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垣曲古文化遗址的调査
山西垣曲古文化遗址的调査
选自《考古》1985年10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
一、地理位置及遗址概况
垣曲县在山西省南部,属运城地区。南临黄河,北靠中条山,地处运城盆地与豫西洛阳平原之间,是联系两地的交通要道之一。故在运城地区至今亦属要冲之地,在研究洛阳平原与晋南地区古文化的面貌特征、相互交流与影响等问题上占有一定的位置。
地势北高南低,河流由北而南直入黄河,以板涧河、亳清河、洸西河、西阳河水量较大。由于河床长期下切,沿河两岸多成宽窄不等的小台地,古文化遗址多见于沿河地带的小台地。
近几年来,为了解垣曲县古代文化的面貌特征,1980年夏和1982年7月,我们先后进行了两次遅査,初步确定了要进行小规模发掘的两个地点。调査的重点,主要是在亳清河东岸、況西河西岸,其次是两河之间的东原等地。先后调查的遗址共21处(图一;表一)。
这些遗址都是县文化馆提供的线索,我们做了比较详细的调査、草测、记录,釆集了一些实物标本,并于1982冬秋和1983年秋先后在丰村和龙王崖西遗味茹偏虽商发掘。发掘资料另有报告发表,本文拟介绍几处重要遗址和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实物标本。在工作过程中曾得到地、县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县博物馆馆长吕辑书同志,在此谨致谢意!
在已调査的21处遗址中,都包含有两种以上文化遗存,最多的有六种不同文化遗存。除丰村、龙王崖外,其中范围较大、或文化内涵丰富,保存较好有发掘价值的遗址有古城东关、小赵、北堡头、口头、王茅等多处。
古城东关遗址在古城公社古城以东,地处亳清河、诜西河流入黄河的三角地带。在以山地为主的垣曲县来说,这里的自然条件当然是得天独厚了。遗址距沈西河较近,范围较大,自古城东关北侧起直到黄河西岸超河漫滩,东西在200米以上,南北约1000-120。米。遗址南部砖窑所在台地(南北150、东西70米)堆积多在4米左右,也有深达六、七米者。有许多袋形灰坑。堆积以庙底沟二期文化遗存为主,其次为龙山文化和东周文化以及少量的仰韶文化。
小赵遗址在古城公社小赵村西南,亳清河东岸台地上,高出河床十多米,面积200X 100米,东西较长,覆盖层不超过1米,堆积厚度一般在2米以上,最厚的可达7-8米。东南部较密集,以仰韶文化遗存为主,其次为二里头文化,也见有个别庙底沟二期文化的陶片。
北堡头遗址在古城公社北堡头村东,沈西河西岸台地上。南、北两边紧挨两条大冲沟,面积约100-300平方米,南北较长。覆盖层厚0.5—1米,堆积厚度一般在2米左右。文化内涵以仰韶文化遗存最为丰富,其次为庙底沟二期文化遗存,还见有少量的东周文化遗物。
南堡头遗址在古城公社南堡头村的东南约300米,況西河西岸台地上,台地距河滩在10米以上。面积约100 X 150平方米,南北略长。覆盖层厚约1米,文化层厚度在2米左右。文化内涵以二里头文化为主,还有少数仰韶文化和东周文化的遗物。
