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批判《从散沙,到铜墙:八佰背后的现实意义》

2020-08-25 00:41 作者:长弓无箭  | 3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偶然从同学朋友圈那里看到了“远川研究所”鲁舒天的文章《从散沙,到铜墙:《八佰》背后的现实意义》,文章很长,精选的评论中说这篇可以算是电影《八佰》最好的影评。看到最后,我大概可以这样理解:这部电影背后有着唤醒全民共识的伟大的现实意义。

许多人说这篇影评好,那就先看看哪里好。

文章的引子提到了《斗牛》,身在社会主义长大的管导演“人到中年才接触到这段“国家记忆”“。大抵是之前我们的抗战电影太过于强调人民群众的英勇无畏,忽略了“侵略者的凶狠与强悍”,所以管虎同志才甚为惭愧,尽量真实地在电影中展示敌人的“强悍”,进而衬托那一张张看不清的视死如归的脸。模糊甚至丑化先烈的形象做法我极度反对!我的大爷爷就战死在了山西,大奶奶当了一辈子烈士家属,我们这一大家子人没几个知道大爷爷的模样,时至今日也没能找回大爷爷的尸骨,可是我们知道他是烈士,是名副其实的烈士!就我所知,在抗战中确实牺牲了许多无名烈士,但是,国家和地方民政部门存有大量烈士的基本信息,并在共和国几十年的历程中不断地寻找和记录每一位牺牲的烈士。我们的烈士和前辈的每一张脸都是清晰的,每一滴血都是刻在纪念碑上、染在红旗上的!相反我们记不清的是汉奸走狗和日本鬼子的嘴脸,因为在每一位善良的中国人心中,侵略者不配有一副人的面孔。电影可以蒙太奇,可以夸张,但是一旦把国仇家恨夸张到了看电影时痛哭流涕、走出影院大谈日俄美帝牛X时,这电影还能有什么现实意义?

大概管导演依然对“国家记忆”感到惭愧,没能清晰地刻画出中国军人“视死如归”的脸,所以就有了这部“八佰”。(文中提到中日伤亡对比可达到二十比一,有兴趣的可以对照上图搜搜中日伤亡数据对比。)

文章第一节写道:“1937年的苏州河充满隐喻”。这一节码了许多文字叙述中日之间武备的差距,令人读来顿感笔者学识渊博,此文有料。《八佰》的优点写了出来:“如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国民性”。国民性加了引号。作者一鼓作气,“一言蔽之,在应对外敌时,军事素养上的手足无措,相当一部分来源于共识层面的猝不及防。”作者的每一句话都很有道理的样子,可是从鸦片战争到1937年,中国打了将近一个世纪的仗,黄埔军校都成立了十几年,国民政府还统一了各地军阀,赶跑了红军,偏偏碰到日本鬼子军事素养还那么的手足无措?国民党的王牌军就是这样手足无措地完成淞沪会战的吧。按照作者的理解,《八佰》的意义在于通过这种悲壮的战斗场面形成了“统一的共识”,作者进一步强调“面对外敌入侵,我们哪一次的民族共识的形成,不是从尸山血海中趟出来的呢?”首先,民族的解放斗争是从鸦片战争就开始的,仁人志士的思想斗争更早,而从“三民主义”开始,我们国家从形式上就有了“统一的共识”。人民群众是不断地觉醒起来了,而淞沪会战的局面不是有没有达成共识的问题,根本原因还在于政府的妥协投降政策致使此役白白牺牲了无数的战士和群众。其次,面对历史入侵,可以参考汉唐盛世面对外敌入侵的战争策略,中华民族也不是每一次都那么地不长记性。不要以为有了所谓共识就能理所当然地赢得战争,更不要断了脊梁盼望着儿孙后代给你接起来(那些认为中华民族面对外敌总是得先软弱牺牲才能涅槃重生的“精英”们恐怕眼睛里只有眼前的那盘狗粮)。

