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说《论语》·连载221
张说《论语》·连载221
9.13,子贡曰:“有美玉于斯,韫椟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子曰:“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注释——韫椟(yùndú):后来韫椟指怀才未用的意思。韫,收藏。椟,柜子。贾(ɡǔ):商人。古代行商称为商,有店铺的商人称作贾。沽(ɡū):卖,买。诸:“之乎”的合音字。)
(白话)子贡说:“有块美玉在这里,是把它放进柜子收藏起来呢?还是找个识货的商人卖掉呢?”孔子说:“卖掉它!卖掉它!我是在等识货的商人呢。”
(张说)本节揭示了孔子对待才华的观点。孔子认为,有才华,原则是拿出来用。重要的事说两遍,“沽之哉!沽之哉!”——必须把自己的才华推销出去。但是,他后面又加上一句:“我待贾者也。”——即才华要出售给赏识的人,不要为出售而不择买家。言外之意,如果没遇到识货的买主,那就等着,不要随便出售。——孔子的态度很鲜明:才华必售于识货者,否则,不售也罢。
由此可见,识货是出售才华的必要条件。因此,如果没遇到识货的,一辈子韬晦待贾也是一个选项。注意,所谓识货,是指相互赏识,不是单边的看重。比如三国时的徐庶,曹操很赏识他,但他不屑于与曹操为伍,所以始终没把自己卖给曹操。(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这个态度其实跟道家的才华观是一致的。比如诸葛亮,隐居隆中时,“卧龙、凤雏,得一人可得天下”的说法早已传播出去,这是在做推销宣传。刘备去请他,之所以要三顾茅庐,那是诸葛亮在考察刘备是不是诚心,是不是他认可的识货者。结果发现刘备识货,便义无反顾地终身卖出。诸葛亮的做法完全符合孔子的信条“我待贾者也”。再比如南朝时候的陶弘景,早年做官,感觉官场黑暗,不得志,便隐居山中,不再出仕。这是没有遇到识货的人。后来他的好朋友萧衍当了皇帝,经常来请教问题,陶弘景一一作答,充分施展了才华。萧衍想请他出山,但陶弘景画了一幅画给皇帝。画上有两条牛,一条在水草间优哉游哉,另一条头上戴着金笼,但被人用鞭子在抽赶。很显然,陶弘景不愿做被鞭子抽赶的牛。萧衍于是作罢,不再请他出山,但遇事还是来请教,“山中宰相”之名由此而得。陶弘景走的也是才华售于识家的“待贾”之路,只是形式不同。
有才华,要卖给相互器重的买家,这是对待才华的正确态度。但孔子的才华观显然是有前提的,即买卖目的不能违背仁德要求,违背了仁德的才华买卖,就不叫“才华售于识家”,而叫“沆瀣一气”,或叫“臭味相投”。比如最近,主持人崔痛骂本来的好朋友、作家刘,据说是因为刘为了赚快钱而把才华卖给导演冯,不惜损害朋友崔的利益。这样的才华买卖明显违背了仁德的不能损害他人的基本要求,所以就不能归入孔子所谓的“才华必售于识货者“的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