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山西垣曲龙王崖遗址的两次发掘

2021-09-07 08:51 作者:考古快递  | 我要投稿

山西垣曲龙王崖遗址的两次发掘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

龙王崖位于垣曲县城东南10公里,属长直公社。南临毫清河,东靠原峪河,地处两河交汇之处的断崖上(图一)。崖高约80米,故亦习称高崖村。遗址即分布在村北的多层台地上,面积约300 X 1000平方米,南北较长。遗址内涵有仰韶、庙底沟二期、中原龙山、二里头以及东周文化遗存°1982年9月至10月和1983年9月至10月,我们在这里先后做过两次发掘,共计开5 X 5探方7个,实际发掘面积133平方米,清理房址两处,灰坑8个,墓葬2座,复原陶器40多件。

一、地层堆积

我们发掘的几个点,除一座东周墓葬外,主要是庙底沟二期文化和中原龙山文化遗存。以T106西壁剖面为例(图二)。

第一层:耕土。

第二层:扰土,黄褐色夹料硬块,厚10—50厘米。遗物较杂,除龙山的陶片外,还有较丰富,有鼎、釜灶、盆和各种罐。

二、庙底沟二期文化

1.遗迹

房址1座,编号F102。叠压在T106第五层下,西南部被庙底沟二期灰坑H104破坏,探方以内部分发现2.5X2米的白灰面一片,西北边缘生土台上发现口径0.2、深亦0.2米的柱洞一个,探方以外部分未清理。因破坏较甚,整体结构不很清楚。

灰坑2个。H104为圆袋形,开口在T106第五层下,口径1.6、底径2.28、深L7米。周壁规整,底部坚硬平坦,可能为贮藏用窖穴。堆积为较松软的灰土,遗物有鼎、釜灶、罐、盆、钵等。H106为椭圆形,底部略向外张。开口在T105第五层下,坑口被龙山灰坑H105破坏。口径2.7-3.5米,东西较长,深2.8米。周壁亦较规整。坑底东部有一高、宽各为1米的生土台,探方内已清理部分长2.7米,结构较为少见。遗物比较丰富,有鼎、釜灶、瓮、罐、盆、壶、杯、碗等。

2.遗物

(1)生活用陶器

陶质中夹砂多于泥质,占总数6149%。陶色以灰陶比例较大,占43.59%,其次为褐陶,占39:06%,詠外还有少量的,占14.77%的泥质红陶和为数不多、仅占2.58%的泥质黑陶。器表多见篮纹(一部分带横道)和素面,分别占总数的39.13%和37.91%,绳纹次之,占12.55%,此外还有少量的附加堆纹和线纹,以及个别的彩绘陶片和方格纹陶片。以手制为主,部分器物经过轮修,大型器物多泥条盘筑,小型器物则直接捏塑,常见一器采用几种方法分段完成。如釜灶一般都是先分别做成釜和灶圈,然后再把釜套在灶圈±o鼎也是先做出腹,然后再接三足。分段做成的器物,接茬处几乎都附泥条加固。多数器物的耳、鎏都是后接上去的,以鸡冠形多见。有的罐类器底亦有明显的接茬痕迹。陶色多不纯正,一色为主,间有它色,如褐陶间有灰斑,亦见褐、灰、红、黑数色相间。红陶中部分色亦不正,红中泛黄或带褐色。器形有鼎、釜灶、罐、缸、瓮、以及盆、壶、杯、盘、缽、碗等。

鼎均圜底,夹砂陶,多为褐色。腹、底饰较整齐的竖篮纹。均手制,部分口沿经过轮修。标本五件,四件出自H106。分三式:

I式小口圜底罐形,方唇侈沿束颈,器形矮胖,圆腹下垂,口小于腹。复原两件。标本H06:14,器形略小,三足扁薄呈长条形,正面按压出起伏状的花纹。口径10.5、通高13.9厘米(图版壹,3;图三,ll)o标本H106:17,宽沿起棱,腹略深,足略厚,断面长方形。灰陶,口径12.7、通高19.5厘米(图版壹,1;图三,9)。

II式大口圜底罐形,方唇,宽沿斜折,腹较直,口大于腹,手制轮修。复原两件:标本H106Z15,内沿突棱较高,沿面有凹槽。三足扁薄,正视及横断面均呈长条形。足尖呈凿形,口径19、通高21.3厘米(图版壹,4;图三,12)。标本H106:16,唇有凹槽,腹较深,足较厚,断面方形。口径26.8、通高33.5厘米(图版壹,2;图四,4)o

III式圜底盆形,标本T106:7:12,圆唇,沿微侈,腹略浅较直,底残,腹外两侧置鎏一对,腹、底通饰绳纹,沿下有麦粒状凹点纹,上腹又有较整齐的的锥刺纹。灰陶。口径29厘米(图四,8)。