口头遗址在长直公社口头村西北约300米亳清河东岸的台地上,西侧紧邻亳清河,东侧紧挨垣曲至古城的公路,东南距龙王崖遗址约1500米。台地分三级,高出河床约15-20米。面积不大,但比较集中,南北约150米,东西约80米。覆盖层厚0.4—2米不等,保存较好,地面暴露不多。文化内涵以仰韶文化遗存多见,二里头文化遗存次之,还有很少的东周文化遗存。
王茅遗址在王茅公社王茅村北,亳清河东岸台地上,垣曲至古城的公路穿过遗址,村子北部和一个化肥厂亦座落在遗址之上。面积约150 X 300平方米,南北较长。村子里比较密集,覆盖层1-1.5米,堆积厚度2—3米,多见袋形灰坑,发现白灰面房子2座。文化内涵以庙底沟二期文化为主'龙山文化次之,还有很少的仰韶文化和东周文化遗物。
二、重要遗迹和遗物
(一)仰韶文化根据釆集的陶片,暂分为两类:第一类共15处,为庙底沟类型。第二类仅4处,文化类型不清。这4处遗律,有的陶片具有半坡类型的某些作风,个别还带有西王村类型的某些因素。由于垣曲及其附近地区可供对比的发掘资料不多,我们的标本又都是地面釆集,所以这些所谓半坡类型作风和西王村类型因素,究竟和第一类遗存是什么关系,目前还不清楚。我们之所以另辟一类,只不过是为了存疑和提出问题而已。现分别介绍如下:
第一类
以北堡头遗址为代表,遗物有罐、曲腹盆、瓮、钵等。
曲腹彩陶盆圆唇沿外折,曲腹平底,泥质红陶,红地黑彩,手制。标本jy7:l,沿较宽,彩绘母题以圆点纹、勾叶纹及弧线三角纹组成。口径35.2、底径12.2、高17.2厘米(圏二,1)。标本jy7:2,沿较窄,下腹内曲较甚。彩绘母题以涡纹、圆点纹及弧线三角纹组成。口径33.5、残高16厘米(图二,2)。
曲腹彩陶钵标本jy7:3,圆唇直口,下腹反弧形内收,曲腹处有折棱,底残。泥质桔红陶,沿下反折腹处施窄带状红彩,手制。口径24、残高7.5厘米(图二,9)。
圜底内凹彩陶钵,标本jy7:4,圆唇,周壁呈弧形内收,小底内凹较甚。泥质红陶,沿外施窄带状黑彩。手制,口径14、底径3.9、高5.8厘米(图二,3)。
罐复原一件,标本jy7:6,直领尖圆唇,圆肩斜收腹,平底。夹砂灰褐陶。肩饰较整齐的弦纹七道,以下素面。手制。口径21.4、底径11.6、高20.8厘米(图二,4)。
直口瓮标本iy7:7,斜方唇,矮直领,圆肩外凸,腹缓收,平底。夹砂红褐色陶,领以下饰细线纹,手制。口径28.2厘米(图二,10)。
敛口瓮标本jy7:9,平唇略厚,腹外鼓,下部残,泥质红陶,器表桔红色,手制。口径32厘米(图二,6)。
敛口盆泥质红陶,手制。杯本jy7:8,圆唇加厚,口微敛,腹缓收,底残。素面。口径30、残高14厘米(图二,7)。标本jy7:12,尖圆唇外卷,上腹外鼓,下腹缓收,底残。腹上部饰较整齐的弦纹八道,以下置堆纹耳一对。口径27厘米(图二,8)。
小口尖底瓶标本"9:21,仅有口部,重唇不很明显,泥质红黄色陶,饰线纹,手制。口径5厘米(图二,5)。
第二类
以小赵遗址为代表,遗物有瓮、盆、钵等。
圜底钵圆唇,口微敛,腹缓收,均泥质红陶,手制。多数沿下施带状黑彩。标本jy7:5口径30厘米(图三,2)。标本jy9:l,彩带较宽,口径32厘米(图三,1)。标本jyl3:l,彩带较窄,口径32厘米(图三,3)。标本jy9:2,表面无彩,器形略大,口径38厘米(^^5)。
直口瓮标本jy9:5,方唇加厚,断面近似铁轨状,矮直领,斜肩直腹,肩腹折角较缓,夹砂灰陶,肩上施弦纹,以下饰线纹,手制轮修。口径20.8厘米(图三,7)。
