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垣曲发现的石器
山西垣曲发现的石器
选自《中原文物》 1999年04期 张素琳
内容提要山西垣曲县华峰乡等地发现的一批旧石器,为探讨古代人类在垣曲的分布及生存环境、研究旧石器时代的文化面貌、了解该县境内细石器的分布和类型,提供了一些新的线索。
垣曲县位于山西南端,其东、北、西三面被王屋、太行和中条山脉所环绕,南界黄河。板涧河、亳清河、沈西河等水系流经境内。这里是自然形成的垣曲小盆地,雨量充沛、气候适宜。不但盛产粮棉,而且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由于具备独特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生态环境,所以几十万年前就有人类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繁衍生息。自从1958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专业人员在该县西南发掘了南海峪旧石器地点以后①,许多文物考古单位相继派员到垣曲县进行考古调查和发掘,使垣曲县的古文化面貌越来越清晰的展现在世人面前。
垣曲县博物馆原馆长吕辑书同志,为了更全面地了解全县古文化遗存的分布情况和文化面貌,跑遍全县的乡村小镇,掌握了大批第一手资料。现将他于70年代在垣曲县华峰乡和历山乡调查的几处旧石器地点的情况介绍于下∶
一、华峰乡洼里旧石器地点
华峰乡位于垣曲县中部略偏南,距县城约 26 公里。洼里属华峰乡西坡村,地处华峰乡西部,其北靠蘑菇山,东临沈西河,海拔高约 480 米。(图—)1979 年,吕辑书同志根据当地村民提供的线索,到洼里—一处坡地进行实地考察,绘制地层剖面图,并取回一件石器。(图二)
出土石器的地层堆积如下 ∶
第1 层近代层,黄色,土质较松软,内含近代瓷片及一些晚期陶片等,厚约1米。
第 2 层 浅灰红色土层,内含少量柱状结核,厚约1.2米。
第 3层红、黄色土结合层,内含带状结核,厚约 0.3米。
第 4 层 浅红色土层,内含柱状结核,发现蜗牛化石,厚约 3米。
第 5层 褐红色土层,在此层与第4层交界线下约0.3 米处发现一件大石器。石器的原料系砂岩砾石,呈灰褐色,体大而厚重。其平面形状不规则,保留一部分光滑的原石面,便于手握使用。该石器采用直接锤击方式进行打击,在一端加工成近弧形的刃缘,应属砍斫器一类工具。其制作方法比较原始,而且简单、粗糙。长 12.6 厘米,宽 15厘米,厚约 6厘米。(图三)
二、历山乡大腰及柳树腰地点
历山 乡在垣曲县的东北角,距县城约 72公里。其南连同善镇,北与沁水县接壤。历山乡位于著名的历山脚下,这里多为崇山峻岭,林繁树茂,是历山自然保护区的重要基地。吕辑书同志于 1970 年首次在历山上发现并采集到零星的细石器,从而发现了著名的下川遗址。此后,又多次到历山附近进行考古调查,发现了多处细石器地点,并来集了大批细石器标本。历山乡的大腰和柳树腰细石器地点就是其中的两处。这两个地点都在历山附近,相距不远。(图四) 现将吕辑书同志 1972 年和 1978 年在这两处细石器地点采集的一批细石器标本介绍如下;
采集到的细石器有 30 余件,其中属于大腰地点的 19 件,其余皆属柳树腰地点。这批细石器均为黑色燧石质,按其形制和用途,大体可分为石核、圆头刮削器、尖状器、侧刮器、端侧刮器等类。
石核 7 件。有锥状和楔状等类,大体可分为三型。
I型 4 件。短体锥状石核。台面均呈不规则多边形,均由台面向下打击压制,到底部形成一尖端,压制剥落疤痕比较明显。
标本采∶1,体略大,台面略呈长方形,长 2.4厘米,宽 2 厘米。标本采;2,体略路短小,台面呈不规则椭圆形,长 1.5 厘米,宽 1.5 厘米。标本采∶ 5,压剥条痕略宽,长 1.8 厘米,宽2.3 厘米。标本采∶ 6,压剥痕密集,长 1.9厘米,宽1.9 厘米。(图五∶ 1、2、5、6)
Ⅱ型 2 件。长方锥状石核。标本采; 3,台面呈六边形,长 2 厘米,宽1.1 厘米。标本采∶4,台面呈三角形,长 2.8 厘米,宽0.9厘米。(图五∶3、4)
Ⅲ型1 件。楔状石核。标本采∶7,台面不平,有一侧压剥痕细密,长 1.5 厘米,宽 2.8厘米。(图五∶7)