釜灶系釜与灶联成一体的炊具。出土残片较多,都不能复原。釜呈圜底罐形。灶呈圆筒状,顶端做出三、四个出烟孔,下端一侧有灶门。均夹砂陶、泥条盘筑,有的釜口沿经过轮修。制法一般是先分别做出釜与灶圈,然后再粘接成器。粘接处附泥条加固。釜一件,标本T105:5:14,方唇,宽沿斜侈,腹微外弧,底残。釜外双鎏偏上,案下残存接灶圈的茬口。灰陶,沿径轮修,饰较整齐并带有横道的竖篮纹。口径22、残高16.3厘米(图三,8)。灶圈一件,标本H104:8,整体圆筒状,上口内敛并残留有与釜相接的痕迹和三个烟孔。腰部有长方形小孔眼六个。灶门呈圆角横长方形,上部附加泥条。夹砂褐陶。通体饰较整齐的斜篮纹。底径16.5、高26.8厘米(图版壹,5;图三,1)。

深腹罐圆唇沿外翻,鼓腹,平底,夹砂陶,手制。标本H104:4,腹上段素面,’下段饰斜篮纹,灰陶,沿经轮修。口径18.1、底径13.5、高28.7厘米(图版贰,5;图四,6)。标本T106:6:ll,通体绳纹,腹下残,褐陶,口径16、残高17厘米(图三,4)。

单耳罐复原一件,标本T1O5:5:15,尖圆唇,敛口,腹微鼓,平底,整体近似腰鼓形。腹上部一耳,通体绳纹,深灰色夹砂陶,手制。口径11.5,底径8.6、高19厘米(图版贰,1;图三,13)。

小口高领罐标本H106:ll,尖圆唇,口微侈,肩部以下残。泥质褐陶,肩饰竖篮纹,手制轮修,口径9.8厘米(图三,7)。

夹砂缸大口,深腹,平底,灰褐色夹砂陶,泥条盘筑,分两式:

I式标本H106:2,沿斜侈,方唇,唇面有较深的凹槽。腹上段外弧,饰带横道的竖篮纹,中部附加一道略有起伏的堆纹,手制5轮修。口径32、底径18.7、高43厘米(图版贰,2;图四,3)。

II式标本H104:7,直口,腹壁微弧而近直,下腹残缺,口外附带状堆纹两周,以下饰斜篮纹。口径38、残高24.7厘米(图四,7)。

敛口瓮广肩,深腹,平底,夹砂灰陶,泥条盘筑。标本H106:l,尖唇上翘,肩部附加圆饼形包三枚,腹下部两侧置鸡冠状鎏一对,鎏以上黑灰色素面抹光,以下饰带横道的竖篮纹。口径18.5、底径19.5、高43厘米(图版贰,4;图四,1)。标本H106:10,仅存上半部分,器表深灰色素面,肩部一侧靠口沿处有小圆孔两个。腹上段饰弦纹两道,手制轮修。口径19.4、残高19.2厘米(图四,9)。

折腹瓮标本H106:9,圆唇,宽沿外翻,深腹,腹下部折收,平底,泥质灰陶,器表黑色,素面磨光,手制。口径30、底径14、高41.2厘米(图四,2)。

折腹盆复原一件,标本H106J13,圆唇,沿斜折,上腹较直,下腹折收,折棱处饰麦粒状剔刺纹,平底,泥质灰陶,素面抹光,手制轮修。口径27.3、底径13.1、高19.5、厘米(图版贰,3;图四,5)。

单耳小罐标本H106:12,敛口尖圆唇,,腹微鼓,平底。口腹间一耳。泥质揭陶,素面磨光,口径8.6、底径7.5、高11.1厘米(图三,3)。

单耳杯标本H104:6,尖唇敞口,浅腹平底,腹外置一竖蜜。夹砂褐陶,素面,手制。口径9.8、底径7.6、高4.1厘米(图三,10)。

壶复原一件,标本HI06:4,圆唇喇叭口,腹中部外折,平底。夹砂褐陶,素面磨光。手制。口径7.5、底径5.6、高11.8厘米(图三,2)。

钵复原两件,大口尖圆唇,腹缓收,大平底,泥质灰陶,饰竖篮纹,手制。标本H104:5,篮纹带横道。口径18、底径12、高厘米(图三,5)。标本H106:8,平底突出成假圈足。口径19.2、底径10.6、高8.4厘米(图三,6)。

(2) 生产工具

均磨制。

石锛标本H106:5,单面刃,较锋利,刃宽4.3厘米(图五,7)。

石刀长方形,单孔,孔由两面琢钻。标本T105:5:12,单面刃,一端折断后又加工磨出一刃。残长9.8、宽4.1厘米(图五,5)。标本H106:8,双面刃,使用痕迹明显。残长6.1、宽4.3厘米(图五,6)。