敛口瓮标本iy9:6,圆唇加厚,腹外鼓,泥质红陶,素面,手制。口径23厘米(图三,6)。
深腹盆标本]y9:3,圆唇,宽沿斜折,腹壁弧形内收,底残。泥质红陶,器表素面桔红色,手制。口径25厘米(图三,8)。
敛口盆标本jy9:4,唇外附加三条堆纹,腹壁弧形内收,底残,泥质红陶,表面桔红色,手制。口径26.4厘米(图三,4)。
(二)庙底沟二期文化
两次调査共发现12处,以占城东关相北堡头两遗址最为典型,遗物比较丰富。采集的标本有釜灶、鼎、罐、缸、钵等。
釜灶标本jy3:l,斜方唇按成花边状,沿斜侈加厚,沿下即接灶圈,圆形烟孔,夹砂灰陶,器表饰横篮纹,釜腹饰带横丝的竖篮纹。手制。口径23、残高9.1厘米(图四,12)。
鼎残片较多,标本jyl:l,方唇,沿外折,腹微鼓,近底部残。夹砂灰陶,饰斜篮纹,鼓腹处附加一条带状堆纹,两侧堆纹之上置鸡冠状鎏一对。手制。口径16厘米(图四,13) 此外,又采集到鼎足多件,形状各异,均夹砂陶,灰色多见。标本jy6:2,正视侧视均似长三角形,中线部位附泥条并按成波浪状。褐陶。高17厘米。标本jy6:3,正视长方形,侧视长三角形,正面中线亦附加波浪形泥条,高13.3厘米(图四,14)。标本jy10:2,正视近似倒梯形,侧视长条形,饰压印凹槽,高11.1厘米(图四,9)。标本jyll:l,正视长方形,侧视近不规正的三角形,足尖凿形,高8.1厘米(图四,10)o标本jy6:4,正视长方形,侧视长三角形,正面中线附加起伏状堆纹,高14.7厘米(图四,15)。
折沿罐尖圆唇,腹微外鼓,夹砂陶,饰横篮纹,颈部饰附加堆纹,手制。标本jy7:10,沿较宽,灰陶,手制轮修,口径26厘米(图四,5)。标本jy6:21,褐陶,口径27.6厘米(图四,6)。
直筒罐标本jyl7:l,方唇按成花边状,沿斜折,腹较直,夹砂灰陶,饰较松散的绳纹,附泥片状堆纹两道,手制,口径20厘米(图四,3)。
小口罐标本jy7:ll,尖唇沿外侈,高领腹外鼓,平底,夹砂灰陶,腹中部饰横篮纹,手制。口径8.7、底径7.7、高16.9厘米(图四,8)。
敛口罐标本jy9:7,圆唇,唇外做出子母口状凹槽,腹圆鼓,泥质灰陶,素面,沿下贴附鸟啄状堆纹鎏,轮制。口径15厘米(图四,4)。
圜底缸标本jy6:5,仅存底部,夹砂褐陶,胎较厚,饰横篮纹。手制(图四,7)。
小口瓶标本jyl0:l,方唇高领,喇叭口,肩部外鼓,以下残。夹砂灰陶,器表黑灰色,颈下附加索练状堆纹,以下横篮纹,手制。口径13厘米(图四,11)。
敛口钵标本jy6:l,尖圆唇,腹斜收,底残,泥质灰陶,素面抹光,手制,口径24、残高9.6厘米(图四,1)。
敞口钵标本jy3:2,圆唇斜收腹,平底,泥质灰陶,饰稀疏竖篮纹又经抹消,手制,口径24.4、底径10.5、高10.1厘米(图四,2)。
(三)中原龙山文化
两次调查共发现12处,其中比较典型、遗物比较丰富的遗址,除已发掘的龙王崖外还有古城东关。釆集的标本有鬲、甗、罐、瓮、盆、豆、盘、器盖等。
单把鬲残片较多,均夹砂灰陶,手制。标本jy6:13,尖圆唇,高领斜侈,口腹间一断面近圆形的把,袋足饰绳纹(图五,17)。标本jyl0:3,袋足残片,一侧有宽带耳脱落痕迹,饰绳纹(图五,5)。
