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是风筝,更是人欲

2017-06-04 08:30 作者:Tutu  | 5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追风筝的人》是 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小说,这也 是我第一次接触中东文学。自始至终,书中都萦绕着一种神秘的东方气氛,一种伊斯兰式的凄美。说不清为什么, 与这本书鲜艳的封面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小说里摸不着却无时不在的悲凉。

追风筝是主人公阿米尔家乡的一种传统习俗,一群孩子用风筝互相追逐,线与线互相切割,直到天空中剩下最后一只胜利者的风筝。而得到快乐的不仅仅是天空中那只风筝的主人,能捡到最后掉落风筝的人才是最光荣的。大赛中,最后天上的风筝属于阿米尔,捡到风筝的是与他一同长大的仆人哈桑。

风筝到底是什么?在那群孩子看来,是一种乐趣和被羡慕的荣耀,也许捡到的风筝更象征着吉祥和幸福——毕竟,这是在无数个人之间凭借自己的判断、速度和运气获得的猎物,人天生就有追逐的本性以及收获的自豪。在阿米尔眼里,他在意的又 不单单是被万众艳羡的目光,他赢得比赛,被所有人羡慕,仅仅是 渴求自己的父亲能给予他温情,给予他赞赏。

虽然关于风筝的描写在书中只有几段,但无疑风筝的起伏是书中最重要的线索。不仅仅是孩子们在追逐,每个人都在追逐。那值得我们奋不顾身追逐的,到手后无比光荣的,追逐时互相伤害与倾轧的,其实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欲望。我们追逐着欲望的风筝,永不疲倦。

富家少爷阿米尔生活优越,却得不到温情的父,因为他作为一个男孩却遗传了去世母亲的文弱,他让自己的父亲纠结。阿米尔的懦弱是父亲本人不屑的,却又是他不得不面对的,自诩勇武的他始终不敢承认哈桑是自己的儿子,他放纵自己的欲望和阿里的妻子私通。我们可以窥测他复杂的心境,他对难产而死的妻子或许没有那么多爱,仅仅是礼节上的相敬如宾,他妻子作为大学教授的知书达理或许被他欣赏过,但没多久就是无趣与乏味,他的本性是追逐一个如莎娜芭一样明艳奔放的女子。他的风筝割伤了阿米尔,他的妻子,阿里,哈桑,甚至出走的莎娜芭与受到震惊的好友拉辛汗,或许,还有他自己。他伤害了阿米尔,阿米尔得不到父爱的鼓励,一直生活在自己导致母亲难产而致使父亲不满的错觉和愧疚中。他本不必有这样的阴影;他伤害了哈桑,本该喊他爸的儿子只能做着奴仆的工作,和同样受到背叛的阿里一样隐忍。由于他的错误,让两个孩子中本性是柔弱的阿米尔拼命证明自己的阳刚以求他的欢心,本性忠勇的哈桑渐渐由于环境变得懦弱忍让。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悲哀与无奈。

书中最大反派阿塞夫则最让人感到恐惧,因为他的风筝黑暗,阴沉,甚至让人毛骨悚然。他出生优渥,表面上知书达理,受到阿米尔父亲的欣赏甚至认可。然而,强暴哈桑的是他,欺负阿米尔的是他,从战后他成为塔利班头目的这一点我们也可以推测出,他在政变时应该是个核心人物——他与阿米尔同龄,战乱时连阿米尔一向强大的父亲都那么无力,他却如鱼得水,甚至受到苏联的关押折磨也无法阻止那颗狂热的心。就像他对阿米尔说的:“我有的是钱。。。。。。我父母在澳大利亚享受着别墅与阳光,而我宁可留在这里,为了主义奋斗。”他追逐的是他自以为正义的事件,一如那本被他奉为信条的《我的奋斗》,他为了种族主义可以牺牲自己的一切,做起刽子手时必然冷漠无情。他追逐的恐怖风筝是可怕的,可怕到横扫一切,血流千里。或者说,他根本没有参与追逐,他是直接毁灭和侮辱追逐的人,哪怕是和他没有私人恩怨仅仅是出身和信仰不同的哈桑。(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文末,阿米尔带着哈桑的儿子索博拉再一次追起了风筝。只是这一次。带着愧疚的阿米尔放下了长久以来的欲望包袱,或许是为了赎罪,或许是为了重新开始一种生活,或许,仅仅是为了让眼前这个饱受折磨的孩子快乐。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920072/

是风筝,更是人欲的评论 (共 5 条)

  • 鲁振中
  • 心静如水
  • 浪子狐
  • 东湖聚李胤德
  • 雪中傲梅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