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宪—先秦平邑六子之五
原宪
—先秦平邑六子之五
王照伦

原宪,字子思。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学说,开创了先秦时代的思孟学派,是先秦儒家在孔子和孟子之间具有承上启下作用的重要人物。史籍对他有原思、仲宪之称。春秋时期原宪长期在鲁国东、蒙山下搭建草房居住,今仲村镇南屯村(原名“原宪屯”,后更名为南屯)因此而得名。生于公元前515年(鲁昭公二十七年),后到卫国隐居,卒年不详。原宪性格怪异,不修边幅,不仅世人,就连他的同窗学友也大惑不解。因此,他被司马迁收入《史记·游侠列传》之中,视为奇人侠士。
据《孟子·万章下》载,原宪把精神思想追求置于物质之上,对鲁缪公屡次派人赠送鼎肉十分反感,认为鲁缪公把他当成犬马一样来蓄养。同时,他认为国君对贤者应事之如师,而不应视之为友。
原宪的著作大已遗失。司马迁说“子思作《中庸》”,《汉书•艺文志》著录《子思》23篇后佚失,郑玄、孔颖达等认为《小戴礼记》的《中庸》是原宪的作品。 《中庸》在孔子学说中具有中心地位,是孔子仁、礼思想和智慧的精髓。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说孟子“受业于子思门人”,表明虽孟子没受原宪亲传但他通过原宪的门人受到子思思想的影响,在学术上与子思一脉相承。
被历代儒家奉为神明的荣辱观,就源于原宪和孔子的一段对话。据《论语·宪问篇》载,当原宪问孔子什么是耻辱时,孔子说:“邦有道,穀;邦无道,穀,耻也。”这种视在国家政治黑暗的时候做官领薪俸为耻辱的观点,对一些文人产生了很大影响,有人宁愿终生隐居亦不为昏庸无道的统治者工作的事例,历代史书都有记载。原宪显然实践了孔子的这种理论。
原宪甘于清贫。司马迁在《史记·游侠列传》中说:原宪“终身空室蓬户,褐衣疏食不厌。”他我行我素,不愿与上流社会人士为伍。
原宪大力倡导的“言必信、行必果、诺必诚”的处世原则,为历代仁人志士所称道。
原宪的非凡举止,在当时并不被社会和周围的人所理解,多数人反而认为他的言行不合时宜。《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原宪隐居卫国后,做了官的学友子贡(姓端木,名赐,字子贡)骑着骏马、身着华丽的服饰去看他,原宪身穿平时穿的破衣服与子贡相见,子贡感到脸上无光,便问:“夫子岂病乎?”原宪说:“吾闻之,无财者谓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若宪,贫也,非病也。”子贡听后羞愧不已,拂袖而去。杨端本在《高廉宪公颂》诗中对原宪的高风亮节大加赞扬,唐代文人吴筠在《高士咏》诗组中有一首名为《原宪子》的诗是这样写的:“原生何淡漠,观妙自怡性。蓬户常晏如,弦歌乐天命。无财方是贫,有道固非病。木赐钦高风,退惭车马胜。”(清光绪版《费县志》卷十)
收入《沂蒙山区好地方·璀璨的历史文化卷》1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收入《文集》时补充了图片和新发现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