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西方文学理论(杨宁老师相关课程)

2023-09-04 13:25 作者:凭依华  | 我要投稿

Chapter 9 英美新批评

一.英美新批判

英美新批判稍晚于俄国形式主义,都认为文学文本与作者无关与读者无关,文学文本就是一个自成的小世界,就应该研究文本本身。很神奇的是,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英美新批评与俄国形式主义在诞生之初有任何联系,这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话题。

1.发展历程

第一个阶段为20年代,英国代表T.S.艾略特,瑞恰兹,重要代表燕卜逊。美国重要代表兰瑟姆,艾伦·退特。

第二个阶段为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所谓“南方集团”,代表人物布鲁克斯,韦勒克,维姆萨特。

第三个阶段为40年代到50年代,新批评占据主流,相应的失去了它的锐气和生命力。因此转向了后现代结构主义。

2.特点

①文学本体论

倡导文本批判,坚持文本中心论(“诗首先应该被看作诗,然后才是其他东西”)。

②强调文学文本细读

强调文本细读是对文学文本内部研究的一种方法。在文本细度过程中,提出了一系列的概念,文本细读(close reading)并非仔细读,而是将其看成一种内在世界,从第一个字开始,最后一个字结束,其他不做探讨。

③重视语义学分析

④将文本与文学史,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相结合

 

二.瑞恰慈:语义学批判

1924《文学批评原理》,将心理学和语义学的研究方法介入文学理论中,试图寻找一种科学方法。

语义学关注的是文学作品的内部结构,强调语言的内部组织,分析语言在读者上产生的效果。瑞恰兹提出了一个概念,内在必然性。即文学作品只需要满足内在必然性,只要给读者产生美感就足够了,与外在现实生活没有关系,许多科幻魔幻作品遵循的就是这种内在必然性,这也就意味着,文学内部是一个自觉的小世界。

 

三.艾略特“非个人化理论”

艾略特既是理论家也是文学家,曾获诺贝尔文学奖。1917年《传统与个人才能》。艾略特认为,阅读作品真正需要的不是关注其意义,而是关注其整体性的节奏,音律等呈现出的整体效果。

1.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观

①艾略特认为,所有的文学作品都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一部作品是否有意义,不取决于作品本身,而取决于其在整个整体中的位置。

②整体永远是在变化的。因此,文学批评应当特别强调传统的重要性。

③作品的各个组成部分也是一个整体,不能分隔开来。(反对形式内容的二分方式)

2.非个人化理论

有一个明确的针对对象:浪漫主义对于情感的张扬,放纵,激情。艾略特认为,诗歌不是表现情感,而是逃避情感。诗歌不是表现个性,而是逃避个性。

①文学传统对诗人是有影响的

诗人不可能脱离文学传统而真正具有个性。作家想要创造伟大的作品,先要让自己适应传统,才有可能有自己表达。而适应传统,就意味着对于自身情感的压抑和逃避。

②文学的历史意识:放弃情感个性

作家一旦开始表达,就必然使用语言,而语言是公共性的媒介,这就意味着作家必然要做出某些牺牲。这种牺牲就是对作家个性的舍弃。

③诗人的作用:催化剂

诗人加快诗的转化过程,而不是诗的组成部分,诗歌的情感只不过是文学传统中的某种情感的集中体现。

当然,艾略特承认诗歌可以抒发情感,但必须要使用一个客观对应物。只有通过此,才能使得情感具有普遍性。

也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思考,如果诗歌的情感来自于作者的个性,很容易出现共鸣的缺失。因而诗歌要抛弃作者而追求普遍。

 

四.兰瑟姆的本体论批判

1934年,《诗歌本体论札记》,提出了所谓的本体论批评。强调本体存在,排除外物(尤其是作者),强调内在研究。

 

五.布鲁克斯:悖论与反讽

悖论本质上就是矛盾(悖论也是一种修辞手法)。越是矛盾的东西,越是体现出一种张力。反讽指的是表面荒谬实则真实。

 

六.燕卜逊的复义(含混)

含混指的是多义性。并非语言学意义上的多义性,而指的是一个词背后含义的复杂性,使得作品的意义呈现出多元性。燕卜逊《含混七形》中,提到了如何塑造含混,此处不展开。含混提升了作品的表现力。

 

七.维姆萨特

1.意图谬见和感受谬见

意图谬见指的是,将作品和作品的创作意图等同,针对的是心理批判或者传记批判。感受谬见指的是,将作品和读者感受等同。

 

八.退特:张力

张力指的是作品的内涵加外延。内涵指的是作品,词语的暗示义,而外延指的是作品的词典义。退特认为,好的诗歌就是有张力的诗歌。问题在于,如何运用这个概念。事实上,很多新批评理论家对于概念的运用也比较混乱。


西方文学理论(杨宁老师相关课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