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兴义赵氏家族对桔山教育与农业的影响

2016-09-09 13:35 作者:致远  | 11条评论 相关文章 | 我要投稿

兴义赵氏家族对桔山教育与农业的影响

作者:杨学成、杨光华、吴天学、刘启福、丰大云

兴义赵氏家族对桔山教育与农业的影响作者:杨学成、杨光华、吴天学、刘启福、丰大云兴义赵氏家族对桔山教育与农业的影响

兴义赵氏家族在历史上对桔山教育和农业等方面所作出的积极影响,是当今市民在街头巷尾常常谈论的话题。现根据有关资料和记载收集整理成文,力求再现精彩历史,鼓舞今人斗志,以饱满的热情共创美好家园,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新的贡献。

一、兴义赵氏家族概况

兴义赵氏,祖籍福建省。明洪武时期,赵中道奉命带兵镇滇南,开辟马龙(今曲靖地区马龙县)而定居滇南。明初,马龙民变,仇杀外籍人。康熙年间,赵中道第六世孙子赵从仁等兄弟四人离滇入黔在普安州(今盘县)分散。赵从仁一人入普安州所辖的双凤山(今桔山双凤村)以授书课徒为业而永居双凤山。赵从仁永居双凤山后,与田氏接缘生赵德洪、赵德清二子。后赵德清又传四子即赵廷珠、赵廷 、赵廷彦、赵廷玺。此时,赵德清已有一定经济基础,先后在双凤山、新场、安贞(今桔山桔园村)、周壁购置了四个田庄,分别分给了其四个儿子。赵氏家族也就从此在今桔山辖区内分支四处繁渊。(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赵氏家族到兴义桔山有二百余年,传子孙十余代,有数百户,上千人口。故在当时的兴义,赵氏家族是继刘、王、何家族之后的一大家族。分支后的各地赵氏,皆勤劳、踏实、苦挣,多数头脑精明,又时逢土地可自由买卖制度,故各赵氏先后购进土地总数达数千亩。即以出租典当土地为主要生活来源,各地族人发展较快,人丁兴旺。赵氏家族中,以伦理道德为规范,以忠,礼义廉耻为准则,制定了一整套旧的族规。违反族规,可责则罚、鞭苔直至处死。

随着时代的变化,西方科技和新文化、新思想的传入,赵氏家族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族中一些开明、易于接受新生事物的人受到新文化、新思想的熏陶,纷纷离开家乡,走向外界,走向社会,有的远渡重洋到日本、美国等地去留学,寻求新思想、新文化、新科技。他们毕业后,多数都回国,在国内、在家乡作了不少工作,对社会和家乡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特别是对桔山历史上的教育和农业方面的积极影响,使后人难予忘怀。

二、赵氏家族对桔山教育的影响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赵氏家族在康熙年间定居双凤山后,对教育就有很深的认识,并在双凤山设塾授课,从事教育事业。到了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赵廷珠之后的族人在安贞乡(今桔园村)创办了兴义最早的东、南、西、北、中五个学区22所学校中的北一初等小学(又名安贞学堂),为桔山历史上的教育安下了第一块奠基石,点燃了第一把星星之火。建校之初,安贞学堂对族人和师生安全工作极为重视,为了避免兵和外来干扰,学校历时三年时间在校园内修建“安贞堡”,作为族人和师生安全防御工事。

1921年,赵元奎从日本留学回国,在上海、武汉工作十余年后,为了家乡的教育事业于三十年代初,他辞去职务,回到桔山锅底塘,利用自家的灶房办起了当地第一所家庭式的女子学校。第一批收女孩十多人,生源来自于赵氏家族,也有来自邻寨另姓的女孩,还有城内亲友们的女孩。赵元奎还专程请来了族中的女中学生赵和淑任教。

