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西方文学理论(杨宁老师相关课程)Chapter 10 结构主义

2023-09-04 13:26 作者:凭依华  | 我要投稿

Chapter 10 结构主义

一.结构主义概况

1.基本特征

结构主义算是西方的一大思潮,而不是一种简单的流派,作用领域也不止在文学。放在文学上,特点为寻求批判的恒定模式,寻找相应的路径去研究,而不是人云亦云的印象式研究。现在的文学研究已经尝试摆脱这种人云亦云了,例如针对作品好不好的问题,现代文学研究已经不在于研究作品怎么好怎么不好,而是分析为什么特定的时代特定的人会认为作品好或者不好。

同时,强调文学研究的整体性,探寻文学的深层结构。具体到作品,就是强调对作品意义生成的研究。因为一旦涉及到意义的研究,就会陷入主观。而只有研究意义生成的模式,才能摆脱这种主观性。

此外,主张消解主体,强调作品内部关系。(顺便一提,阿尔都塞就是结构主义的一员)

2.结构主义的代表人物

著名的有前四子和后四子。前四子: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福柯(思想过于异端),阿尔都塞(结构马克思主义),拉康(精神分析)。后四子:罗兰·巴特,格雷马斯,托多洛夫,博瑞蒙。(前四子加上罗兰·巴特也被称作“五巨头”)如果探求结构主义发展过程,它的前段是俄国形式主义和由此衍生出的布拉格学派,此后产生的影响对象则包括叙事学(热奈特),符号学(卡奇尔,苏珊,朗格)。结构主义发展到后期又发展出了解构主义(后结构主义)(福柯,德里达等等)。

 

二.叙事语法研究

认为故事是由一系列片段构成的,而片段背后蕴含着一种语法结构。一个比较常见的叙事语法是“目标-阻碍-努力-结果-意外-转弯-结局”(当然常见并不意味着好),总结一下,就是“原因-但是-所以-但是-所以……”,背后的逻辑就是因果逻辑和转折关系。因此托多洛夫提出,“叙事作品就是一个大句子”。句子是有语法结构的,因此叙事作品也是有语法结构的,只不过我们很少去研究后者。至于如何研究,托多洛夫首先区分了叙事性作品的情节的最小单位:行动源和叙述句。

由此也可以大概感受到,结构主义文学批评旨在寻找纷杂的文学作品背后共通的深层结构。当然这个深层结构,不同理论家找的不同,而且好像也不太可能有最正确的,但还是有必要了解一下几位代表理论家。

 

三.普罗普的故事形态学

普罗普被认为俄罗斯的民间文艺学的奠基人。他搜集了100个民间故事,并搜集其共同处。他概括出了31个固定功能和7个角色(固定功能就相当于叙述句,角色就相当于行动源)。7个角色包括赠与者,相助者,主人公,公主(要找的人),对手(加害者),假冒主人公。不一定七个角色都有,但在普罗普看来足以涵盖所有角色。

这个理论影响相当之大,算是奠定了结构主义对文本内在结构分析的一个重要基础。后来,格雷马斯对他的理论进行了进一步的化简,提出了自己的理论。

 

四.格雷马斯的结构语义学

所有作品都有主体和客体,主体会面临辅助者,反对者,客体会面对接受者,发送者。将原先的理论简化成了六个基本行动模型(剔除了假冒主人公)。这一系列行动模型背后的本质是一系列二项对立。格雷马斯在这种二项对立的基础上,将这六个模型进一步简化,找寻其中关系,就提出了所谓的意义矩阵。即X,反X,非反X,非X,其中存在若干组二元对立关系。这里不举具体例子分析(例子很多,各位可以自行查找论文,而且某种意义上相当成功)。

格雷马斯之所以建立一套意义矩阵来分析,就是希望将文学分析科学化,而非采取印象式的分析。结构主义试图提供一个这样子的方法,来追寻作品意义。

当然,这种分析方法显得有些套路化。套路化的问题在于无法解释套路外的东西。换而言之,即使承认了结构主义分析方法的合理性,也无法解释和评价此之外的分析方法。其中到底哪个好哪个差,也是难以判断的。

 

五.克劳德·布雷蒙的三合一体结构模式。

之前的几个结构理论存在一个问题,即所有的要素都是静态化的,但有些叙事性作品人物形象是不断变动的。因此,布雷蒙认为应该采取线性的分析方法,找到线性的结构模式。他认为,所有的单位故事的结构只有两个小部分,可能性出现-实现可能。各个单位之间的关系有连接式(A1-A2-A3……,随后B1-B2-B3……),嵌入式(A1-A2[B1-B2-B3……]-A3……),对照式(A1-A2-A3……,与之同时B1-B2-B3……)等等之类,不做额外介绍。

 

六.托多洛夫(《结构主义是什么》)

托多洛夫的观点和布雷蒙比较像,他认为单位故事的内部结构为“原有平衡-平衡被打破(其中孕育着破坏性力量和满足性力量)-建立新的平衡(其中孕育着保持平衡的努力和不平衡的倾向)”。

 

七.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理论

相比于之前的人,列维斯特劳斯要伟大的多,被誉为结构主义之父。不过他严格意义上是人类学领域的学者(社会学更多研究当今社会,人类学研究更多是追根溯源。社会学很多时候要进行田野调查,而人类学更多要回归原始社会)。