石锻标本T106:7:9,薄片等腰三角形,两侧有刃,锋残。残长2.6厘米(图五,8)o

蚌镞标本H104:l,亦薄片三角形,不太规整。长2.8厘米(图五,4)。

骨镞标本T105:5:10,圆锥形,铤断面呈扁圆形。长6.5厘米(图五,2)。

骨锥标本H106:7,磨制较精,一侧有原生骨槽,一侧外鼓,横断面呈弧形,尾残。残长9.2厘米(图五,1)。

(3)装饰品及其它

玉饰一件。标本T105:5:ll,墨绿色玉料。磨制较精。整体呈薄片长方形,上端边沿呈弧形。上下各有一孔,均系两面琢钻而成。长2.2、宽1.2厘米(图五,9)。

骨笄标本H106:6,残,表面光滑,断面呈椭圆形。残长4.6厘米(图五,3)。

三、龙山文化

1.遗迹

房址1座,编号F101o叠压在T105的2B层下,探方以内部分南北长3.9、东西宽3.2米。系半地穴式建筑,深0.6米。周壁规整,底部打砸后先铺垫一层草泥土,然后再抹一层厚约0.5厘米的白灰面。西、北两边均较整齐,西边由北向南2.6米处向内折收0.3米,然后再折向南直线延伸。据此推测其平面可能为凸字形。

灰坑5个。圆袋形2个(H01.H102),H01系一社员修整窑洞时发现并被破坏,我们清理了剩余部分。口径约1.2、底径2.3、深1.2米,周壁规整,底部平坦坚硬。堆积为疏松的浅灰土,遗物比较丰富,复原鬲、罐、杯等多件陶器。可能为贮物窑穴。H102在T101西南角,叠压在H101之下,上部南侧塌陷,口径2.2、底径2.85、深L6米。坑内堆积有浅灰、深灰、浅灰和灰褐色土四层。在第一层中发现人骨架一具,俯身直肢,上肢及脊椎骨已错乱,头亦移位,无随葬品,亦未见墓坑,应是死后弃置在灰坑中的(图六)。此外,坑内遗物很少。不规则形坑两个(H201、H103),H201开口在T201的3C层下,最大口径2.45、深1.5米,周壁外弧,底部欠规整,东南部较高。坑内有黄灰土和灰土相间的堆积四层,均较松软,遗物很少。长方形灰坑一个,编号H105,开口在T105的四层下,长2.5、宽1.3、深0.5米。堆积为褐色花斑土,遗物很少。

2.遗物

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生产工具以石器为主,其中镰类多见;装饰品及其它遗物中陶环最多,数量及种类均较突出。

(1)陶器

陶质中泥质陶路多于夹砂陶,占总数的53.27%,。陶色以灰陶为主,占55.31%,褐陶次之,占41.53%,此外还有很少的黑陶和个别红陶。器表多见绳纹,占38.37%,素面占32.28%,篮纹占16.25%,另外还有少量的方格纹和磨光陶片,以及个别的弦纹、堆纹、刻划纹、剔刺纹等。制法以轮制多见,约占半数以上,次为手制,模制很少。部分手制陶器亦经轮修。器形有鬲、不、釜灶、甑、罐、包、盘、豆、器盖、器座、杯、碗等。

鬲均夹砂陶,手模合制,多见灰褐色,饰绳纹。复原六件,分两式:

I式两件,均出自H01,圆唇,斜直领,上腹两側置鎏一对。标本H01:5,袋足内壁有反绳纹,足尖呈小平面,舌形鎏,灰陶间有褐斑,口径21.7、通高45厘米(图七,1)。标本H01:4,领残,断茬处有切割痕迹,可能是部分折断后为了整齐美观而用刀取齐,鎏较矮,呈鸡冠状,正面有四个指窝点装饰,褐陶。现存口径24、高49厘米(图七,2)o

II式残片较多,复原4件,多数器形较小。圆唇,高领斜侈,束颈,沿至袋足上部置单把,或沿下两侧置鸡冠状鎏,鎏上多有指窝状装饰。标本T202:4D:25,领略高,颈较细,袋足外鼓,裆较圆纯,三足尖的间距较小。口径10.5、高16.2厘米(图八,5)。标本H01:3,袋足微鼓,三足尖间距较大。口径11.6.高17.5厘米(图八,9)。标本T202:4A:5,造型近似H01:3、唯沿下置双鎏,灰色陶°三足尖残。口径13、残高20厘米(图八,6)。标本H201:l,唇部加厚,口略小,颈较细,颈下双鎏,三足尖间距较大。口径18.5、高36.8 M米(图八,2)。

釜灶标本T211:4B:039,敞口斜方唇,釜呈盆形较浅,沿下即接灶圈,接茬处附加扁圆形鎏一•对,鎏上剔出麦粒状凹槽。鎏以上素面,以下绳纹。夹砂灰陶,手制(图八,4)。

斝较多见,皆敛口,饰绳纹加弦纹。夹砂陶,手制,部分经过轮修。标本T212:3D:08o口、腹皆弧形缓收,外附半月形鎏一对。褐色陶。口径24.8厘米(图八,23)。标本T202:3A:017,方圆唇,折角处附加堆纹一道,褐陶,口径30厘米(图八,19)。标本T202:3B:014,腹壁收分较小,折角较缓,灰褐色陶。口径28.6厘米(图八,20)。标本T212:4C:069,尖圆唇,腹斜直内收,折棱突出,灰陶。口径20厘米(图八,16)。

