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西方文学理论(杨宁老师相关课程)Chapter 8 俄国形式主义

2023-09-04 13:25 作者:凭依华  | 我要投稿

Chapter 8 俄国形式主义

之前所讲的几个内容,大多是从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等角度对文学进行研究,也就是所谓的文学的外部研究。20世纪初,西方兴起了另外一个文学研究的脉络,即强调文本,研究文本本身。重要代表为俄国形式主义,英美新批评和结构主义等。

 

一.俄国形式主义文论

1.产生背景

活动时间1914到1930年。一战后,整个知识分子界对传统价值观产生怀疑,知识分子开始将文学孤立起来,某种意义上如同逃入象牙塔中,以一种书斋式的方式研究文学。同时科学精神,实证主义大幅发展,文学家们开始思考有没有办法将文学向科学上靠。又或另一种说法,传统文学研究方法已经接近完善了,许多文学家开始另辟蹊径。

2.诞生标志

1914年什克洛夫斯基《词语的复活》,随后产生两个学习小组,莫斯科语言学会和彼得堡语言研究会。代表人物雅各布斯,托马舍夫斯基(前者)和什克洛夫斯基,艾亨鲍姆,雅库宾斯基,日尔蒙斯基和特尼亚诺夫(后者)。

3.理论特点

①追求文学的独立自主性,文学研究就应该研究文学本身。针对的是传统文学知人论世的观点。

②艺术的本质不是审美目的,而是审美过程

③文学研究的任务是要研究文学性,文学性是使一部作品成为文学的东西。

4.共时性语言研究法

俄国形式主义诞生之初,是站在对自然派诗歌的维护者的角度出现的。而自然派诗歌需要语言学的支持,所以俄国形式主义与语言学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同时,经典的文学定义“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也来自于此。

俄国形式主义盛极一时,但是很快就退出了文学舞台,主要是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1930年,俄国形式主义解体后,许多学者选择了与政治无关的领域继续研究,而雅各布森等人则移居海外,建立新的学派。纳粹上台后学派部分成员移居,与英美新批评学派汇合。

 

二.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

1916年《作为手法的艺术》,俄国形式主义纲领性论文。针对的对象是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形象思维的一种观念。首先,形象是不确定,因人而异的,不适合作为本质。然后,既然是形象,就有着文学形象和非文学形象,而用这来定义文学是荒谬的。因此,什克洛夫斯基建立了另一种文学的本质。

1.强调内部规律,形式

文学的内部规律就是形式本身。这就涉及到我们经常看见到的形式和内部的二分(即形式上……内容上……的分析方法)。而俄国形式主义者认为,根本就没有内容,只有形式。内容是形式的堆积(“剥洋葱”)。

2.陌生化

审美的目的是感受过程。这个过程之所以能给人审美体验,是因为其所采取的一种手段,陌生化——将熟悉的东西变得陌生(“一切的艺术本质都是陌生”)。与陌生化相对应的概念是自动化。熟悉的地方没有美感,美感永远在远方。

3.“情节”和 “本事”

这个区分有点类似于后来的故事和情节的区分(福斯特《小说面面观》),虽然顺序反了。本事指的是构成故事的一个个故事,是“素材”。而情节是对这些故事的加工。本事本身不重要,而情节才是核心。

4.意义和影响

①文学研究开始从外转向内。

②陌生化概念使得文学开始有读者维度(陌生化本质上是作用于感受过程,而感受过程又是依赖于读者的。陌生化概念一旦提出来,问题就开始转向读者了)。

 

三.雅各布森的“文学性”理论

1.文学性

1921年《俄罗斯现代诗歌》,提出文学的研究对象不是文学,而是文学性,简单而言,即一句话怎么说就成为了文学,怎么说就不是文学。而文学性,按照雅各布森的观点,就是文学的构造原则。

2.诗歌语言的本质

众多问题当中,文学性最强的是诗歌。诗歌的一个特点是能指与所指的不稳定性。诗歌虽然有提供信息的功能,但更多是以审美为主(这也就是为何很多诗歌读起来会有受阻碍的感觉)。


西方文学理论(杨宁老师相关课程)Chapter 8 俄国形式主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