锅底塘女子小学开办不久,因教学有方,教学质量较好,消息传开后,要求入学的人越来越多,“灶房”学校已无法容纳日愈增多的学生。为此,赵元奎进城去找了他任县教育局局长的堂弟赵元杰,向赵元杰说明了自己办学的困难。此事得到了县教育局的支持和肯定,在赵元奎的组织和协调下,冲破各种阻力,把大山、锅底塘和另外几个家庭式的学校合在一起,在安贞堡内与原有的“安贞学堂”建成了“安贞小学”。

几年后,安贞小学的名气逐渐增大,受到各界人士的支持,使学校增添了部分校舍,规模日愈扩大,并由三个年级、四个年级的初级小学发展到六个年级的高级完小。解放初期,学校已有教职员工10多人,学生300多人。如今,规模较大的“兴义市桔山中学”就是在“安贞小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当初,在安贞小学读书的人有很多考上中学、师范、大学等,这些人有不少还在省内外的各个行业中从事着祖国的建设。

在赵氏家族中,赵学坤(1851——1935),因以“读书为求知,读书为明理”为办学理念,治校有方,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应聘为笔山书院(今兴义师专)斋长;赵元奎(1896——1952),从日本留学回国后,放弃上海和武汉的优异条件,辞官回乡参与安贞小学的创办,解决了很多适龄儿童读书难的问题;赵元杰(1896——1951),东渡日本留学回国,兴办地方教育,教导有方,于民国十五年(1926),受任兴义县立两级小学校长,次年调任县教育局局长兼中学校长。至此,赵氏家族在桔山乃至兴义市历史上对教育事业所作出的贡献,使后人所称赞。

三、赵氏家族对桔山农业的影响

上个世纪初,赵氏家族人丁兴旺,精明能干,族人在具备一定经济基础的条件下,非常重视科学文化知识教育。反过来,充分利用所获取的科学文化知识,促进经济的发展。

锅底塘人赵学超(1877——1954),自幼好学,是县学武科秀才,一生勤奋,精于算计,于光绪三十三年(1907)开始进行产业调整,在锅底塘种植桔树百余亩,属赵氏家族大记事之一。赵学超对所种植的桔树进行精心管理,成熟后的柑桔个大、色美、味甜。云南马帮经常三、五十驮云集锅底塘,争先抢购运往云南,“赵么公大红袍”名传滇境,后来的“兴义大红袍”也就此闻名遐迩。

赵学超即由此发了家。他以积攒的部份财力送长子赵元奎、次子赵元佩东渡日本留学,送四子赵元寿入黄埔军官学校。

民国十年(1921年),赵元奎于日本早稻田大学商业经济系毕业回国,在上海、武汉等地任职。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辞官回乡,在参与安贞小学创办的同时,在凉水井创办了兴义第一个农场,取名为“冠群农场”。赵元奎把在日本学到的先进科学知识用于农场的发展建设上,从外引进洞庭山枇杷、红玫瑰葡萄、黑毕叽、梨、桃、美菸(烤烟)、花卉、除虫菊等优良果类、植物广泛植于场内,并严格按科学方法从事管理。同时,还进行农副产品深加工生产,成功地制成桔饼、桔子酒、葡萄酒、虼蚤药、驱蚊香等销往西南各省。赵元奎还进行畜禽品种改良科技实验,培育出肉嫩、味美、药用价值极高的“金胸绿耳乌骨凤头鸡”。

在农业方面,另一位较有影响力的是双凤山人赵发智(1909——1994),他于民国三二年(1934)毕业于南京中央大学园艺系,在任贵州省农业试验场场长期间,于贵州大力推广美菸种植,使全省种植总面积超过十万亩。民国二十九年(1904)七月,贵州第一次生产出“黄河”牌香烟,从而结束了贵州不能生产香烟的历史。

以上是列举赵氏家族早期对农业生产发展贡献的一个小部份,从这小个部份足以看出,赵氏家族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起到了积极性的作用。

(参考文献:《兴义文史资料》、《兴义赵氏——1999年》)

备注:资料来源网络

首发散文网:https://www.sanwenwang.com/subject/3863980/

兴义赵氏家族对桔山教育与农业的影响的评论 (共 11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