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损——先秦平邑六子之六
闵损
——先秦平邑六子之六
王照伦

闵子骞(前536年~前487年),名损,字子骞,由于品德高尚而被后世尊称为闵子。是先秦时期鲁国武城(今山东省平邑县郑城镇武城村)人。
闵损生于鲁昭公六年,卒于鲁哀公八年,比孔子小15岁。他出身贫寒,生母又过早去世。为家境所迫,很小就从事体力劳动,经常随父亲驾车外出谋生,过着十分简朴清苦的生活。后拜师孔子,成为孔子“仁”“德”思想的忠实推行者、积极宣传者和脚踏实地的践行者。
闵损以孝行名闻于天下,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他的事迹经元代尤溪广平村(今属福建省大田县广平镇)人郭居敬整理编辑,收入在中国影响巨大的《全相二十四孝诗选》一书。故事梗概如次:闵损的孝极其有名,并且名声在外。在他尚未成年的时候母亲就病故了,其父闵世恭续弦娶了第二任妻子,闵损就有了继母。继母偏爱自己的亲生儿子,虐待闵损,闵损默默承受,怕影响父亲和继母的关系而不告诉父亲。但是,纸里是包不住火的,某年冬天继母给自己亲生的两个亲生的孩子使用棉花做了棉袄,给闵损做的棉袄里没有放棉絮而是放了芦苇的花絮,致使闵损感到寒冷无比但又不忍反击继母的恶行。老天有眼,事情终于暴露。一日,闵世恭坐车带他的三个儿子外出办事,让闵损在前边赶车,闵损因饥寒交加而无法正常地驾驭马车,使得马车驶下路面。闵世恭非常生气,怒斥道:“你这个孩子太没出息了,穿得这么厚还冻得打哆嗦!看你的两个弟弟,棉袄比你的薄,也没像你冻得那个样子。”说着说着,闵世恭气不打一处来,下了马车,从闵损的手里夺过鞭子,朝着闵损的上身打去,皮鞭击破袄面,芦花纷纷扬扬,闵世恭目瞪口呆。于是捏了捏另外两个儿子的棉衣,明白是怎么回事了,进而大骂妻子不贤,一怒之下决定休妻保子。闵损见状在闵世恭面前长跪不起,恳求道:“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单。(使用现代汉语说就是:母亲在,只有我一人受冻;如果母亲离开的话,两个弟弟都要和我一起承受没有母爱的孤单痛苦了)” 闵世恭看着三个可怜的儿子只好作罢,继母也被闵损的德行感动得热泪盈眶,决心痛改前非,把继子闵损当作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对待。对此,孔子给予闵损高度评价:“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论语·先进篇》)”

后来,闵损求学于孔子,成为孔子的得意门生。在孔子仕鲁期间,极力向季氏推荐闵损,于是,季氏派人聘请闵损出任费宰,闵损看破了官场的尔虞我诈、腐朽肮脏而加以拒绝,对季氏派来的使者说:“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论语·雍也》) 使用现代汉语说就是:季氏(季友[?~公元前644年],姬姓,名友,春秋时期鲁国政治家,鲁桓公最小儿子,鲁庄公之弟。因手掌中生成一“友”字,故称季友。鲁庄公死后,先后拥立公子般、鲁闵公和鲁僖公为国君,除掉了危害国家的庆父和叔牙,成为国相,封邑为费。鲁僖公十六年卒,谥号为成,世称为成季)派人请闵损去做费邑的地方行政长官。 闵损说:“请替我好好地辞谢!如果再来召我做官,那我只好躲到汶水之北的齐国去了。”从中我们可以看到闵损的为人处世哲学和高尚的人格魅力!为了保持自己的气节,闵损终生不愿出任官职,直到50岁去世,其高风亮节为万世景仰!
闵损的先祖是鲁国的第四代国君鲁闵公,其父闵世恭为八世祖。闵损在孔门中以德行显赫与颜回并驾齐驱,成为孔门七十二贤人之一,被后人恭敬地置于孔庙之中供世人瞻仰和祭祀。
2019年11月1日,6:36:20创建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