1.《野性的思维》(法国结构主义的开端)

这本书着力研究原始人的思维方式,认为原始人的思维方式和现代人本质上没什么不同。例如原始人经常会给植物与动物分类,只不过比起现在的在科学框架内定位,他们采取的是一种更为粗糙的感性认知。原始人是通过具体问题再建立知识体系,而现代人是先建立知识体系再用知识体系分析具体问题。即前者从事件到结构,后者从结构到事件。这两种方式看似不同,但在底层逻辑上是一样的:试图把纷繁复杂的自然及社会现象纳入到一个结构中(这也是偏见的起源)。

①原始文明制度

重点分析了原始人的图腾文化。所有图腾背后的本质,就是把一系列东西(自然,动物,人)联系起来,构建其中的关联。这与现代没什么区别。

②历史是具有主观性的

历史之所以对人有意义,不在于它已经发生了什么,而在于这些历史事件是怎么被组织起来的。一个经常提到的词,史观,就是按照某种方式将历史发生的事情组合起来,组合之后形成的东西就是历史。人总会带有某种角度去看待历史,这种角度就是某种历史观念。这个观点类似于新历史主义。

例如,当我们提到中国文学史时,经常会提到所谓的“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种概括方式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现的。胡适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强调创造白话文运动,而希望从历史上论述其合法性。这就有了这种概括——从古至今,文学发展越来越白话。因此白话文运动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这个过程,或者说这种历史观念,遮蔽掉了许多东西。(不是研究历史讲述的时期,而是研究讲述历史的时期)

2.《结构人类学》

结构人类学涉及到他关于神话的分析,经典案例用结构主义分析俄狄浦斯王的故事,具体解读内容略。解读步骤往往分为三步。

①抽离神话的基本成分,列维斯特劳斯称之神话素,即神话中不可再分的最小单位。

②以二项对立原则,排列神话素。(这就预设了所有神话素背后都有二项对立关系)

③揭示出神话的深层结构。

这种分析方式,说实话,比较少用,格雷马斯的比较常见。、

 

八.罗兰·巴特的结构主义理论(结构主义大师)

1.零度写作(1953年《零度写作》)

①对象

针对的对象是传统文论中的浪漫主义思想,认为作家情感在写作中非常重要。当然更直接的对象是萨特。萨特认为写作是能够实现人的自由的,是对抗社会异化的动力,认为作家要介入到社会中,也因此要求立场鲜明。罗兰·巴特认为,萨特并没有讲出什么才叫做介入,相反,他提出了零度写作。

②内涵

零度写作要求作家回避自身情感和主观意向性,保持一种“零度”(非介入)的态度。形成对作家主体性的遮蔽的特点。在他看来,有一种凌驾于作家之上的东西更为重要——结构。

顺便一提,罗兰·巴特虽然不喜欢萨特,但是喜欢加缪,尤其是《局外人》。

罗兰·巴特虽然倡导零度写作,但是当零度写作成为一种风格的时候,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作家可以回避个人情感,但是回避个人情感本身也是一种情感。换而言之,真正的零度写作可能存在吗。零度写作不可能成为长久,势必被文学史吸收,成为一种意识形态。所以后来罗兰·巴特自己都提到,无倾向性的写作是不存在的,写作永远与某种意识形态,某种权力相关。这就涉及到福柯的权力话语,暂时不展开。

所以罗兰·巴特对于零度写作,在大原则上(或者说后期),持的是否定态度。因为他意识到比作者更大的,制约着作者的是意识形态和权力,绝对的零度写作又是不存在的,他对于意识形态和权力又是否定态度的。罗兰·巴特在整个文论史上,是结构主义转向后结构主义的一个很重要的人物,因为他前期是结构主义,后期则转向后结构主义。

2.作者之死(1968《作者的死亡》)

几年前,罗兰·巴特写了一部作品《论拉辛》,这本作品创作出来后,有一位教授对其作品予以了正面的回击。于是几年后,罗兰·巴特写出了这本《作者的死亡》作为回应。作者的死亡是在五个意义上的。

①作者对文本的主导权不具有历史必然性。作者的地位是在文艺复兴时期才开始提升的。既然不是从来如此,那么就意味着作者的主导权不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②作者不是文本的唯一主体。作品真正的主体是脱离作者存在的语言符号。

③作者不可能先于文本存在。作者和作品同时出场,而写作并不是记录不是描写,只是语言符号。

④消灭作者才能获得文本的多维空间。因为作者的主导权的存在,对于文本的解读很多时候退化为对于作者意图的解读,而作者意图往往是唯一的。

⑤作者死亡意味着读者的诞生。读者是意义的生成者而非意义的接受者。

3.叙事学的分级(《叙事作品结构分析导论》)

分级为功能层,行动层和叙事层。(类似于之前结构主义的分级模式)功能层就是最小行动单元,行动层就是人物,重点强调人物关系,叙事层是最高级的,通常涉及意义。用这个分层去分析的也算不少。

4.《神话学》

传统符号系统都是语言学中的能指所指一一对应关系。罗兰·巴特提出了更高级的能指所指关系(例如rose是能指,玫瑰是所指,而这一组能指所指又构成了一个能指,其指向了爱情,这就是二级文化系统,二级符号系统通常是在文化中发挥作用)


西方文学理论(杨宁老师相关课程)Chapter 10 结构主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