甑罐形,平底,底部和底沿周边都有不很规整的圆形小孔眼,泥质陶,素面,轮制。复原一件,标本T211:4B:31,方唇,宽沿外折,折棱凸起,腹外鼓。器表黑灰色素面磨光。口径16.6、底径7.8、高19厘米(图八,7)o残器一件,标本T212:3C:078,灰褐色陶,底径8、残高7.8厘米(图八,28)。

夹砂折沿罐方唇宽沿,束颈鼓腹,平底。轮制,饰方格纹。标本T212:4B:080,褐陶,口径22.4厘米(图八,12)。标本T212:3C:068,内沿折棱突出,灰陶。口径26.8厘米(图八,21)。标本T211:4B:033,腹壁弧度较小,褐陶,口径22厘米(图八,15)。

夹砂侈沿罐标本T212:4:061,圆唇束颈,鼓腹,夹粗砂灰陶,轮制。颈部篮纹抹消,以下饰带横道的竖篮纹。口径24厘米(图八,11)。

单耳罐束颈鼓腹,平底。一侧沿至腹上部置一耳。夹砂陶,轮制。复原两件,分两式:

I式标本H01:2,方唇折沿,耳中部内凹,断面呈弧形。器表黑灰色,胎较薄,腹饰方格纹。口径14、底径7、高19.2厘米(图八,8)。

II式器形略小。标本T212:4C:27,圆唇直口,灰褐色陶,素面。口径8.2、底径6.4、高11.9厘米(图八,18)

圆腹罐标本T201:3A:06,方唇,宽沿斜折,束颈,圆腹,泥质褐陶,轮制,素面。口径22厘米(图八,14)。

深腹罐宽沿大口,腹壁近直,底残,泥质褐陶。分两式:

I式标本H01:16,圆唇卷沿,褐色发黄,素面磨光,颈下两道弦纹,弦纹之间又刻画出内填剔刺纹的大三角形装饰。腹部又一道弦纹,下饰绳纹,轮制,胎较薄。口径26厘米(图八,10)。

II式标本H01:14,方唇侈沿,沿外附泥片加厚,手制,通体饰绳纹。口径29、残高30厘米(图八,l)。

高领鼓腹双耳罐标本H01:l,小口微侈,腹外鼓较甚,两侧附扁平的桥耳,小平底。灰褐色泥质陶,轮制。肩部涂黑色陶衣,打磨光亮,饰一组弦纹夹刻划的人字纹。耳以下饰弦纹和夹带横道的竖篮纹。口径13.8、底径8.6、高24.2厘米(图八,3)。

大口罐高领束颈,广肩鼓腹,肩部素面,均泥质陶,轮制,不能复原。分两式:

I式圆唇加厚,口较直,标本H01:21,褐陶,口径24厘米(图八,13)。标本T212:3C:060,灰陶,器形较大,口径34厘米(图八,29)。

II式圆唇沿外侈。标本T2U:3C:030,灰陶,口径24.5厘米(图八,22)。标本T202:4A:091,灰褐色,折肩,肩饰两道弦纹,肩以下饰较整齐的竖篮纹,口径26厘米(图八,24)。

小口罐方唇加厚,高领,束颈,鼓腹,颈以下饰竖篮纹,泥质褐陶,均不能复原。分两式:

I式标本T2U:3C:046,直口,手制轮修,口径12厘米(图八,17)。

II式标本T212:3C:059,沿外侈,篮纹带横道,轮制,口径15.2厘米(图八,27)0圜底缸深腹口微外敞,厚胎夹粗砂,陶胎黑灰,内外表面褐色或灰褐色,泥条盘筑,饰绳纹。标本T202:3B:07(图八,26)0标本T211:3C:044,沿部呈小台面(图八,25)O根据垣曲县文化馆釆集的标本可知这类缸整体呈“U"形,均大口,深腹,厚胎,小圜底。

双腹盆敞口,平折沿,圆唇,上腹斜收,腹中部外折,下腹反弧形急收,小平底。泥质陶,轮制,素面。标本T202:4A:092,灰褐色,口径30、残高15.6厘米(图九,2)。标本T211:3C:035,翻沿、圆唇,灰陶,口径32、残高13.2厘米(图九,l)o

深腹盆尖圆唇,侈沿,深腹斜收,夹砂褐陶,手制,饰绳纹。标本T211:3C:040,腹上部置较厚重的堆纹鎏一对,下腹残,口径26.4、残高12.4厘米(图九,3)。标本H01:22,灰褐色,口径26、残高9厘米(图九,27)

浅腹盆大敞口,腹斜收,平底,灰褐色,泥质陶。分两式:

