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行 | 初见

落地大阪是当地的晚上,加上过关、查税、找人,真正从机场坐上地铁已是深夜了。
舟车劳顿让身体感到疲惫,精神也随着慢慢失去束缚了。坐在靠椅上,眼和神也就自然飘向窗外。大阪的地铁比起其他地方来是有些不同的,很多线路是在地面上,而非地下。即便进入市区也依旧是这样。从机场往市区的路没有很多的灯,也没有在两边设置隔音板,因此也就方便了我的思绪的飘荡。窗外的天空黑黢黢的,黑暗的深处,时不时会透露一点点的光亮。远离市区的黑暗让本就不太明显的地平线更加模糊了,遥远的黑暗中隐约间透出几个光点——那是这片区域为数不多的灯光了。精神涣散下的人似乎更容易被那些隐约模糊的东西所吸引,于是便不知所谓的飘到了那遥远的灯光下,默默的呆住了。不知从什么地方飘来一缕茶香味,应当是别人衣服的味道,淡淡的,很好闻。似是有什么魔力,渐渐的将精神聚拢了回来,恍惚间又回来了这列车上。想到刚刚的痴相,不由得自嘲一番。在香港太久了,稍稍见到点儿什么黑暗而空旷的氛围就没了魂儿了。
不过后来想想也就释然了。我确实对黑暗而空旷的环境氛围有着莫名其妙的执着,喜欢自己生活的地方能够有恰到好处的黑、暗;喜欢自己呆的地方能够有比较大气、宽阔令人舒适的布局;希望在我需要的时候,能够在身边找到淡淡的草木自然香气…其实有时候自己都说不明白是为什么,却又有一种直觉能够明白这个地方是不是对自己的胃口。香港是我大学所在的城市,若有去过香港的朋友应当会明白,那里确乎和“空旷”、“黑暗”是沾不上边的。她作为人口密度超高的城市,无奈之下,将“拥挤”,“光亮”发挥到了极致。随处可见淡黄色的灯光裹挟着两边象征繁荣的高楼无时无刻的压缩着每一寸空间,黑暗近乎无处遁形;路边的绿植少得可怜,更多能看到的是灰色水泥堆砌而成的硬化人行道,毕竟你又如何能奢望把这个连人都尚且不够用的空间,让给看似没什么意义的树呢?走在人行道上,如何规避汽车浓郁的机油味将会是一门永恒的课题,若是学不会,就可以尽情“享受”汽车为你带来的味觉洗礼了。事实上,印象中日本和香港很像。世界地图中的日本同中国相比仅仅是那么一小块——更有甚者会略带侮辱性的将日本比作“雄鸡旁的一条虫”——这一切似乎无不在暗示其拥挤。但宏观同微观之间似乎又产生了些许微妙的差距,切身行走其中,又似乎不像印象中那般拥挤——行车路的宽度刚刚好,行人道也很宽敞,路边植被绿化恰到好处,建筑没有像要挤死人一般把人夹在中间……无不体现这个城市确乎布局正常。而在那些路灯照不到的地方,一些楼后面的小路,列车桥洞的底下,被拦杆围起来的小公园,黑暗的办公楼和公寓,都藏在灯光后的阴影里,或是干脆就没有灯,没有光,任由他们在黑暗中存在着。这样恰到好处的黑,体现在每个角落,默默的存在着。既作为光的对立,又作为人们最终回归的方向,与灯光在整个城市中和谐相处。这样子光暗交错,给人一种莫名的安心感。
我喜欢称呼这样的感觉为“呼吸感”。再想想,这也正是我对于一个城市令人舒畅与否的评判标准。因为宽阔、大气,才不至于让身处其中的人感觉似在夹缝中生存;因为黑夜里光暗的平衡交错,让本应在此时休息的人拥有了释放自己的精神空间。这种呼吸更多是一种精神意义和美学意义上的,在城市布局之时有意无意之间达成的一种平衡。或许设计者并未考虑到这样的所谓“呼吸”,但是这样的感受又确确实实存在。平衡收放之间的自然呼吸,令这种“呼吸”的美浑然天成。而这种美感又最终回归,回归到日夜生活在这里的居民身上。在宽阔环境的背景下,光与暗在日常语境和人的感知世界中形成了新的隐喻,光象征了向上、对外、秩序和文明,而暗则是象征了向下、对内、无序和混沌。犹如世界昼夜交替,光暗交织。在黑夜下,这样的城市将黑暗还给黑夜,却也给光明留下了应有的空间。光与暗皆有其用,却又皆不可偏用。过度的光会令人感到种种的焦虑和压力,时刻曝露在“光”之下会令人疲惫不堪,时刻都活在“秩序“之下的人也就不是人了;过度的黑暗亦不可为,无序既可以成为自由,更可以成为混乱,暗过多则会令人心中不安,最终还是演化成焦虑和压力。而两者的和谐共处则会形成一种令人不自知的畅快同和谐感。这也正是我会喜欢一个城市的原因。这种喜欢无关经济政治文化,无关景点美丽与否,历史厚重与否,一切直指人的基本感受。这种给人的本能感受,才是最重要的。
而这,也就是我对日本大阪这个地方最初的,最原始的感受。列车上,窗外的广阔的黑暗同点点隐约的光明,与鼻尖残留的淡淡茶香,成为我初至大阪最好的第一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