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由——先秦平邑六子之四
仲由
——先秦平邑六子之四
王照伦

仲由,字子路、季路,史称仲子。春秋时期卞(仲由为今仲村人,当时仲村属卞国)人。据《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载,仲由“少孔子九岁。”由此我们可以推知,他生于公元前542年(鲁襄公三十一年)。于公元前480年(卫庄公元年)任卫国大夫孔悝的邑宰时,在贵族内讧中被杀。他是孔子最忠实的学生和侍卫,跟随孔子长达数十年之久。有人讥讽孔子“弟子3 000、贤人70、中用的只有1个”,这1个即指仲由。他在孔子周游列国时一直追随左右,以致《论语》全书有76次谈及仲由。由于仲由性格直爽,加之他十分勇敢,经常得到孔子的称赞:“子路好勇,闻过则喜。”当孔子闻仲由的死讯时,悲痛万分:“吾自得由,恶言不闻于耳。”可见,仲由对于孔子来说是何等重要。
孔子和仲由的师生之缘以及子路之名的来历,有一段动人的传说。相传孔子师生一行数人到卞国都城(今泗水之卞桥)东边旅游,走到仲村时口渴难耐,便向正在提水的仲由讨水喝。仲由灵机一动,说:“要喝水,先认一字,若不识此字,须叫我3声老师。”孔子不以为然,满口答应。只见仲由将扁担在井口中央一放,站在井边一动不动,说:“这字念什么?”孔子师徒围着水井面面相觑,不得其解。仲由说:“井口加1竖是中,旁有1人是仲。”满腹经纶孔子被1个少年难住,不禁叹曰:“神童仲子,乃我师也。”此语一出,仲由连忙跪下说:“仲由有罪,本想与您开个玩笑,没想您却当真了,请受我3拜。”孔子又惊又喜,扶起仲由,说:“仲子路边难师,实为奇事,你就取字‘子路’吧。”这就是司马迁在《史记》中所说的仲由“陵暴孔子”一事。
仲由勤于思考,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他曾经对孔子的“正名”主张提出过疑问,以致引出了孔子对“正名”的1篇宏论,成为儒家传人的座右铭。据《论语·子路篇》载,在去卫国前,子路问孔子:“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孔子说:“必正名乎!”仲由说:“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孔子十分生气地说:“野哉,由也!君子于其上不知,蓋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仲由曾两度为官。第1次是在鲁国做季孙氏的家臣,第2次是到卫国做蒲大夫。仲由赴卫国前向孔子辞行时,孔子关切地对他说:“蒲多壮士,又难治。然

吾语汝:恭以静,可以执勇;宽以正,可以比众;恭正以静,可以报上。”卫庄公元年,孔悝的母亲与人合谋,要孔悝杀卫出公。卫出公闻讯逃到鲁国。仲由听说后立即返城,子羔(高柴,字子羔)告诉他卫出公已经逃脱,且城门已闭,不可去送死。仲由说:“食其食者不避其难。”仲由进城后被人打落冠缨,气愤地说:“君子死而冠不免。”毅然系好帽缨,从容就义。

仲由死后,其子仲子崔想为父报仇而又拿不定主意,于是去问孔子。孔子曰:“行矣。”杀死仲由的孟黡十分后悔,当见仲由的儿子前来报仇时,便与仲子崔约定后日在城西决战。为了成全仲子崔的孝心,孟黡使用木剑、蒲弓与之决斗,被杀死。
子路坟亦称仲由墓,位于濮阳县城北5千米,今京开大道西侧,西南半华里为戚城遗址(相传戚城曾是卫灵公的外孙孔悝的封邑,故俗称孔悝城),东北1千米处有蒯聩台遗迹。仲由墓直径28米、高4.30米,周有青砖砌成的围墙,墓碑刻“仲夫子之墓”5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墓南有石像生、卫国公石坊、石阙和望柱,4通明清2代重修仲由墓祠祀碑排列两旁。路东有1巨碑,上书“仲夫子落缨处”。墓园原翠柏葱郁,大者需2人方能合抱,均毁于1958年。再南为墓祠,其堂面阔5间、进深3间,单檐歇山,绿琉璃瓦覆顶,宏伟壮观。东西两庑享堂,内有明、清两代碑刻题咏20余方,多刻文人官绅赞颂仲夫子的诗词歌赋。
收入《沂蒙山区好地方·璀璨的历史文化卷》1书。山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收入《文集》时补充了图片和新发现的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