B标本jy2:2i,上腹残,亚腰.腰部内侧有较宽的算棱,外有小鎏一对,签两侧用手指抠出小圆坑,正体近似鸟头状。袋足肥硕,足下段残,夹砂灰褐陶,饰绳纹,手制(图五,11)。
单耳罐标本jy2:2,圆唇,折沿鼓腹,口腹间一宽带耳,夹砂灰陶,饰方格纹,手制轮修,口径13.4、残高13.9厘米(图五,15)。
折腹罐标本jy2:7,方唇敛口;腹残,夹砂褐陶,泥条盘筑,折腹以下饰绳纹,口径9、残高7.3厘米(图五,19)o
敛口瓮标本以6:7,方唇敛口直腹,腹上段素面磨光,饰弦紋三周,下段饰粗绳纹,泥质灰陶,泥条盘筑,口径32.4、残高21厘米(图四,14)。
双腹盆敞口,腹中部向外折出,下腹急收,小平底,泥质灰陶,素面,轮制。复原一件,标本jy2:l,斜方唇,器表磨光,口径28、底径8.5、高19.8厘米(图五,1)。标本jy2:4o圆唇平折沿,下腹残,口径36、残高10厘米(图五,6)。
器盖周壁下折,顶部高起,纽残缺,泥质灰陶,素面磨光,顶部饰弦纹数周,轮制。标本jy6:ll,器形略小,折角较缓,口径26厘米(图五,4)o标本iy6:10,折角明显,口径32厘米(图五,7)。
豆泥质灰陶,手制。标本iy6:12,尖唇大敞口,浅盘,把残,素面,盘径18厘米(图五,18)。标本jy3:3,残圈足,柄实心较粗,下呈喇叭状,饰篮纹又抹消,底径7厘米(图五,10)o
盘复原一件,标本jyi7:2,方唇大敞口,浅腹有折棱,平底,泥质灰陶,素面,手制。口径30、底径11.2、高6厘米(图五,3)。
单耳杯标本jy2:22,圆唇敞口,折腹平底,口至腹下部置一把,泥质灰陶,素面,轮制。口径11.2、底径4.8、高6.5厘米(图五,2)o
碗复原三件,大敞口,小平底,夹砂灰陶,素面。标本jy6:8,圆唇,腹壁略弧,手制,口径14、底径5.5、高4.1厘米(图五,8)。标本jy6:9,尖圆唇,腹较浅,底呈假圈足,口径12、底径4.8、高3.8厘米(图五,9)。标本jy2:3,方唇上有凹槽,口径13.7、底径6.7、高4.1厘米(图五,12)。
陶垫标本jyll:4,把为方圆形柱状,垫面呈椭圆形,整体近似蘑菇状,泥质灰陶,面长11.5、宽8、通高8厘米(图五,13)。
陶纺轮标本jyll:5,一面较平,一面隆起,侧视近等腰三角形,中心一孔,泥质灰陶,饰较整齐的同心圆状绳纹,直径7厘米(图五,16)。
(四)二里头文化遗存
两次调查共发现12处,其中遗物比较丰富的遗址有南堡头和小赵。釆集的标本有罐、瓮、盆、尊等。
单耳罐标本j:l,尖唇,束颈,沿斜侈,圆鼓腹,底残,夹砂褐陶,沿外附扭索状堆纹,腹外饰绳纹,内壁有清晰的反绳紋,口至颈下置一小耳,手模合制,口径14、残高14.4厘米(图六,5)。许多口沿标本说明此类罐为一耳一鎏,与东下冯类型单耳罐无异。
深腹罐标本iy8:l,尖圆唇,沿外卷,直腹,泥质褐陶,器表红褐色,饰较散乱的绳纹,轮制,口径26厘米(图六,3)。
小口罐标本jy5:3,圆唇,矮直领,斜肩,泥质灰陶,素面磨光,颈外凸弦纹一周,又凹弦纹数周,轮制,口径16厘米(图六,7)。
敛口瓮标本iv5:4,圆唇敛口,广肩直腹,泥质褐陶,器表红褐色,素面,肩腹有多道弦纹,轮制。口径14厘米(图六,2)。
深腹盆标本jy22:l,圆唇直口,腹微外弧,平底,夹砂灰陶,饰绳纹,两侧置舌形鎏一对,口径22、底径11.5、高17.3厘米(图六,6)。