I式标本T202:4D:26,窄沿平折,底略大,饰绳纹,手制。口径23.9、底径9.8、高6.5厘米(图九,4)。

II式腹略深,素面,轮制。标本T212:3A:23,底特小,口径22.2、底径6.8、高8.6厘米(图九,25)。标本T212:3B:24,方唇加厚,口径25.6、底径10.2、高9.8厘米(图九,24)0

豆均泥质陶,盘与圈足分别做出,再粘接成形,相接处常在平面上刻划多道凹槽,以加强衔接牢度。轮制,多素面。分两式:

I式盘口微敛,周壁呈弧形内收,大圈足。标本T211:3C:031,器形较大,灰陶,足已脱落。口径34厘米(图九,6)。标本T203:4A:015,灰褐色,足亦残,口径18厘米(图九,10)。

II式标本T202:4D:27,盘浅坦,大敞口,周壁斜直内收,平底,圈足较小,呈喇叭状,盘内磨光,背面饰方格纹。褐陶,手制轮修。盘径18.3、残高9.5厘米(图九,20)。

盘标本T212;4C:063,系盘豆之圈足折断后,将断茬磨齐后再次使用。盘很浅,圆唇斜侈沿,大平底中部略低。泥质灰陶,轮制,素面。口径36厘米(图九,7)。

覆盆形器盖标本H01:13,周壁直线下折,顶部隆起,纽残。泥质褐陶,素面磨光,轮制,口径28厘米(图九,5)。

圆盘形器盖标本T201:4A:02,圆形,底面平整,背面周边有低矮内敛的沿,纽残,夹砂灰陶,素面磨光,手制,器形较小,直径14厘米(图九,16)。

器座标本T2U:3C:041,上口残,下口呈喇叭状,素面,周饰凸弦纹一道,有圆形镂孔,夹砂黑皮灰陶,底径42厘米(图九,8)。

圈足标本T2I1:3A:O93,灰褐色泥质陶,呈圆筒状,有圆形镂孔,饰绳纹,手制,底径10、高9.3厘米(图九,17)。

单把杯复原四件。圆唇敞口,平底,素面,沿至腹中部置把。把较宽,中部多向内凹,断面呈弧形。泥质灰陶,多见输制。标本T212:4C:26,腹部微向外折。口径10.7、底径4.8、高5.8厘米(图九,12)。标本T211:3B:14,腹壁斜直内收,底较大。口径10.7、底径6.5、高6.9厘米(图九,13)。

直筒杯整体圆筒状,平底,泥质灰褐陶,手制,火候较低,器形不很规整,素面。标本H01:8,一侧有把,口径5.5、底径5.2、高7.7厘米(图九,9)。标本T202:4D:24,器形较小,口径2.2、底径3、高4.6厘米(图九,14)。

小圆杯器形矮胖,腹壁上下皆内收,平底。泥质陶,厚胎,火候较低,色不纯正。标本T202:3:A19,两侧各捏出一竖鎏,俯视近菱形,灰褐色陶,口径5.4、底径5.3、高5厘米(圏九,21)。标本褐色陶,口径4.9、底径4.8、高5.2厘米(图九,19)。

碗复原6件,皆圆唇敞口,腹斜收,平底,泥质陶,多灰色,素面,输制。标本T211:3B:30,底略大,口径12.6、底径6.3、高4.5厘米(图九,26)。标本T202:3B:21,腹壁反弧形内收,口径11.9、底径5、高3.6厘米(图九,22)。标本T2U;3B:15,腹略深,褐陶,口径11.3、底径5、高5.1厘米(图九,23)。标本H102:ll,口径9.6、底径4.1、高4.1厘米(图九,18)。

盒标本T202:3C:23,敛口圆唇,腹较浅,斜直外张,大平底,泥质褐陶,素面磨光,手制。口径7.2、底径9.2、高2.4厘米(图九,20)。

盉仅有带管状咀残口沿一块。标本H01:15,泥质灰褐陶,素面磨光,手制(图九,15)。

(2)生产工具

石器出土较多,均磨制。斧、铲、铳、凿、刀等器的刃部均有较明显的使用痕迹。

斧三件。均双面刃,分两式。

I式2件。平面近似圆角长方形,器身厚重,局部保留有琢制痕迹。标本H102:9,长13.4、宽4.8、厚3.7厘米(图一0,3)。标本H105:2,长10.8、宽4.8、厚3.2厘米(图一O,16)o

II式平面近扁平梯形。标本«102:7,器表黑、紫、灰、白,数色相间,磨制较精,中部两面琢钻一孔。长8.4、宽5.3厘米(图一10)。

长方形石铲5件。弧形双面刃,多数器身上段约三分之一处有捆绑器把的凹槽及磨损痕迹。标本T2U:4B:26,捆绑痕迹特别清晰,长14.2、宽7厘米(图一。,2)。标本 H01∶9,平面近梯形,长16.9、宽7.2 厘来(图-○,7)。标本 T211∶3B∶29,长19.2、宽7.7 厘米(图一○,9)。标本 T201∶4A∶ 10,长14.8、宽7.2厘米(图一○,1)。

