh.126.com)上发布了有关举办校庆和编写校史的信息。与此同时,为方便海内外校友联络,学校开设了校庆和校史资料征集的专用电子信箱(E-mail: pyyz-50xq@163.com)。2002年3月13日,为了强化资料征集工作,将校史征集资料稿篇目胶印600余份,按教职员工每人1份发到学校各部门,要求各科室整理和收集有关资料,发动全校教职工积极提供自己所知道的史料和与自己有关的资料,号召全体教职员工要将校史资料征集工作作为自己的本职工作对待,把校史编纂当作全校性的工作进行了部署,并把校史资料征集工作纳入学校对教职员工的量化考核体系。
为了加大校史资料征集的力度,张大勤于2002年4月6日召集仇德胜、宋炳平、王照伦座谈,研究对策,加强对资料工作的领导,改善征集的方式,并将资料征集任务细化到人,要求限期完成。2002年4月7日,卜昭和、张大勤分别在学校每周召开的行政会上对校史工作进行了再动员、再发动。为了加快资料征集的速度和提高征集资料的质量,2002年4月8日张大勤主持召开学校各部门具体负责征集本部门资料的人员开会,再次对校史资料工作作了具体部署,王照伦对资料的范围、上下限、要素、重点、格式、载体、注意事项等作了说明。为了强力推动校史资料征集工作,于2002年5月6日晚,卜昭和召集校庆办工作人员和学校参与提供校史资料的有关人士开会,研究校史资料工作,对校史编写工作进行了再动员、再发动。会上,卜昭和、张大勤先后对校史资料工作进行部署,王照伦再次讲了各部分资料征集的具体要求,会议决定按照目次将资料征集任务具体到人,要求根据校史编写的需要去搞资料,限期在5月15日基本完成面上的资料收集工作,以确保校史编写的正常进行。到6月15日,大规模的资料征集工作基本结束,进入资料的拾遗补缺阶段。6月26日,张大勤主持召开学校原部分领导会议,通报校史编纂情况,并征求他们个人传记的意见。6月30日,资料收集工作全部完成。
以上一系列措施的实施,在校内外营造了1个浓厚的校史编纂氛围。许多校友在得知一中编纂校史的消息之后,积极联系自己所知道的校友,并通过多种途径提供资料和各种支持。加之有中共平邑县委和平邑县人民政府的正确领导、县教委的直接领导、学校全体教职员工的大力支持、全县各界的鼎力相助,使校史编纂工作有了良好的政治基础、坚实的社会基础、雄厚的群众基础、丰厚的资料基础、充裕的经济基础。同时,学校党政高度重视校史编写工作,加强领导,巧妙运作,编纂人员尽心竭力,将校史编写工作开展得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
为使《平邑第一中学史》在8.5个月后的校庆之前面世,编纂人员倒排工期,加班加点,顶风雪,战酷暑,夜以继日,一遍又一遍地核实资料,对遣词用字反复推敲,尽力做到精益求精,力争向社会推出1部精品史书。鉴于《平邑第一中学史》不仅是一中历史上的第1部史书,也是平邑县历史上的第1部校史,编著者深感责任重大,在整个编写过程中简直是如履薄冰,每输入1个字都斟酌再三,以确保行文通畅、观点正确、褒贬恰如其分、记述客观公正。6月30日,逾百万字的校史初稿如期完成。7月2日,初稿下厂印刷。7月10日,召开由校内外专家、学者和知名人士参加的《平邑第一中学史》评稿会,与会人员对书稿的思想性、资料性、真实性、知识性、学术性给予了高度评价,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之后,编著者根据大家的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地对书稿进行了修改、补充、完善和提高。7月31日,付印稿完成。8月22日,付印稿下厂。
