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说《论语》·连载176、177
张说《论语》·连载176
7.27,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
(注释——纲:本义是提网的大绳,用它来横在水流上,系着许多鱼钩来钓鱼。弋(yì):用带绳的箭来射鸟。宿:歇宿了的鸟。)
(白话)孔子用钓竿钓鱼,不拉网捕鱼,孔子射鸟,但不射杀在鸟窝里休息的鸟。
(张说)请注意,这又是典型的取象寓意,可以当寓言来读。许多注家认为本节说明孔子有仁心。钓鱼自然为了吃,但够吃即止,不可滥捕杀生,有伤天和;射鸟自然也是为了吃,但不要射杀在鸟窝里的鸟,别让鸟的家人尝受目睹亲人被杀之痛。这种“慈悲”情绪在有的电视剧里也有反映,比如有人进屋,在杀人前,叫人把小孩带出去,不让小孩目睹父亲被杀,大概类似孔子的“弋不射宿”的心理吧。
必须杀生,但尽可能少杀,尽可能仁慈地去杀。——听起来好像很伪善。(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但这绝不是伪善,而是人对伤害性行为的主观控制,是人性的表现。
人是一种唯一要遵守两种标准的动物。人既要服从与生俱来的弱肉强食的生存规律,这是所有动物为了个体生存必须遵循的规律:不是吃人家,就是被人家吃。但人类进入社会群居之后。必须要遵守新的仁道要求,即尊重人家的利益,这是群体共存必须要遵守的规律。可见,人是一种既有自然动物属性、又有社会动物属性的两栖动物。作为自然动物,不得不遵循食物链的吃与被吃规律。而且人处在食物链的顶端,成为通吃一切的主。食物链顶端的动物有一个特征,就是个体稀少,否则处在食物链低端的生物无法支持众多的顶端生物。比如,吃草动物就比植物数量少,肉食动物又比草食动物的数量少。就是说,食物链不能滥吃,食物链才能维持,这种不滥吃是由高低端物种的数量来调节的。但现在处在食物链顶端的人类,却数量众多,违背了食物链的数量要求,正常的吃就成了滥吃,而滥吃就使食物链“不可持续”。既然数量不能来调节滥吃,那就只好借助主观意识的仁道来调节了。
可见,本节《论语》所宣示的有节制的捕猎,表面上反映的是一种仁道,实际上体现了大自然的食物链规律。孔子的仁道,实际上是现在的“可持续性理念”的最初觉悟。
张说《论语》·连载177
7.28,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注释——识:同“志”,记忆。知之次也:次一等的学习方式。)
(白话)孔子说:“大概有那种自己不懂、却还能创造学说的高人吧,我不是那样的人。多听多看,选择其中有用的拿来用,(是我的学习方法);多听多看,但只是记在心里,是差一点的学习方法。”
(张说)许多注家把孔子所说的“知之次也”,解释成比“生而知之”低一等的知识,说是孔子很谦虚,说自己的“多闻多见,择善而识之”的学习方式,比不上那些“生而知之”的天才。
这个解释虽然在字面上说得通,但孔子为什么要说自己的学习方法是次一级的?如果真是自谦,孔子必定会阐明他所推崇的“生而知之”究竟是怎么回事。但他从未说过是怎么回事,只说过“可能有生而知之者,但我不是,我是学而知之者。”孔子自己也不知道“生而知之”是怎样的,怎么可能老是借此来贬低自己的学习方法?这不合理。
我认为这句话应该这样来解释。多闻和多见,在这里是古人常用的互文修辞。什么叫互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这个修辞方法是由上下文意互相交错,互相渗透,互相补充来表达一个完整句子的意思。比如,“秦时明月汉时关”,并不是指秦朝的明月和汉朝的关,而是指秦朝和汉朝时的明月和关山。因此,这里的“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的意思,是“多闻多见,择善而从;多闻多见,但只是记在心里”这样两层含义。这是对待“多闻多见”的两种态度,一种态度是择善而从,把好的融入自己的行为,另一种只是把听到看到的记住了。孔子认为,只是记住,不如择善而从。很显然,择善而从,是把听到看到的知识与自己的实践结合了;而“识之”,始终停留在听到看到的知识层面,没有与实践结合。“识之”学习方式不如“择善”的方式!这才是对本节的正确解读。这是一。
其二,孔子说的“不知而作之者”(自己不懂、却还能创造学说的人),其实现在比比皆是。尤其在微信环境下,发表文章、视频毫无限制,于是“不知而作之者”纷纷出笼。比如现在的中美贸易战,发表看法的文章汗牛充栋,但很遗憾,绝大多数在“不知而作之”:自己根本没有研究过政治、经济、贸易的基本问题,只根据听闻的一些局部材料,拿来掺入自己的既定立场,敷衍成文。这样的文章与市井俚语的偏颇,性质没有区别。写到这里,不得不佩服孔子的先见:早在2500年前,“不知而作之者”尚属凤毛麟角的时候,孔子就提出来告诫学生,想不到孔子的真传弟子却日渐稀少,而“不知而作之者”的后代,大概由于转基因的缘故而疯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