有肩石铲 标本 T212∶4C∶22,弧形双面刃,背端残,残长8.2、宽7.3 厘米(图一 O,11)。

石镑 8 件。均单面刃,分两式; I式 2 件。平面长方形,侧视及断面长条形。标本 T202∶4B∶15,两侧有琢制痕迹,长8.7、宽 4.7 厘米(图一O,8)。标本 T211∶3B∶9,长6.4、宽4厘米(图一O, 4)。

II式 6 件。平面长条形,标本 T211∶ 3C∶23,磨制较精,长6、宽 2.1厘米(图一 O,13)。标本 T105∶2∶1,长6.1、宽2.9 原米(图一O,17)。标本 T106∶4∶5,长7.6、宽2.8厘米(图一O,18)。

石凿2件。均双面刃,刃部较窄,标本T212:3C:10,残长5.3、宽3.3厘米(图一O,14)。

石刀9件。长方形,单孔,双面直刃或两角微弧,孔由两面琢钻。标本T212:3B:7,长10、高3.9厘米(图一O,5)。标本T202:3B:l,制作较精,长9.9、高4.8厘米(图一0,6)。标本T211:3B:8,—半残,侧边亦有锋刃、残长7.7、高4.4厘米(图一O,12)。标本H102:3,一半残,背长刃短,残长6.1、高4.8厘米(图一O,15)。

石镞23件。分五式。

I式8件。叶呈三棱状锥体,横断面近等边三角形。铤圆锥状,锋多成锐尖,个别较钝。标本T211:3C:18,平面近柳叶形,叶铤之间无明显界线,长5.8厘米(图一一,2)。标本T201:2B:l,锋残,残长4.1厘米(图一一,10)o标本T212:3B:5,叶铤之间分界明显,铤残,残长5.9厘米(图一一,7)。标本T211:4B:28,叶后端缓收成圆锥状铤,残长6.3 厘米(图一一,8)。标本 T212∶ 3C∶11,叶铤之间分界明显,铤残,残长5.6厘米(图一一,1)。 标本 T212∶4B∶15,锋较钝,叶链之间有凹槽,长4.7 厘米(图一一, 9)。

II 式4 件。整体平面近蓉形,镞体呈四棱或六棱状锥体。铤近椭圆形锥体。标本 T211∶3A∶4,锋残,残长4.4厘米(图一一, 6)。 标本 T201∶3A∶4,叶铤之间有凹槽,锋残,残长4.8 厘米(图一一,5)。 标本 T211∶3B∶13,叶铤之间分界明显,长5.2 厘米(图-一,3)。标本 T211∶3A∶3,叶断面皇欠规整的六边形,锋残,残长4.1 厘米(图-一,11)。

III式2件。桂叶形,标本T202:3D:13,锋残,两侧弧刃较锋利,底边近直,残长3.2厘米(图一,15)。

IV式3件。整体近似扁平菱形,器形欠规整,叶与铤的平面均作三角形,叶横断面呈长六边形。标本T211:3A:6,铤长且宽。长4.2厘米(图——,14)。标本T201:3B:6,长3.2厘米(图一一,12)。

V式3件。薄片柳叶形,锋较钝,两侧无刃。标本T212:3C:12,长2.9厘米(图一一,13)。标本H102:4,长4.9厘米(图——,4)。

石纺轮标本T212:3B:8,圆形,中间管钻一孔,直径4.8、厚0.7厘米(图一二,8)。

石器盖标本T211:3B:0.45,圆形,直径28厘米。

骨、蚌、陶质工具,其中骨蚌器均磨制。

骨铲标本H102:8,顶窄刃宽,平面近似角刀形,一面有原生骨槽,双面刃,长8.5、刃宽约5厘米(图一二,1)。

骨凿通体磨光,一侧保留有原骨腔凹槽,加工精细,双面刃,'较锋利。标本T201:4A:9,平面近似倒置之梯形。背宽刃窄,长7.7厘米(图一二,3)。标本H01:10,平面近长条形,刃部略小,长8.8厘米(图一二,2)。

骨锥两件。标本T201:3B:7,断面近似圆角长方形,残长5.5厘米(图一二,5)。标本T105:4:8,残长6.7厘米(图一二,4)。

骨镞8件。分四式:

I式叶呈三棱状锥体,断面三角形,圆锥式短铤。标本T211:2B:2,长5.7厘米(图一三,10)。标本T2024:A:14,器形略大,铤残,残长7.9厘米(图一三,13)。

II式形近I式,唯叶的断面呈菱形或六边形。标本T211:3C:20,锋残,残长3.1厘米(图一三,8)。标本T211:3C:19,器形较小,长3.6厘米(图一三,7)o标本H102:6,锋残,残长6.8厘米(图一三,11)。