全书12章、64节、100万字。王照伦设计了框架结构,撰写了所有章节和凡例、大事年表、参考文献、附录、跋,并设计了书芯板式、护封和编排了卷首图照。仇德胜整理了部分学生名单、部分教师名单、部分沿革、走访联络了部分校友、提供了初中教导处等方面的部分资料,王照伦走访了部分一中校友并查阅了部分档案资料和摘录了参考文献中的部分资料,宋炳平走访了部分校友、查阅了部分档案资料、提供了后勤和食堂管理等方面的部分资料,吴国强走访了部分校友、查阅了部分档案资料、整理了部分教职员工名单、绘制了学校管理体系示意图,李学民走访了部分校友、查阅了部分档案资料、整理了往届毕业生和在校生名单,何稼政提供了沿革、概况等方面的部分资料,李希留提供了校园建设、环境卫生等方面的部分资料,甄宜峰提供了体育教学、体育设施、体育比赛和运动会等方面的部分资料,谢金平提供了体育设施等方面的部分资料,陈修梅、郭俊丽、蒋兴英提供了图书报刊等方面的部分资料,王继柱提供了高中生物教学等方面的部分资料,赵仁存提供了电教等方面的部分资料,彭京波提供了音乐教学、舞蹈教学、音乐教材、音乐科学师资建设等方面的部分资料,周彦提供了高中数学教学等方面的部分资料,张平提供了高中政治教学等方面的部分资料,张守信、朱家巨提供了工会等方面的部分资料,孙兆远提供了高中物理教学等方面的部分资料,林化友提供了高中地理教学等方面的部分资料,司端隆提供了校舍建设、仪器设备等方面的部分资料,刘兴成提供了学生公寓等方面的部分资料,孙芳提供了家长学校、妇女工作、计划生育、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部分资料,牛克勤、陈庆平提供了安全保卫、军训等方面的部分资料,张传秀提供了初中美术教学等方面的部分资料,李敏提供了初中化学教学、课程、教材、师资建设等方面的部分资料,刘桂兰提供了初中生物教学等方面的部分资料,王贵明提供了初中体育教学等方面的部分资料,唐小明提供了初中英语教学、课程、教材、师资建设等方面的部分资料,续红艳提供了初中音乐教学等方面的部分资料,裴富华提供了初中政治教学等方面的部分资料,李学聚、裴贞田提供了初中数学教学等方面的部分资料,王光英提供了初中历史教学等方面的部分资料,李忠美提供了初中地理教学等方面的部分资料,林化友提供了高中地理教学等方面的部分资料,李伟提供了高中英语教学等方面的部分资料,韩军提供了高中语文教学等方面的部分资料,林晓军提供了初中物理教学、课程、教材、师资建设等方面的部分资料,高西军提供了高中化学教学等方面的部分资料,王春学提供了后勤、校舍改造、总务处等方面的部分资料,谢金平提供了教导处等方面的部分资料,张宗奎提供了教科研等方面的部分资料,牛克勤提供了党组织、校园文化建设、夏令营、文艺演出、学生会、德育、国防教育、社会实践、政教处等方面的部分资料,王继峰提供了共青团等方面的部分资料,孔凡战提供了经费、财务会计、挡案、校办产业等方面的部分资料,陈文阳提供了信息技术教学、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培训等方面的部分资料,金永霞提供了医务室建设等方面的部分资料,米昕提供了美术教学等方面的部分资料,马希桥提供了高中历史教学、师资建设、课程、教材等方面的部分资料,张建运提供了办公室等方面的部分资料,徐瑞柱提供了初中语文教学等方面的部分资料,所有有论著、科研成果、专利的教职员工和在书中立传的校内外各界人士提供了与之有关的资料,已故立传人物的亲友提供了与传主有关的资料,欧阳秀华录入了附录中的部分原始资料。
由于校史编著是1项浩繁的系统工程,加之所有参与此项工作的人员均是首次涉足完全中学校史编纂活动,没有现成的范例可资借鉴,完全是“摸着石头过河”,在体例、结构、记人述事等方面难以做到尽善尽美;还因档案遗失、资料匮乏、有些当事人和知情人亡故,难免有遗珠之憾;更因时间仓促、编著者水平所限,书中瑕疵在所难免。敬请一中全体师生、历届校友和广大读者匡正。
编 者
2002年7月
* 原载《平邑第一中学史》,天马图书有限公司2002年8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