第二节介绍了八百壮士的由来。此节开头引美国人罗斯的话“在日本农民身上,永远隐蔽着一种军人式的凶猛表情;而中国士兵的脸上,却时而浮现农民式的温顺与厚道。”结尾引用索尔仁尼琴说的“没有生存下来的诸君,要叙述此事他们已经无能为力,但愿他们原谅我,没有看到一切,没有想到一切,没有猜到一切。”前面强调海洋文明比较“机警好斗”,后面似乎作者要替最后去世的老兵对阵亡的战友说,可是明明活下来的战友不用猜不用看,已经真真切切地度过了四年牢狱、八年抗战以及解放后几十年的发展历程。替老兵说的话,我想最应该说的是:喝了这杯酒,祖国安好,亡魂勿念!这一节如果掐头去尾,写的还算客观,介绍了四行保卫战的前因后果及最后几位幸存老兵。(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第三节开始讲电影。“《八佰》并非单纯意义的战争片,而是一部现实主义杰作,它的内核并不是对当时历史进行还原,而是对现实舆论进行喊话。”影片要做的更多,而四行保卫战牺牲的战士们恐怕真的没有猜到影片和国民政府的高层们都想通过这场“几无胜算的搏命之战、同胞注目的焦点之战和赌上民族尊严的民族之战”,能够“让没有家国认知的人懂得国”。如果说民族尊严之战,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九一八事变、卢沟桥事变,桩桩件件足够国民政府的宣传部门用来动员群众、提高家国认知了,偏偏要靠这场外国人眼皮底下战斗来提升?买办军政府真能的替华担当的话,真的要靠此役提振士气的话,四行保卫战的将士们怎么会屈辱地沦落为英租界的阶下囚?

作者极力拔高《八佰》的爱国主义价值,无非是要“喊话现实舆论”。影片“只有爱国主义,它区分了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的边界……”,本来我对影片的价值导向只是持有保留态度,可是看了这段评论,我直接产生了批判作者的念头。影片可以表现那个背景下的人们对“不爱国”的人们“没有苛责与恨意”,但是观众却可以批判和反思。如果影片刻意引导人们不去批判和反思那段历史,划定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边界,就能实现喊话现实舆论了?那么它要喊着舆论导向哪里呢?爱国主义的边界在哪里?在首都沦陷之前还是山海关沦陷之前?民族主义的边界在哪里,在蒙元暴虐华夏百余年之后大明崛起,还是在内外勾结的满清政府愚弄之下中华沉沦列强觊觎而后直至中华复兴?

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是永远带有民族性的,而中国人民的民族主义永远和国家的兴亡更替密切相关。割裂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不是脑残就是居心不良。作者恐怕解释的不清楚,进一步解释了“朴素爱国主义” 与“极端民族主义”的区别,你看爱国主义就是这样的伟大,极端民族主义就是这样的猥琐残忍。前文说的“农耕文明不具有攻击性”到了这里成了朴素的爱国主义,汉奸走狗的刀子都要插进心窝了你还不让人喊一句:“你个狗汉奸”?

作者写到“但《八佰》没有这样做,它只呈现了不同选择之间冲突的张力,并没有去诋毁个体的价值”。先拿“朴素和极端”来类比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无视无数先烈为了民族解放斗争做出的牺牲,再大言不惭地吹嘘“亡国背景下不同选择”存在不需诋毁的“个体价值”。我们不诋毁个体价值,批判一下汉奸走狗卖国贼行不行?如果影片果真如此,如果我理解作者的文意没有偏差,这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杰作”分明是要解构历史、解构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历史虚无主义(汉奸、逃兵、高官、百乐门的舞女们等等一切表现出来的不同只是由于当时的“境遇”,哎,都是迫不得已啊!就好比说我们一边看着电视机前抗洪前线的战士们泪流满面,一边义正言辞地教育儿子不要当兵,这也是人之常情嘛,干什么要批判)。

可能我的理解过于偏激,作者接着解释“常年黑老蒋的黄仁宇”都说:“可如果没有被侵略,它(国民建立一种共同体意识)本应花上几十年”。你看,日本人侵略咱们还是有好处的嘛,帮咱们提前了几十年建立了一种共同体意识。感情中华民族自古以来都没有“共同体”(大一统)的意识?非要日本侵略者帮忙建立?感情人家欺负了我,我还得谢谢人家让我变得坚强?不就是要“个人主义”嘛,拐弯抹角说了这么多,不就是想说:为了捍卫每个人选择的自由,投降也可以,反正会有英雄站出来唤醒我们的“共同体意识”,反正日本人再过八年也是要滚蛋的。