III式叶、铤皆圆锥状。标本T212:3B:1,叶短铤长,长5.1厘米(图一三,9)。标本T202:3D:12,铤稍残,残长4.4厘米(图一三,6)。

IV式近似柳叶形。标本T202:3B:4,锋及铤尾皆残,残长6.8厘米(图一三,12)。

骨针标本T202:3B:2,磨制精细,长3.9厘米(图一三,34)。

“L”形小骨器2件。一边由两面磨出锋刃。标本T202:3B:3,刃边长2.5厘米(图一三,25)O标本T212:3B:9,折角较直,刃边长2.4厘米(图一三,26)

蚌镰2件。叶呈长三角形,两侧边刃较锋利,中部隆起,断面呈扁圆形,锋残。铤较短小,铤断面近长方形。标本T202:3B:7,残长4.4、叶底宽1.8厘米(图一三,5)。标本T202:3C:ll,残长4.3、叶底宽1.9厘米(图一三,4)。

陶纺轮2件。标本T201:3B:8,泥质灰褐陶,烧成后在一面刻划出十字线,再在十字中心管钻一孔。直径3.8、高0.8厘米(图一二,6)。标本T202:4B:16,泥质灰褐陶,造形欠规整,直径4.4、高0.9厘米(图一7)。

(3)装饰品及其它

骨笄3件。磨制较精。标本H105:5,一侧保存原骨腔凹槽,长10厘米(图一三,14)。标本F101:l,断面三角形,残长5.1厘米(图一三,33)。标本H105:l,残长6.4厘米(图一三,32)。

骨饰标本H102:2,薄片长方形,一端有孔,一侧残。长5.1、宽1.5-1.8厘米(图一三,3)。

蚌饰标本T212:3B:3,扁平长方形,上下两边微弧,一端成三角形琢钻三孔,一端一孔,中部一孔未钻透,长4.8、宽1.6厘米(图一•三,2)。

角饰标本T211:4A:24,近似蚌饰,一端残,残端两孔,另一端下角一孔,残长5.3、宽1.8厘米(图一三,l)o

陶环26件,外径约7、内径约5、肉宽约1厘米左右。泥质陶,多见灰色,少数打磨光亮。分四式:

I式5件。内侧宽沿,外侧起脊,断面丁字形。标本T202:3B:9(图一三,15)。标本T212:3C:13(图一三,17)。标本T212:3C:29(图一三,20)o

II式17件。环身略显厚重,断面多种多样,近似弹头形的:标本T101:4:4(图一三,18)。标本T105:3:7(图一三,29);近似馒头形的:标本T212:3A:31(图一三,21);标本T105:3:6(图一三,19)。近似三角形的,标本H103:3(图一三,22);近似蚕豆形的,标本H01:11(图一三,30),标本T212:3C:14(图一三,24)。

III式标本H103:l,环宽而薄,中部外鼓,断面呈新月形,外表打磨光亮之后又刻划出不太规整的斜方格纹。高1.8厘米(图一三,16)。

IV式3件。多边及花边形。标本H103:2,六边六角,断面馒头形(图一三,28)O标本T101:4:6(图一三,27)。标本F101:2,外边呈锯齿状花边(图一三,23)。

石环2件。标本T211:3B:1(图一三,31)。

四、东周文化

1.遗迹

灰坑1个,编号H101,开口在T101第三层(东周层)下,椭圆形,口径2.8—3.8、深0.9米,叠压在H102之上。坑内堆积为较松软的灰褐色土,坑底不够平整,周壁倒塌,遗物不多。

清理残墓一座,编号M101,从残存部分看,系长方形土坑竖穴墓。清理部分系左上角,东西1.5、南北1.3米,全长及宽度均不清楚。头南脚北,方向179。。出土陶器六件。

2.遗物

陶罐6件,均出自M101o

小口罐3件。侈口,卷沿,束颈,鼓腹"平底,泥制陶,轮制。标本M101:6,领较高,圆鼓腹,灰陶磨光,饰多道弦纹,肩部又三道波浪形暗纹。口径9.1、底径8.5、高116.9厘米(图一四,6)。标本M101:l,腹略长,红胎灰皮陶,素面加弦纹。口径8.3、底高8.6、高19.2厘米(图一四,2)。标本M101:2,唇面有凹槽,肩腹分界明显,饰浅而松散的细绳纹。口径9.4、底径10.1、高17.5厘米(图一四,3)。

矮领罐3件。直领,圆鼓腹,大平底,体形略显矮胖。泥质灰陶,轮制。标本M101:3,腹部绳纹抹消,口径12.1,底径14.1、高17.7厘米(图一四,4)。标本M101:4,素面,器形略大,口径14.7、底径15、高19.6厘米(图一四,1)。标本M101:5,器形略小,通体绳纹,肩腹绳纹又抹消。口径10.7、底径11.2、高13.2厘米(图一四,5)。

