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从梵高《向日葵》看东西方审美意识

2012-12-11 21:16 作者:古古  | 1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从梵高《向日葵》看东西方审美意识

赖建青

看着梵高的《向日葵》,很多人都不理解为什么这种画会受到如此推崇,他的画到底“好”在哪里?

在梵高的介绍中显示,他是荷兰后印象派画家,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的艺术(本人认为只能指对西方艺术的影响)。尤其是法国野兽派与德国表现主义以及二十世纪初出现的抒情抽象主义等,都从他的主体在创作过程中的作用、自由抒发内心感情、意识和把握形式的相对独立价值、在油画创作中吸收和撷取东方绘画因素等方面得到启发,从而形成各自不同的绘画流派。

从赏析梵高画的文章来看,都是从色彩的层次、线条的律动和跳荡的笔触等方面进行评析。这些赏析都是表面上的形式,那些介绍也是“羞答答”地没有深入到实质,犹如“隔靴搔痒”,不得要领。

其实,梵高的画最可贵的是跳出了西方写实主义审美观的桎梏,从写“实”有意识地转向写“意”,(他的画中可以看到明代徐青藤那奇肆狂放的风格),这可以说是西方艺术一个伟大的转折,是审美意识的升华。(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在美学的审美观上,东西方有着截然不同的观点。西方历来重“写实”,采用“三点透视法”,将事物的真实绘制下来,追求客观具象的美,也即是“形似”;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艺术则重“写意”,采用灵活的“多点透视法”和“散点透视法”,抓住事物的实质,反映事物的主要特征,追求主观抽象的美,也即是“神似”。

西方绘画,受“三点透视法”的约束,只能是“一图一景”;而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绘画采用灵活的“多点透视法”和“散点透视法”,却能将千山万壑收入一图中。

中国写意画是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逐步形成的,而文人的参与对写意画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据有文字记载的写意画可追溯到唐代的王维(公元701年—761年),20岁考中进士的他诗画俱佳,他“一变勾斫之法”创造了“水墨淡雅,笔意清润”的破墨山水,时人评他“画中有诗,诗中有画”。之后宋代的文同兴“四君子”画风,明代林良开“院体”写意之新格,徐青藤更是奇肆狂放求生韵。

写意画主张神似:夫写意者,无意而写何为?故用意第一。

宋代苏东坡有“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之说;明代董其昌也有论:“画山水唯写意水墨最妙,何也?形质毕肖,则无气韵;彩色异具,则无笔法。”明代徐渭在题画诗中也云:“不求形似求生韵,根据皆吾五指裁。”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写意画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积淀形成的艺术奇葩,迄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比西方表现主义先驱梵高早一千二百年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531205/

从梵高《向日葵》看东西方审美意识的评论 (共 1 条)

  • 着墨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