敞口盆标本jy5:2,尖圆唇,窄沿向下斜折,斜收腹,泥质灰陶,腹饰横向绳纹,手制,口径24厘米(图六,4)。
尊标本jyll:2,尖圆唇,矮领微侈,斜肩,腹微斜收,底残,泥质灰陶,肩腹折角较缓,折角处饰扭索状堆纹一周,以下饰绳纹,口径22厘米(图六,1)。
大口尊标本jy9:8,圆唇,大敞口,缓折肩,斜收腹,底残,泥质灰陶,器表打磨光亮,饰弦纹二十多道,弦纹间加施刻划纹,下腹饰绳纹,折肩处附堆纹耳一对,轮制,口径41.4、残高26厘米(图六,3)。
(五)东周文化
共发现15处,以“上亳城"和古城东关遗址遗物较为丰富。
1.遗迹
城址1座。在王茅公社上亳城村南。我们调査时,在村南约150米处一东西向冲沟的南壁上发现夯土城墙遗迹3处,最长的一段长26米,高6米,夯层厚4—14厘米不等。若将三段连成一体考虑,东至公路,西到亳清河东岸,现存长度在200米以上。城墙以南地面上的战国、汉代陶片,俯拾皆是,可能是城内建筑废弃后的遗物,由此推知这段城墙很可能是该城的北墙。陶片分布范围约200X400米,南北较长,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城址的大致范围,但由于地面覆盖层较厚,东面被公路叠压,西面被亳清河破坏,故城的准确范围和规模大小均不清楚,尚待进一步工作。城墙以南约200米处,有元致和元年石碑一通,谓此处为汤居亳地。但从我们采集到的大量战国、汉代陶片遗物来看,此城存在时期当不会早于战国,故“汤亳”之说,显系后来附会之词。
2.遗物
鬲复原一件,标本jyii:3,方唇下垂,沿外卷,腹微鼓,矮裆宽平,乳状足,夹砂灰陶,饰绳纹。口径18.4、通高18厘米(图七,l)o
盆标本jyio:6,方唇,平折沿,直领,腹略外弧,以下斜收,饰绳纹,泥质灰陶,口径46厘米(图七,4)。
豆浅盘,细高把,泥质灰陶,素面,圈足残。标本汝10:5,盘略深,盘径14.7厘米(图八,5)。标本jyl0:4,盘径11厘米(图七,8)o
盖豆标本jy6:16,口残,腹圆收,喇叭状圈足,泥质灰陶,素面,施凹凸弦纹,圈足径11厘米(图七,3)。
盂标本jy21:2,圆唇平折沿,腹壁微弧,泥质灰陶,素面加弦纹,口径23厘米(图七,6)。
壶复原-•件,标本jy6:15,圆唇,宽沿平折,高直领,肩腹外鼓较甚,平底,颈、肩、腹均饰网状或条带状暗纹,泥质灰陶,口径17.6、底径11.4、高24.7厘米(图七,2)。
筒瓦标本jyl0:2,断面半月形,饰绳纹,长24.5厘米(图七,7)。
三、结 语
关于垣曲县古代文化遗址的情况,解放以来,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地、县从事文物工作的同志们做了大量的工作,可惜见于报道的仅有窑头公社下马村遗址一处①,还是五十年代农民在取土时发现的。所以说在这次调査之前,我们对该县的古代文化遗存的情况几乎是一无所知。这次调查虽然仅仅限于亳清河东岸、i允西河西岸以及两河之间的东原,范围不大,但对该县古文化遗存的分布概况和文化内涵等,都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