石核式刮削器 1 件。标本采; 8,体略厚,通体用压制法加工,一端修制成刃,高1.3厘米,刃宽0.7厘米。(图五∶ 8)圆头刮削器10 件。体薄厚不—,形状各异。多由石片的劈裂面向背面加工,其一端用压制法修整出圆弧形刃。按其形状可分为三型。
I型 3 件。体略短,尾端较平。标本釆:11,尾端平齐,长1.5厘米,宽1.8厘米。标本釆:9,体小而略扁平,平面呈指甲盖形,长1.4厘米,宽1.3厘米。标本釆:10,尾端不太整齐,长2厘米,宽1.8厘米。(图五:9、10、11)
II型4件。圆头尖尾。标本采:13、14,体略小,形状基本相同,长2.1-2.4厘米。标本采:12,体略大,长3.3厘米,宽3厘米。标本釆:15,制作较精细,压制痕整齐,端刃规整,长2.4厘米,宽1.8厘米。(图五:12、13、14、23)
III型3件。体略长,尾端较平。标本采:18,体略厚,长2.9厘米,厚0.9厘米。标本釆:17,背面较平,圆端及两侧加工精细,长2.7厘米,宽2.1厘米。标本釆:16,体小,略厚,通体压剥,端刃不太整齐,长1.9厘米,宽1.4厘米。(图五:16、17、18)
尖状器5件。均利用较扁薄的小石片,修出便于使用的一个尖端。大体可分为两型。
I型2件。体宽扁。标本釆:23,平面呈镰形,通体压制。长2.3厘米,宽1厘米。标本釆:22,平面呈菱形,两端均加工修制出可以使用的尖刃,长2.5厘米,宽1.3厘米。(图五:15、19)
II型3件。体窄长,略薄,横剖面多呈三角形。标本采:19,体小,背面有一脊,长2厘米,宽0.4厘米,厚0.1厘米。标本采:21,加工较简单,尖端偏向一侧,双脊,长2.1厘米,宽0.7厘米,厚0.3厘米。标本釆:20,加工较精细,背面有双脊,长2.2厘米,宽0.5厘米,厚0.2厘米。(图五:20、21、26)
侧刮器4件。利用石片的一侧或双侧进行加工,修出比较薄锐的侧刃,用于刮削,形状各异。标本釆:27,体扁薄,平面呈不规则圆形,长2.7厘米,宽2.3厘米。(图五:22)标本采:25、24,用较薄的长条石片进行简单加工,长约3厘米,宽不足1厘米。(图五:27、28)标本釆:26,体略大,背面凹凸不平,一侧修刃,长2.7厘米,宽2.3厘米。(图五:31)
端侧刮器5件。形状不同,但都是将石器的一端修制成刃,同时也在石器的一侧或两侧刃缘进行加工,使之既可做端刮器使用,亦可做侧刮器使用。标本采:31,端刃较窄,左侧部分有加工痕。长3.1厘米,宽1.5厘米。(图五:24)标本釆:30,平面略呈长方形,端刃略外孤,一侧经过加工,长2.5厘米,宽1.6厘米。(图五:25)标本采:28,体小,扁平,一端及两侧加工,刃缘整齐,长2.1厘米,宽1厘米。(图五:29)标本釆:32,体长且厚,侧边加工精细,斜端粗略加工。长4厘米,宽1.8厘米。(图五:30)标本采:29,体大,一端较厚,粗略加工,边侧加工简单,长4.7厘米,宽2厘米。(图五:32)
三、结语
1.华峰乡洼里岀土的大石器系山西旧石器地点常见的砍斫器,出自距地表近6米深的褐红色土层中。深层红色土的地质时代为中更新世,在华北地区分布很广,并曾多次发现过石器。1957年,王择义先生首次在垣曲县一个叫槐树統的地方发现红色土层中含有人工打制的石器②,随后考古人员又在垣曲县同善镇的红色土层中发现石制品100余件③。另外,在山西榆社墩为塔、静乐风程山和石房山、保德李贤棱、新绛西马村、芮城汉渡和后坳等旧石器地点的红色土层中,也都发现过石器④。据专家分析,属于红色深处或比较深处的石器,应属于旧石器时代初期⑤。根据华峰乡洼里砍斫器出土的地层情况以及石器的形状和制法,其年代也应属于旧石器时代早期。过去曾在位于垣曲县西南方向的南海峪、东北方向的同善镇和南部的小赵村、南堡头等地出土过旧石器时代早期石器,这次在华峰乡洼里又发现了人工打制的砍斫器,足以证明垣曲中部自古以来有人类生存、活动,为了解几十万年前古人类在垣曲的分布和生活情况增加了新的资料。
