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思*札记
存在于浅层次里的意识,总予我一阵流离颠舛的凌乱,自以为是地认为在学校里一些课程仅仅是一系列程序化的形式,譬如思政、纲要、马哲……,非学生族群不欣赏一帘绝版的理论,只是,浏览泱泱书卷之后的感触始终无法点拨印迹深处的思考。然,再枯燥的经历抵不过一个人内心提炼的精粹,在毛概课堂上,我默默地听,默默地记,默默地触及一涟涟天翻地覆的波澜……
札记始于老师对文本的批判,谨慎的装订本让一张答卷上的方格字皆斟酌良久,可惜,一板一眼的琉璃却难以引起我灵魂深处的共鸣。诚如,予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上的箴言,“当今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分为西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前者注重文本研究与比较研究,后者源于运用理论知识解释政党的政治”。尽管老师保持着一个学者应有的理性,然,噌响聆听的恶籁则是一种无以伦比的悲哀,怜悯于当今的阶层固化,悲叹于现在的筛漏效应,更纠结于时下的社会机制。
采撷在理论运用实践之路上的一羽老师的评析,“对历史的分析而言,采用经济学中规范性分析的方法,即一种好工具的运用不能止于自身的优势,还须考虑该工具的应用是否对前景的利弊。近代中国革命明显呈现阶段性特征,只是,从改革之初到改革的现在,从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上,国家政党过多地重视工具性目的,而无视价值性目的。这种政治所导致的直接结果便是目标的宽泛化,实践意义的无效性”,可是,“对于社会改革,价值性目标与工具性目标最大的区别在于,价值目标仿若一条无限接近横轴的指数曲线,改革可以接近目标,但永远达不到目标;而工具性目标则是通过改革达成后便必定造成的革命的空白区”。无法置否,简短的一堂课,浅浅的两个小时,予人变革的不仅是人的思想,更是一种思想的变革。
在毛概课上,老师并不过重地涉及课本上的基础知识,因为,“一种理论呈现于课本上,如果没有价值观和评论的观点,那么便无法真正发挥对一个人思想启蒙的作用”,如是说之他,如是行之事,予我的痕迹是一种新颖的思维课堂——灵活、叛逆、独立、思考。
走过了近半的大学轮回,听到了曾经未闻的哲理,读过绝无仅有的思量,所有的重叠让我一直钟情于对思维的锤炼,老师说:“一个人的成长在于一种思维的成长,无论何时,无论何地,作为一个独立思考的人,我们唯一所做的便是——对所有的所有保持一种最理性的质疑。”无法想象,这一句话馈赠我的震撼,保持思维的独立是出乎意料的艰难,仿佛一个人注定天煞孤星,却不得不攀岩世事的山峦。
“一种理论忌不能成为一种体系,勿不能成为一种僵化的实体,保持一种动态,理论创新是在一个理论中唯一的精华”,亦如,对于实然与应然的界限,时常让我陷入一滩苛刻跋涉的窘境。仿若,毛概老师在课前教授的一个环节——时政热点上所讲,“存在社会阶层壁垒的国家,对讲话而言,任何人须要慎之又慎。此外,敢讲真话是一种政治上不成熟的表现”,真实的话音本是实然之事,然,“你幸福吗”、“中国好人奖”……,另类的弦音让我愈走愈迷乱,愈思愈惶然。(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庆幸于一节酝酿思想芬芳的课堂:谈及教育,“如今大多数的良知源自家庭教育与自我觉醒,而非学校教育,这是一种教育机制的悲哀,更是一种教育的腐蚀”;谈及道德,“纪念雷锋的活动可以形式化,但,学习雷锋精神必须源于社会群体的精神层面,过度拔高雷锋精神反而容易效果恶化。总之,一种纪念最宝贵之处便是让世人保持一个人应有的道德底线”……囊括隐性群体的包容,包含个人选择在群体中的缺失,但凡种种,如是绝妙,在嗟叹老师的奇特思考方式之际,对于任何人,对于任何事,我明白: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所有的存在皆是一泓模糊的影。
临思*札记的评论 (共 14 条)
- 皓月冰轮 审核通过并说 “一种理论忌不能成为一种体系,勿不能成为一种僵化的实体,保持一种动态,理论创新是在一个理论中唯一的精华”,亦如,对于实然与应然的界限,时常让我陷入一滩苛刻跋涉的窘境。仿若,毛概老师在课前教授的一个环节——时政热点上所讲,“存在社会阶层壁垒的国家,对讲话而言,任何人须要慎之又慎。此外,敢讲真话是一种政治上不成熟的表现”,真实的话音本是实然之事,然,“你幸福吗”、“中国好人奖”……,另类的弦音让我愈走愈迷乱,愈思愈惶然。这篇文章让人思绪万千,诸多的社会问题可以从这篇文字中找到它的根源。问好
- 兰子君 审核通过并说 在学校期间也曾经被迫上过毛概、马特这样的课程,不过大多数时间是在睡觉,睡不着觉便逃课,始终认为这样的课程不过一种类似于洗脑的课程,现在依旧这么认为,或许在经历一些事情才会发现这些课程的美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