遗址的分布概况,从平面来看,主要集中于沿河谷地,如亳清河下游,古文化遗址基本是连续不断,一个接着一个长达数十里,沈西河下游也有类似情况。从纵的方面来看,分布特点也较清楚,越早越高,如龙王崖遗址,仰韶文化最高,庙底沟二期文化次之,龙山文化最低。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人们逐水而居,由高处向低处迁徙的历史情况。文化类型的连续性也很明显,仰韶、庙底沟二期、龙山、二里头,从早到晚,连续不断,有的衔接很紧密,反映了当时人们在这里连续不断活动的历史情况。
垣曲县地处古代文化发展水平较高的洛阳平原和晋南盆地之间,成为两地来往的通道之一,使它有更多的机会吸收周围地区同类文化遗存的先进因素,使这里的古代文化遗存有了自已的特点,尤其是庙底沟二期文化以后,特点更为突出。我们这次调査的仰韶文化遗存16处,以庙底沟类型最多,达15处,遗物中的曲腹盆,重唇尖底瓶的造型特征,与庙底沟类型的同类器物基本相同;彩陶花纹以圆点紋、涡纹、勾叶纹以及弧线三角纹较多见。这些题材亦是庙底沟类型习见的花纹。。庙底沟二期文化遗存12处,以晚期多见,特点是鼎和釜灶为主要炊器,已经发掘过的丰村③和龙王崖④,也是这种情况,鼎较多见,釜灶亦为数不少。就釜灶比较多见这一点来说,相似于中原龙山文化陶寺类型⑤的早期,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二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了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如果我们再联系到丰村、龙王崖的材料全面分析,就不会怀疑陶寺类型是继承当地庙底沟二期文化发展起来的这一客观事实⑥。龙山文化遗存12处,结合丰村、龙壬崖的发掘资料,可以看出垣曲县亳清河、诜西河一带龙山文化的陶器群中,有一些器物常见于洛阳平原地区的王湾类型遗存⑦和豫西地区三里桥遗址⑧,如双腹盆、小口直领鼓腹双耳罐(瓮)、夹砂確、豆、杯、碗等。唯鬲较多见,略有别于王湾类型,却和晋南地区的南礼教©、东下冯⑩(龙山晚期)、陶寺⑪(龙山晚期)基本上一致。陶器中褐陶和红陶占一定比例,纹饰以绳纹多见,方格纹较少,轮制也不发达,这些特点基本上相同于三里桥类型。上述现象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该地区的特殊地理位置,以及当时人们在经济、文化、生产技术等方面来往交流的历史情况。釜灶和鬲共存的现象,目前已知的除垣曲县的丰村、龙王崖和古城东关等几个遗址外,还见于陶寺类型的中期。釜灶这种炊器始见于庙底沟二期文化的中期够,发展于庙底沟二期文化的晚期国,盛行于中原龙山文化陶寺类型的早期,但是到目前为止,在这几个阶段都没有发现鬲,而垣曲县亳清河、沈西河一带的中原龙山文化遗存和陶寺类型的中期阶段,却是二者共存,它们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二里头文化遗存13处,陶器的特征是褐陶较多,器表以绳纹多见,手制占一定比例,这些都接近于东下冯类型⑭,且其中的单耳罐、敛口瓮、尊、小口罐等的造型特征,也基本上相似于东下冯类型的同类器物。所以我们认为垣曲县的二里头文化遗存,基本上属于东下冯类型。
执笔者 张岱海 徐殿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