2,历山乡大腰和柳树腰细石器地点采集的细石器均为燧石质,其加工方法和石器类型均与下川细石器文化的特点相似。釆集的锥状、楔状细石核,与下川文化中的同类石核形制基本相同。其他类型细石器多属石片石器,即将打下来的各种石片进行第二步加工。多数石器采用比较简单的一面打击法,修出较薄锐的端刃或边侧刃缘,这类石器的刃缘多数呈齿状。圆头刮削器的加工方法相对复杂一些。加工这类石器往往釆用比较先进的压制法,在石片的一端精心修制,压剥条痕清晰而整齐,圆弧形刃缘非常规整。少数石器釆用通体压制法加工,显示出较高的加工技术水平。如标本采:23,两面均布满压制疤痕,侧缘及尖端均经精心修制,既可做刮削器使用,亦可做石镰使用。还有少量石器釆用两面交错打击法加工,使石器的刃缘更加整齐、薄锐。下川类型细石器遗址位居中条山东端,地跨山西省垣曲、沁水、阳城三县。具有相同性质的石器地点,依其所处的地理位置,可划作历山区、固隆区、索泉岭区、东川区和下川区5个小区⑥。垣曲县与沁水县的下川遗址仅有历山之隔,历山乡大腰和柳树腰细石器地点无疑应划归历山区范围。以上5个区的细石器地点的文化时代大致相同,都应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之晚段,并且同属华北典型细石器文化——下川文化的范畴。其经济状态应以渔猎为主,农业不发达。在位于垣曲县南端的古城镇东关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中,也发现过部分细石器。。与历山乡发现的细石器相比较,东关遗址出土的细石器不但数量较少,而且器类也比较单纯。东关细石器中带铤石镰比较多,还有历山乡细石器中不见的通体加工且非常精细的长三角形和凹底三角形石镰。这些石镰的加工技术比下川类型细石器的加工技术有明显进步,但仍不难看出有下川类型细石器加工方法的影响。说明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在垣曲县境内南下的典型细石器的加工技术水平在逐步提高,而发展势头却逐渐减弱。生产工具的变化,表明当时的经济形态已由以渔猎为主逐步转变为以农业为主,渔猎为辅。
3.山西省是我国目前发现旧石器地点最多的省份,不但古人类遗迹很多,而且文化内涵也很丰富。截止到1992年底的初步统计,已见记录的旧石器地点近300处®。在近几年中,又陆续发现了不少旧石器地点。早在60年代初期,贾兰坡先生等著名考古学家就已指出:根据将来更多的材料,我们完全可以建立起我们自己的、完整的华北旧石器时代文化系统。这个文化系统的建立十分重要,它不仅是研究我国原始文化最初阶段的基础,而且它还有助于地质学家对华北地区的第四纪地层的划分①。经过考古工作者数十年辛勤工作,现已基本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山西旧石器文化序列。垣曲县境内的旧石器地点也很多,除了著名的南海峪地点外,50年代末还在同善镇许家庙、诸冯山、河西坡,古城镇小赵村等地点发现了旧石器®。目前已发现的旧石器地点达百余处,其数量在全省已发现的旧石器地点中占了很大比例。邱中郎先生认为,山西垣曲境内旧石器地点分布很广,石器也很丰富,在这一地区进一步搜寻和进行广泛的调査,无疑将会对中国北方旧石器文化研究有很大益处⑪。垣曲县丰富的旧石器文化资料,不仅对建立山西旧石器文化序列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对华北乃至对整个中国的旧石器文化研究也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近几年在垣曲盆地还发现了数种几千万年前的灵长类动物化石。1995年,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的专家们,在垣曲县古城镇寨里村旁的一道大沟里,发现一对曙猿的下颌骨及其他化石。经有关专家考证,在垣曲盆地发现的曙猿牙齿、下颌骨化石等,比国际公认的最早的北非高等灵长类动物化石至少提前500万年。。这一新的发现,已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极大关注。
总之,经过文物考古工作者几十年的努力,在对山西垣曲县旧石器地点的发掘和学术研究方面都已取得丰硕成果。而华峰乡和历山乡发现的旧石器地点和石器,又为山西省和垣曲县旧石器文化的研究增加了更多的资料,提供了新的线索。
(本文所用的石器标本,均由垣曲县博物馆原馆长吕辑书同志提供。吕馆长于1998年10月病逝,生前曾为我国的文物考古事业做出过较大贡献。本文线图由吕辑书、吕赵力同志共同绘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