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文学理论(杨宁老师相关课程)Chapter 6 法兰克福学派:马尔库塞,弗洛姆

Chapter 6 法兰克福学派:马尔库塞,弗洛姆
一.马尔库塞:本能革命与新感性美学
法国“五月风暴”事件有三大精神领袖“3M”,马尔库塞就是其中一位(由于审核原因,就不列举全部了)。值得一提的是,马尔库塞成为当时学生运动的领袖,因为他的观点与当时的诉求非常相似(“不为面包为鲜花”)。马尔库塞有几本书《爱欲与文明》《单向度的人》,被称为“左派的哲学家”,同时也算是一个争议颇多的人,毕竟思想确实有些激进。
顺便一提,和马尔库塞有关的一个学派,法兰克福学派,的基本观点都是社会批判,即着重研究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意识形态问题。而他们的一个基本研究思路是,从社会问题切入,从审美中寻求出路。法兰克福学派的一个很重要的理论源泉是马克思。
1.整体思路
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之间激烈的矛盾由于工业社会的发展而倾向稳定。发达工业社会的工人阶级虽然在物质上富裕了,但实际上其所遭受的异化更深了,物化有了新的形式。同时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斗争和矛盾不再激烈。斗争需要转换为另外一种形式——“新感性”。感性本身应该成为阶级斗争的一个前提,无产阶级的阶级性已经不能成为阶级斗争的动力了。而为摆脱现状,他提倡一种否定总体性的艺术形式。
2.单向度社会与技术理性
①单向度社会
针对的对象是二战之后的欧洲,一种经济大幅度发展,物质上极大丰裕的社会。这种社会中,蓝领工人白领化,福利国家崛起,工人阶级生活水平,待遇等方方面面都提升了,资产阶级与工人阶级的矛盾削弱了,整个社会(“发达工业社会”)进入到了一种单向度社会——只有认同而没有批判。进而产生了一种单向度的意识形态,进而产生了“单向度的人”。所谓单向度的人,就是失去了否定性和批判性维度的人。这是以一种温柔的方式让人失去了反抗的意志的异化形式,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异化。
②原因: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导致生产效率的提高,进而导致上面的一切。技术有一个特点——看起来是中立的,但是实际上有着集权性,成为了一种新的统治方式。这里可以联系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和商品拜物教思考。
3.对文化工业的批判
当今社会通过传媒手段等各种方式,制造虚假需求,以此麻痹大众,进而导致人们成为了某种产品的奴隶,人们失去了某种反抗性的能力。
4.发达工业社会的艺术状态
发达工业社会之前的艺术是具有某种否定性的,它通过创造一个与现实社会不一样的理想世界(肯定性),或者通过破坏和揭露矛盾来体现异化现实(否定性),从而否定社会。而在商品社会中,艺术被商品化了,成为了对现实的认同和肯定,缺乏了一种否定的维度。艺术进入商业环境下,变得日常化,庸俗化,消费化,因此,马尔库塞提倡进行新的美学“新感性美学”。
5.新感性
马尔库塞可以说是将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思想结合在一起
①《爱欲与文明》
爱欲即为弗洛伊德所说的生本能,生本能包括性本能和所有欲望。马尔库塞认为,所有的文明都是对人的某种本能欲望的压抑(弗洛伊德晚期也提出了)。他当然不觉得所有压抑都是有问题的,在他看来,压抑分为两部分,基本的压抑和多余的压抑。基本的压抑就是维持文明必不可少的一种压抑,多余的压抑则是为了维持某种统治而强加于人的压抑。在此基础上,马尔库塞提出要进行所谓的本能革命。
②本能革命
本能革命即为,彻底的解放爱欲,建立所谓的快乐原则,以此实现一种真正的自由。当然由于其激进性,这个不太可能实现,但这也是为何马尔库塞在当时的学生运动中有着很大的威望。
③新感性美学
艺术之所以成为艺术的很重要的本质原因,在于其对现实的否定。这种否定往往是通过某种陌生化的方式,创造一个虚构世界,从而体现艺术的理想性,从而展现现实中被弯曲和异化的人性。
二.弗洛姆《逃避自由》
弗洛姆在精神分析领域是弗洛伊德的重要继承者,被称为“大小弗”。其他重要代表作还有《爱的艺术》《自我的追寻》等等。《逃避自由》写于1941年,二战时期。在整个二战乃至二战之后,西方许多知识分子,尤其是左翼知识分子,思考为何在西方这样的文明国家,会出现所谓的纳粹。于是许多知识分子开始批判集权主义。例如哈耶克《通往奴役之路》,波普尔《开放社会及其敌人》,汉娜·阿伦特《集权主义起源》,当然还有《逃避自由》。
1.自由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传统哲学认为,自由就是做什么和不做什么的权利,尤其是后者。而弗洛姆认为,自由是伴随个体产生的一个概念,在这种意义上讲,人在文艺复兴后才算是开始自由,因为文艺复兴后人的概念才被提出和重视。自由带来了两方面的影响。积极上,自由让人摆脱了束缚。而在消极意义上,自由使得人失去了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使人体验到孤独和无能为力。面对这种消极,往往会产生两种解决方法。正面上,发展个体创造力,完善人格,重新与世界建立某种新的联系。在负面上,放弃个体独立,重新回归母体,获得某种安全感。前者痛苦而现实,后者虚幻而容易。而在人类社会中,也存在“逃避自由”的倾向。
2.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
①威权主义:从外界寻找权威,然后屈服于这种权威。权威可以是人或者社会团体。
②破坏欲:潜在逻辑为消除外在威胁。这种破坏欲往往伪装成责任,义务,以至于爱。
③机械趋同:融入环境,模仿他人。
弗洛姆认为,越是逃避自由的人,表现的越正常。因为通过这种方式,他们融入了社会。反而是那些坚持自由的人,显得不正常。所以弗洛姆有一个著名的论断:“一个所谓的能适应社会的正常人,远不如一个所谓人类价值角度的精神病患者更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