五 结语

尤王崖遗址,文化内涵比较丰富,从我们调査时所釆集的标本来看,有仰韶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中原龙山文化、二里头文化和东周文化。分布特点也比较清楚,仰韶文化遗存在台地最高处,庙底沟二期文化次之,龙山文化遗存最低。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人们逐水而居,由高处向低处迁徙的历史情况。

82、83年的两次发掘,以龙山文化遗存最多,庙底沟二期文化遗存次之,东周文化遗存最少,其它未见。

庙底沟二期文化的陶器特征是色不纯正,褐陶比例较大,灰陶亦常常间有褐斑,红陶亦较多见,绳纹比例却比较小。这里的炊器主要是釜灶和鼎,这两种器物的残片很多;其次是夹砂缸和单耳罐。这种组合情况与丰村遗址①的同类文化遗存的特征基本上是一致的,且其中的釜灶、鼎、夹砂缸、单耳罐以及容器中的小口高领罐等陶器,在造型特征上亦与丰村的庙底沟二期文化遗存大体近似;同时,这里亦未见尖底瓶、彩陶盆等具有仰韶文化遗风的器物;圆袋形、椭圆形灰坑,亦见于丰村遗址,故其时代当与丰村遗址的同类文化遗存相去不会太远,应属庙底沟二期文化的晚期阶段。再者,这里炊器中的釜灶亦多见于中原龙山文化陶寺类型②的早期,夹砂缸、小口高领罐、单耳確等,陶寺早期也在继续使用,且造形特征基本相同,这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二者之间的发展与继承的关系。由此亦可推知这里的庙底沟二期文化,当属晚期阶段。关于晋南地区庙底沟二期文化的分期和中原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与庙底沟二期文化的关系,我们已在《晋南庙底沟二期文化分期试探》⑥和《龙山文化陶寺类型的年代与分期》④中做过讨论,兹不赘述。龙王崖的发掘,再一次证明了龙山文化陶寺类型与庙底沟二期文化之间的继承关系。这是龙王崖遗址发掘的主要收获之一。不足之处是由于发掘面积有限,材料太少,结论难免有一定的局限性,故还需要进一步工作。至于陶色不纯,可能与烧窑技术有关;褐陶红陶较多,绳纹较少,很可能是地域性的特点,这不仅在庙底沟二期文化中是这样,在龙山文化中也有反映。

龙山文化的炊器以鬲、夹砂折沿罐和肆为主,釜灶仍在继续使用,但为数很少,造形亦有明显变化。这种组合情况构成了这里龙山文化的基本特征。陶系虽然仍以灰陶多见,但只占总数的55.31%,还不能说是绝对多数,而且其中还有一些色不纯正,往往是灰陶间有它色;还有一定数量的褐陶,可见这里的龙山文化特征还是比较明显的。这里的夹砂折沿罐、罐形甑、双腹盆、器座、单耳罐、单耳杯的造形特征,以及釜灶与鬲共存的现象,都和丰村遗址的龙山文化遗存是一致的。这种组合情况,目前已知除垣曲县的丰村、龙王崖和古城东关几个遗址外,还见于襄汾陶寺遗址陶寺类型的中期,且釜灶同是敞口浅腹盆形,近口部磨光,特征基本相似。此外,还有II式大口罐、I式浅腹盆、II式豆,造型特征一亦相同或近似陶寺类型中期的同类器物,且都出在三层以下,应早于第二层。尽管由于陶寺中期和垣曲地区公布的材料有限,目前还不能做比较深入的讨论,但却提出了这个值得探索的问题,也可算是收获之一。龙王崖遗址常见器物中的鬲、夹砂確、骨、双腹盆、豆、单耳杯,在晋南地区的南礼教⑥、东下冯。(龙山晚期)和陶寺(龙山晚期)都有出土,丘造形特征基本相同或近似。洛阳地区王湾类.型⑦的代表器物,如高领鼓腹双耳罐(瓮)、双腹盆、折沿夹砂罐,这里也有出土,但造形特征却有明显变化,前者矮胖,更接近三里桥传的同类器物;双腹盆和夹砂折沿罐却较瘦长,且双腹盆又不带耳,其造型特征亦相似与三里桥的同类器物。鬲和单耳杯也多见于三里桥。文化内涵方面也反映了它与周围地区同类文化遗存之间的关系相当密切,这与它地处晋南盆地与洛阳平原之间的地理位置有关,使它有更多的机会吸收周围地区的文彳匕因素。但是,垣曲地区已经发掘的几处龙山文化遗存,都有共同的明显特征:如釜灶与鬲共存、褐陶占一定比例、轮制不很发达、器表绳纹、素面、篮纹各占一定比例等,都有别于周围地区同类文化遗存。这些特点很可能是地域上的差别。

生产工具中石铲、石刀和石确比较多见,'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水平。而遗物中数量最多、更引人注目的还是多种多样的石、骨、蚌镰,反映了当时人们除了从事农业、手工业的生产外,狩猎也是一个重要的生产部门。

执笔者 张岱海

山西垣曲龙王崖遗址的两次发掘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