下面的话说的更露骨了:“人们之所以甘愿牺牲,不是为了捍卫过去与现在,而是为了一个光明的未来,人们不是为了虚幻的主义,而是为了共同而切实的目的。”看似准确的表达往往狗屁不同!抗日战争期间多少人就是为了报家仇国恨血洒疆场,多少人为了崇高的共产主义理想抛头颅洒热血,你在这儿说“不是为了虚幻的主义”。哪个主义虚幻了?理想崇高了就必须虚幻吗?那么“光明的未来”就不虚幻?“共同而切实的目的”是什么,“没有实现的目的”就那么触手可及?崖山跳海不是为了大宋曾经的颜面,抗日期间一场场战斗不是为了捍卫当前脚下的每一寸国土,你告诉我们这些为了过去和当下的牺牲都不是甘愿牺牲的理由?你是要侮辱革命前辈还是要让子孙后代变得脑残?作者应该再润色一下辞藻,在我看来“光明的未来”也好,“共同而切实的目的”也罢,都是通过革命主义的共同理想来实现的。历史早已证明想让国民政府的一群买办卖国贼实现“共同而切实的目的”是不可能的。

文章结语,作者写道“敌人意图消灭的,并不是中国的某股势力,而是整个民族的灵魂和空间。”这句话写的好,无论是当年的日本军国主义还是现在发起贸易战的不靠谱政府,都证明着一件事“敌人一直存在,就在我们身边。它们就是要消灭我们民族的灵魂,夺取我们后人的生存空间。”作者似乎不甘心国人就这么简单粗暴地了解事实的真相,又画蛇添足地加上了“淞沪后面是南京……当人们目睹了秦淮河畔的屠杀和潘家峪的焦土之后,共识才会真正形成。”这真是强行关联影片,非要证明国家守土失败再失败之后才能最终扛起了民族救亡的大旗吗?不要轻易挑战大家的记忆,明朝的灭亡就和一群汉奸卖国贼密不可分;日寇一步步蚕食中国也和国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紧密关联。中国人民不会再轻易相信买办资本卖国贼们说的每一句话,如果不是中国共产党凝聚了民心,扛起了民族解放的大旗,国民政府极有可能将中华大地变成现在大一号的“印度帝国”、变成帝国主义砧板上的一块肥肉。

作者大概不够尽兴,接着引入贸易战继续宣扬《八佰》这部促进国民达成抗战共识现实主义杰作,发问“在当下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全民共识离我们还有多远”?言下之意,快来看电影吧,这部电影教给大家认清贸易战的本质(我们前有中兴、后有华为后面还有一堆,一个个倒下之后,我们就可以看清美帝国主义的真面目了?就可以和美利坚打一打贸易战了?)。问题是,这部售卖“纯爱国主义”的影片真的有能力抵得上“中兴之后是华为,华为之后是……”带给国人的警示意义?且不说国家层面早已和美国交手了几个回合,更对当下的贸易战做足了中美脱钩准备的决心,作者又要全民达成什么共识?和美国交战还是求和?没有彻底的所谓“全民共识”贸易战就不能打了?虽然当下国家和人民群众需要做的功课还很多,但我相信在作者“希望它最终形成的时候,不至于已经为时过晚”的时候,也是买办资本集团们忧虑骑墙还是倒戈的最佳时机。在中华民族复兴的伟大历史进程中,我们早已没有必要和投降派谈“共识”,只需警惕买办资本集团背后捣乱,按照人民群众的意志坚持既定方针就不怕什么贸易战、病毒战、舆论战。针对内外敌人,只要敢于斗争、勇于斗争,善于斗争,没有什么能阻止中华民族永远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以上批判可能不够准确,但是,不批不快!

前两天看新拍的“地道战”也有类似问题,影片对小鬼子的刻画英勇细致,群众配角面目丑陋,女主秀色可餐,主角光环熠熠生辉。你看,人家就是要找个借口拍拍商业片,没有点儿反差怎么塑造主角的厉害,没有点儿手腕怎么能勾得起消费者的冲动呢?你批评一下吧,导演们也不傻:人家美国大片都是这么拍的。

有些人啊,自己的灵魂都被人家占领了,拿什么挽救“整个民族的灵魂”?

后记:此片既然上映了,大家尽可以观看,你一言我一语,真理不辨不明!也可以给台湾人民看一看,告诉台独份子们一步一步后退嘛,退到太平洋对岸就能达成“全民共识”了;更可以给台湾的国民党看一看,党国当年可是辉煌过滴,瞧瞧你们都混成啥样了!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zawen/vqzbbkqf.html

批判《从散沙,到铜墙:八佰背后的现实意义》的评论 (共 3 条)

  • 淡了红颜
  • 浪子狐
  • 老夫子(熊自洲)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